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在堪萨斯寻找中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二)南北朝佛雕塑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是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著名艺术博物馆。兴建于1933年首次对外开放;由于当时正处经济大萧条时期,全球艺术品市场涌现出大量低价倾销的珍贵藏品,该馆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购了大量的艺术品,并奠定其在艺术博物馆行列中的地位。该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可能是中国以外最完善者之一。这些艺术品大部分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过时为哈佛大学研究生的Laurence Sickman在中国旅行期间收购;他并于1953年被任命为该博物馆馆长。
南北朝佛像雕塑
从229、230展厅出来,来到204展厅,里面陈列着来自于中国龙门、云岗、天龙山石窟的众多雕像。虽然佛教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在中国被熟知,但是直到公元4世纪才从根本上塑造中国社会。佛教主张灵魂不灭和人人平等,企求来生的幸福,强调忍耐服从,适合乱世魏晋南北朝百姓的精神寄托。如此的宗教思想经帝王推崇,开始大范围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统注重修福行善,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极乐的涅槃。由于佛教是“以像设教”的,所以佛教与佛像弘传是同时进行的,这极大的促进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一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453年到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这座粗砂岩材质的佛头是来自云冈石窟,典型的北魏佛造风格,造型简洁,有着瘦削的脸型,一个简单的顶髻(Ushinisha),尖尖的鼻子是“古朴时期”(Archaic Period)的风格,杏仁眼、长垂的耳朵。特别一提的是古拙的微笑(archaic smile),这种笑容常常出现在埃及、希腊初期的雕像上,其口微微上扬,露出浅浅的笑意。


二、龙门石窟
佛像馆中最著名的就是《文昭皇后礼佛图》浮雕。礼佛图雕刻的内容是皇后率领侍从们前去礼佛的场面,身穿袈裟的比丘尼在前引导,皇后率先,后面跟随有妃嫔侍女。整个浮雕画中的各个人物长裙飘逸、宽袖的垂承,人物都修长清秀,以拉长的线条层叠垂展;构图复杂、人物众多,多样变化中不失统一。运用了高浮雕和低浮雕手法,既洗练的强调外轮廓线具立体感,又开启隋唐佛像的圆润写实,日趋世俗化的趋势。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将其都城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便命令工匠在洛阳郊外龙门山上开凿石窟,最先开凿的是古阳洞,与其后所开凿的宾阳洞一样,都是皇家发愿所凿。
孝文帝驾崩后,宣武帝元恪继位,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中尹刘腾奏为世宗石窟一,凡为三所。” 这三个石窟即为著名的"北魏宾阳三洞”,中洞为高祖孝文帝所凿,南洞为文昭皇太后所凿。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西晋统一后,江南受“竹林文化”影响的名士们入洛,带来了南方文化,魏晋时期的"玄学清谈"都是以洛语为正音。洛阳经过五胡乱华的萧条,经孝文帝积极学习汉文化,魏晋时期的玄学经史、风仪雅量都影响到帝王审美和文化修养,整个北魏时期都崇尚南士风范。所以这一时期的佛像都带有士大夫和玄学气质。


在这里不得不重点提一下兰登·华尔纳(Landon·Warner),他出自以血统为傲的波士顿婆罗门家族,在波士顿美术馆当过艺术学徒,师从《茶书》的作者冈仓天心。
镀金时代的美国,渴望遥远的东方成了一大批人应对粗痞不堪的混乱时期和后达尔文时代的空虚,
“许多波士顿人和哈佛大学人前往日本和中国,他们所抱的态度前所未有,充满寓意。在波士顿人中,东方艺术是一种时尚,他们要使自己的城市充满伟大的收藏。”
1893年,时任波士顿美术馆亚洲艺术部主任的冈仓天心,无意发现了龙门石窟遗址,他拍摄了一些照片,后来在日本用宾阳中洞石窟的幻灯片举办了讲座。
华尔纳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美学思想作为搜集艺术品的标准,当他在浏览这些龙门石窟的照片时,被供养人文昭皇后和孝文皇帝的两幅浮雕所吸引。他在给波士顿美术馆的信中这样写道:
“你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雕塑在全盛时期的样子。请留意那些礼佛人物,它们的构图与罗马万神庙的装饰雕刻一样好,至于那些浮雕的线条,我认为它们也毫不逊色……西方应该能够接触到那座顶级中国雕塑宝库,那是一座尚未开放的万神殿,堪称整座雅典卫城,等待着人们去学习研究。”

1909年,法国汉学家沙畹(Édouard Chavannes)在《华北考古图谱》中发表的照片,无意间成了外国买家的“购买图录”,欧洲的古董商们向他们在中国的代理标注了龙门石窟的照片;代理们再根据这些照片订货,委托当地的盗贼盗取雕像;1911年至1949年,西方放恣掠夺,有96个主要洞窟被洗劫,这些雕像现如今四次散落,遍及大阪、多伦多、苏黎世、华盛顿,再到旧金山和波士顿。

1914年,华尔纳访问了龙门石窟,那里已经有1000名盗贼,还有蒙古军队驻扎,他发现“龙门石窟最近遭受的破坏,如我们听说的一样糟,随处可见被打掉雕塑头像的新茬儿。”
1922年,华尔纳任宾夕法尼亚艺术博物馆(现费城博物馆)的馆长,之后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任东方艺术研究员,为了给Fogg Art Museum 收集藏品,他两次领队前往中国。1923 年 8 月,华尔纳一行乘火车到达河南府,当地军阀吴佩孚在自己的司令部接待并宴请了考察队,还安排考察队参观了龙门石窟。
后来华尔纳推荐自己的学生劳伦斯史克门(Laurence Sickman)去中国收集文物,他们两人去北京琉璃厂见古董商,到天津拜会溥仪,观看他的收藏。史克门在北京混的如鱼得水,与古董商打得火热,那些没落的老贵族们和地方军阀官员们不得不私底下处理掉的重要收藏,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1931年秋,史克门第一次来到龙门石窟时,皇后和帝王礼佛浮雕还完好无缺的在宾阳中洞;1933年,他在当地官员和哈佛大学学者威尔玛(Wilma Fairbank)和费正清的陪同下再次访问龙门石窟,他发现“很多公元500年至525年的早期洞窟中,雕像的头部不见了”,“《文昭皇后礼佛图》浮雕的大部分,以及几个人物头像不翼而飞”。
1934年,当他在北平简陋的古董店看到《文昭皇后礼佛图》的浮雕碎片,他写信给导师华尔纳,Warner令他立即买下。他尽可能的收集该浮雕的所有的碎片,不过后来发现除了“所有头像和服饰褶皱纹残块是原物”,其他都是赝品。

这些碎片的来历又要提到两个重要的人物:普艾伦和岳彬。1928年,普艾伦出任纽约博物馆的远东艺术部主任;"九一八事变"前,他从龙门石窟拍摄大量的照片之后,来到当时北京琉璃厂最大的古玩铺“彬记”,指定“彬记”的老板岳彬帮他去盗掘《帝后礼佛图》,他与岳彬签订了合同,以五年为期,由岳彬设法派人将这座大石雕凿成碎块,运往美国。1935年,普艾伦经由海关内线将《帝后礼佛图》残片运回美国后,立即找来许多专家学者,希望将两幅礼佛图重新拼接完整,但未能如愿。普艾伦将已拼接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卖给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由于《皇后礼佛图》无法复原,普艾伦将礼佛图碎片,全部拿到文物市场上分片出售。
正在北京的史克门听到礼佛图在美国出售的消息,立即返回国,并随即在美国各大文物市场收集剩余的礼佛图残片。史克门前后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最终也没有将全部碎片完整收集,仅收回约三分之二,所幸的是他曾在龙门石窟宾阳洞做过礼佛图的拓片,可以依照拓片来复原。
尽管史克门在华尔纳的唆使下取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他的心情很复杂,他曾写道:
“自公元6世纪来,那些一直存在洞窟一直都在,而这些在一千四百年的一年间消失。他们会变得和希腊雕塑一样有价值和稀有。”
虽然这是对中国艺术的极高评价,但是龙门石窟因为这些对美的贪婪而哭泣,有96个主要洞窟被洗劫,这些浅浮雕被盗贼们切割、锯断成碎片方便运出北京。
经过将近二年多的努力,纳尔逊博物馆最终完成了《文昭皇后礼佛图》三分之二的复原。1940年,原本在福格艺术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轮流展览的《文昭皇后礼佛图》,由纳尔逊出资32000美元征购,永久留在了堪萨斯城。

龙门石窟距今已经1500多年了,它精湛的雕刻艺术、娴熟的技艺,如日中天,绝非孤立偶然。是中国几千年艺术发展长河中融汇了健陀罗、秣菟罗以及波斯、中亚民族艺术的精华而达到的顶峰。
下面这座佛头也是来自于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精品,头戴皇冠,前额和太阳穴平坦,高挑的眉毛入鬓,狭长倾斜的眼睛微微眯着,平坦深裂的下巴。同样是古拙的微笑(archaic smile),有一种超越人类特殊性的普遍而永恒的均衡美。

三、天龙山石窟
山西,古称并州,自东周以来古城晋阳便坐落于此。天龙山石窟兴建于公元六世纪,即东魏(534-550)及北齐(550-577)年间。随着北齐灭于北周,佛教被抵制;但于隋代再次兴起。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处,主要洞窟21座,全部造像242尊,虽规模远逊于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但天龙山魏齐隋唐历代石佛皆堪称同时代造像之翘楚,艺术造诣比上述石窟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此,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遇了大肆盗凿,将近200处造像被盗,流散后珍藏于海外各大博物馆,而现今进入石窟的游览者已无从想象当年的盛况。
这座浅浮雕的站立男性形象是一座虔诚僧人,材质是深色的砂岩,大概是北齐时代的产物,衣裙下摆作弧形边,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右边的手臂高抬,手掌张开,层层皱褶的衣角在左手上轻轻托起。名为僧人却是一个佛头,可能是后人用残片修补而成的复合产品。


下面的浅浮雕飞天,据传(有研究称不能确定)是来自天龙山石窟,北齐年间的,一般作为洞顶的装饰。流畅的线性节奏的脸型,带着某种天真。飘逸的衣襟,衣薄贴体如出水中,细长的手指,整个躯体的富有流线变化。

四、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在国内一直鲜为人知,后来在国外博物馆看到大量精美的佛像,才花时间去了解。它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为南北两窟。响堂山早期洞窟的开凿,离不开宫廷皇室和朝臣的资助,以及在邺城地区活动的僧侣团体的指导。北齐一代,皇室贵族奢靡浮夸,所以石窟更带有富丽堂皇的色彩。
20世纪20年代早期,由于这些石窟远离城市,被当局所忽视,因此在数十年中,石窟内大部分的独立造像 (free-standing images) 都已经被盗走,洞窟中的许多浮雕也被人为的切割窃取。
响堂山的北齐雕像,把神的信仰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既有神性的崇高,又有世俗生活的纯朴与温馨;审美格调上既劲健又舒朗,后人难以企及。
下面这尊名为“鬼神”的雕像本来在洞窟内是作为柱子的支撑,身体两侧有翅膀,长有大角,这种鬼神的形象通常是三个手指和两个脚趾,与雷电或者地下灵魂有关,肩膀蜷缩,双臂撑在大腿上。

这座石灰岩雕刻的天王像( Guardian King),也叫护法力士,出自北齐年间。有着北朝民族的强健魁梧,形体敦厚,身着盔甲、头上戴着宝石桂冠;面部表情坚毅,线条清晰,凶恶的特征被淡化,仅仅靠张嘴瞪目蹙眉来表现威严的神态。


五、其他
这座名为“坐在莲花底座上的佛陀”,造于北齐,材质为汉白玉。北齐国历时短暂,统治者提倡鲜卑化,与南朝的交往,与西域的联系,多种艺术的风格、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颇具特色。
可以看出此尊佛像面相圆润,弯眉细目,嘴角略翘含笑;整体简洁流畅、薄衣贴体,从润泽的躯体和洗练的"水式"衣纹,隐约可现佛像躯体的轻微起伏变化,这种明洁的雕刻风格,注重人体结构之美,是北魏至隋唐间不可缺的过渡时期作品。


这尊可能来自北齐的迷你弥勒菩萨(Maitreya Buddha)是欧洲式样,青铜镀金,表面有绿色的青铜锈。双脚落在莲花上,穿着宽松的长袍。右手举起呈“无畏手印”(Abhaya)状,意为“全然无惧的人”或是“令人安心,平静者”。


这座可能来自陕西西安地区的站立观音菩萨像,造于北周,用黄色的砾石雕刻而成。典型的北周风格:面部丰满,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头顶繁复的装饰,菩萨的璎珞珠粒粗大,于腹前交叉;既有西魏遗风,又从民间传统技法中吸收了很多元素。


保护还是掠夺?
对于史克门(Sickman)及其他高举东亚艺术史专家头衔的人,这些行为到底是掠夺还是客观上反倒保护了动荡年代下的文物?一直争议不断。华尔纳辩解说:
“如果我们因购买那些浮雕碎块遭受批评,那么我们为拼接付出的热爱、劳动和美元,应该使批评者哑口无言。我们的行为本身,也是为中国事业服务,比中国其他任何人付出的更多。”
历史上任何一国的文物史,都是伴随着一国战乱,那里的古代遗址便成盗贼、收藏家、破坏者的目标。关于对文物返还的问题也是争论不休,因为其中难以认定的是:是非法掠夺?还是正常交易合法离境?由于历史上的诸多不言而喻的原因,使得很多焦点模糊不清;而且各国因自身利益各持一词,法律和道德上存在差异。
Elginism(额尔金主义,意为文化洗劫)下的鼎盛时期,“破坏和野蛮四处蔓延”,掠夺的游戏规则是无视法律申诉的。西方博物馆曾经以收藏从圆明园掠夺而来的文物为荣;但是,这种荣耀感正在消退,公众开始反思掠夺他国文物的那段不光彩历史。 底特律博物馆的研究员Benjamin March在 China and Japan in Our Museum 一书中写道:“在现今的美国,任何有思想的收藏家,都会对自己一些藏品的获取方式深感遗憾;同时,他们尊敬热爱那些藏品,视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这里有一件轶事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从政府到地方对待文物的态度:
乔治·克罗夫茨(George Crofts)在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时,曾经负责中国文物收藏,一名古董商曾向他兜售一尊龙门石窟的头像,当时他认为把头像偷偷运出中国是件羞耻的事情,于是将其买下,并送还给政府。但是不久之后,古董商再次拿着同样的这尊头像报价给他,他只能买下,并收藏在加拿大博物馆。
中国古代的佛像雕塑与西方迥然有别的独特审美,这些佛像蕴含着难以用笔墨形容的慈态和超凡的气韵。从魏晋到隋唐,是一段造型艺术的极盛期,它的成就连西方引以自豪的希腊罗马艺术都难以抗衡。史克门在1981年写道:
“对我个人而言,如果它(《帝后礼佛图》)从未离开宾阳洞,我会为此付出我的所有。”
我们呢?
图/文 除特殊说明都为原创,版权归本人所有;可标明作者转发
参考文献
[1]Karl E. Meyer & Shareen Blair Brysac. The China Collectors: America's Century-Long Hunt for Asian Art Treasures[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5.
[2]维基百科
[3]纳尔逊博物馆官网:http://www.nelson-atkins.org/
[4]黎臻, 袁济喜. 从北魏龙门石窟艺术透视南北审美文化的交融[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129-136
[5]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天龙山项目:https://tls.uchicago.edu/zh-hans
[6]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响堂山项目:https://xts.uchicago.edu/zh-hans
-
biu~💖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09 16:37:28
-
134****1007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19 13:46:50
-
卦中有卦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6 16:04:39
-
末学2569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14 16:20:53
-
y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2 04:33:50
-
荨麻疹Ubik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2 00:29:16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07 13:59:49
-
弗洛拉 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17 09:28:54
-
朔 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2 07:55:19
-
留尼汪孤猫عم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2 20:18:50
-
[己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2 17:55:50
-
Poppieis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28 20:31:19
-
朱一点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5 10:57:30
-
mj1234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4 10:45:12
-
化合物半导体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4 06:42:09
-
方洁琼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0 19:07:56
-
萧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0 15:17:54
-
痛苦之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0 05:32:44
-
meii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0 02:00:18
-
养魇兽的小葡萄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9 01:00:42
-
滚滚滚滚滚滚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21:08:23
-
秋华西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14:17:57
-
slowlife大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11:34:02
-
其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11:22:23
-
沈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09:58:1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02:46:57
-
neverla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00:53:38
-
whiteheadsi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8 0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