味蕾够高贵,就能吃出别人吃不出的味道?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觅食(restaurant_hunter),略有改动
- 1 -
刚开始喝酒的时候,我对葡萄酒的概念仅限于重的、淡的,甜的、酸的。Tasting Notes里写的那些花香、莓果、皮革、烟草,几乎浑然不觉,还以为是在装逼。
黑醋栗是什么,矿物味又是什么鬼?

后来机缘巧合,开始写西餐评论,吃了很多饭,读了一些书,刻意训练自己去注意分辨食物的味道和香气。再后来,有一天,我的老同事戴鸿靖请我喝了一支年轻的澳洲黑皮诺,喝了一口,我说:
“好大的草莓果酱味儿。”
戴老师对此的评价是,“味蕾很高贵”。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咖啡身上。曾经觉得喝咖啡就是醒脑,钟情又黑又苦的深烘美式,却渐渐爱上浅烘手冲明亮动人的果酸,甚至吃得出来“小橘子的香气”。
尝得出“味道的细微差别”,味蕾是可以被训练的。
- 2 -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人的舌头只能辨出五种味觉,甜酸苦鲜咸。辣算不上是味觉,只能算是一种“触觉”。

所以,什么草莓味,柑橘香,天花乱坠的写食品酒文章,还是在装逼咯?

最近读了一本书,美帝一位食品科学家Barb Stuckey写的《Taste What You're Missing》,中文译名《味觉猎人》。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真正赋予食物色彩的,是人类敏感而复杂的嗅觉系统。
普通意义上的“鼻子闻一闻”,是所谓的鼻前嗅觉(或体外嗅觉)。食物进入口腔,啜饮、吮吸、咀嚼,挥发出香气,口腔和鼻子的后部互相联通(别告诉我你不知道),香气便钻进了鼻子里:人的舌头只能尝到五种味道,鼻后嗅觉却帮助我们分辨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气味。有了基础味觉打头阵,再辅以这些“气体”的升华,每一种食物才在甜酸苦辣咸之上,有了自己的灵魂。

只不过,大多数人很少了解“嗅觉”的作用,习惯将所有功劳归于"舌头"。殊不知食物的味觉体验,90%靠得都是依靠口腔内的鼻后嗅觉。

捏起鼻子,再好喝的酒也变成了无趣的小甜水,再美味的生蚝也不过是一坨滑溜溜的不明物体。感冒鼻塞时常说的“嘴巴里没味道”,也是同一个道理。

建议美食家们在买保险的时候,除了舌头,最好给鼻子再多买一份。
- 3 -

更有趣的是,气味和记忆难舍难分,特定的嗅觉,亦能够引发某种记忆。 《味觉猎人》的作者Barb在书中举了个有趣的例子:

Barb的家乡巴尔的摩,曾是著名调料公司味好美(McCormick & Company)的生产基地,她所居住的港口,永远弥漫着一股混合香料的气息;有一日,她在公司路过一个垃圾桶,忽然闻到了这种熟悉的气味,儿时的回忆汹涌袭来,禁不住打开垃圾桶把头埋进去闻个痛快…… 原来,隔壁组的同事做香料实验,把余下的丁香肉桂豆蔻黑胡椒迷迭香都倒进了垃圾桶。

路边阿婆的酱油茶叶蛋素鸡,揭开锅盖老远就闻得到;旧式面包房里刚出炉面包暖烘烘、甜甜的黄油香气,脑子里就浮现出裹满砂糖的掼奶油蛋筒,蓬松柔软的肉松面包;乃至老式居民楼里一到饭点每家每户菜饭飘香,青椒肉丝、水芹菜豆干,平凡如斯,也可能在重逢之际,刹那间热泪盈眶。
- 4 -
那么,除了嗅觉之外呢?
三星餐厅Fat Duck,有一道名为“海洋之声”的菜。主厨Heston Blumental将一个iPod藏在一个大海螺里,和海鲜菜品一起上桌,吃时需要带上耳机,听到海浪与海风的声音。 这么做的好处有三,第一,引发食客思考声音对欣赏美食的影响;第二,大海的声音,让你仿佛置身海边,唤起记忆,并让你将之与所吃的食物联系在一起;第三,耳机使食客专心用餐,而非与同伴的对话上。

人的五感,本就相辅相成,构连成人世间的一切丰富体验。享受食物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将食物放入口中、感受其风味那么简单。触觉、视觉、听觉等等看似与进食无关的感官,都会左右你的体验,程度远远超出想象。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厨师们,早已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竭尽可能探索多重感官可能带给食客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莫过Paul Pairet和他的UltraViolet。在上海苏州河畔某个知名不具的仓库里,Paul Pairet的上帝之手筑起一座封闭的感官世界,4个小时,心无旁骛,沉入精心编排的剧本。

UVC中的一道名菜Surf Surf Turf Turf,皓月当空,涛声拍岸,海水的气息渐渐褪去,劈啪作响的篝火之中,碳烤的鹅肝、生蚝与墨鱼淋着肉汁,令人垂涎欲滴。这意想不到的味觉组合,本就鲜得出其不意,有了虚设的陪衬,简直是惊为天人。
(为了这道菜你绝对值得去吃一下Menu C!!!)

不由想起曾在纽约看过两次的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搜肠刮肚,这是我所经历过最接近的体验了。
去UV吃饭,如果关掉手机,你会得到最完美的体验。

最出色的厨师,都是当之无愧的味觉艺术家,那些最复杂精妙的风味组合,都来自经年累月的实践对食材的认知、生活的感悟。一顿好饭,吃得出严谨技法,吃得出细腻心思,吃得出大胆想象,更吃得出,厨师自己看过、吃过、生活过的世界……
- 6 -
在Barb Stuckey的《味觉猎人》中,开篇提到“超常品味者”(Supertaster)的概念,即按照舌面分布味蕾的多寡,将人分为超常品味者、普通品味者和耐受品味者。其中,耐受品味者约占总人口的30-40%。
是不是只有超常品味者的味蕾,才足够高贵?

超常品味者的确在感受五种基本味道上面比较敏感;但正是因为味蕾敏感,才会导致Supertaster可能抗拒某些事物,比如,辣椒,咖啡,西柚,等等。很多美食工作者和厨师都不是supertaster。

形形色色的登场,讲求融合,追求极致,适时创新,对于食物风味的探索和体验,都绝不仅止于五味,无论是厨师、酿酒师,抑或普通食客你我,还须以一颗包容而敏感的心,去发现和感受食物乃至生活中,不曾留心的细节美好。
愿漫漫觅食路上,得有心人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