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人性:为什么你的「真诚」「善良」,会换来敌意的回应?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么善良。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我当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的运气不够才能不够。
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恶意》东野圭吾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生活中,有没有你以真诚相待,对方回应的却是猜忌,你以善良相待,对方回应的却是怨恨的时候?
有的。
几天前,我的读者给我留言说:“我真诚待人往往得不到真诚以待,不知道是我太单纯幼稚,还是我搞不懂这世界的复杂?”
01
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心,来“想象”周围的世界
你的真诚换不到别人的真诚,你的善良换不到别人的善良。
在《恶意》里,野野口和日高从小就是同学,日高才华横溢、出身优渥,有着可贵的品质,他对家境不如自己的野野口没有丝毫嫌弃或者距离感,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野野口,他也这样对待他所遇到的所有人,真诚、热情、阳光、以德报怨。
而野野口,他没有日高的家境也没有他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日高那样的人格,即使他的工作也是这位朋友努力为他联系,朋友知道他见不得光的秘密也没有拆穿他,但野野口却在内心极度憎恨这位朋友。
他恨朋友写出了世人瞩目的作品而他的能力就只能做儿童杂志的工作;他恨朋友年少时面对恶势力就能挺身而出,而自己只能胆小地缩在一边;他恨朋友总是对他这么善良而他自己却没有半点善意——野野口把所有对朋友的嫉妒和对自己的恨都一并化成毁灭的力量。
他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从杀死朋友开始,到一步步让外界以为是朋友剽窃了他的作品,他的不只是要夺走日高的生命,还要毁掉日高充满了正义和爱的人生,让人们误以为日高是个品质恶劣的坏蛋。
日高的满腔善意,得到的回报却是野野口恶意的回报。
无论是什么人,每天都会运用很多次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比如经过了“合理化”的防御,即使是坏人,也不会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是个坏人。他会觉得他做一切都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也有其背后不得不的苦衷。
被扯破了防御,会让人感到愤怒,会激起人巨大的敌意。
03
当你真诚地、善良地、不计回报地去对待一个人格有问题的人时,你的真诚善良照出了他的卑微,扯破了他编织的防御。
在你的映照下,他发现原来世界还真的有这么好的人,于是过去给自己编的“所有人都很坏都很自私所以我也可以冷血一点”的“合理化”理由碎裂了,你让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其实确实是一个并不真诚也不温暖的人。
在这个时刻他不得不去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他一直不能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于是他对这个逼他看到真实自我的你,产生了巨大的敌意。
日高的一切都让野野口嫉妒,这种屈辱感,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情,与此同时,日高无可挑剔的高尚品质的现实存在,撕破了野野口为自己构建的世界,他建立的防御崩塌了,在日高面前,他觉得自己就是个LOSER,这令野野口无比愤恨,并最终疯狂。
在《恶意》里,东野圭吾写了这样一句话: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强烈的嫉妒还是防御体系的被摧毁,都会激发人巨大的恨意。
恨意是有其源头的,而人性,也的确是复杂的。 这是一个让我们充满了寒意的故事。
人的内心的复杂程度,很多时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当你问,为什么我真诚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真诚的回应,为什么我对他那么好,有时却能感受到对方对我隐隐的敌意?
那我想你有必要认识一下,嫉妒这种情感。
嫉妒是人们内心常常都会体验到的情感,它非常普遍。
如果你说我从未嫉妒过谁,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很多时候因为嫉妒会让我们体验到强烈的羞耻,并且外露的嫉妒也会给社交带来很大的障碍。
所以很多人不会把嫉妒表达出来,也有很多人根本体会不到自己潜意识涌起的嫉妒的情绪,就用防御机制把它改头换面了。
嫉妒是什么?嫉妒Envy的词源是拉丁语invidia ,来自动词“invidere”,这个动词的意思就是“有敌意地看着”。
牛津英语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一个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
而韦伯词典则把嫉妒定义为“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命运时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
当你看到了嫉妒的含义,你也许能够体会发生在《恶意》里面的那个故事,尽管极端得难以想象,却存在着一些奇妙的合理性。
每个人心里都有光明和黑暗,光明和黑暗如何转化,要看我们的人格具有怎样的转化功能,有多大的转化力量。
野野口最终彻底走向了黑暗,化成了魔。
02
很多人,时不时也会释放嫉妒的情感来攻击一下别人,这个时候,被攻击的人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或者受伤——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不能以同样的好来回应我,我招你惹你了?
而实际上,对于那些人格本身就比较狭隘阴暗,或者某些边缘人格障碍以及人格特别弱小无法用“自我”来整合“本我”中那些本能的糟糕情绪感受的人来说,有时你的这种好、这种真诚、这种善意和宽容就是“招惹”——
因为你的好反衬了他的不好,你的真诚反衬了他的不敢真诚,你的善意宽容反衬了他的自私狭隘,他对于你拥有的这些他做不到无法拥有的可贵品质而感到嫉妒(屈辱)。
他看到你拥有这些优秀也拥有帮助他人的能力,而自己什么都没有。
你让他的卑微无处躲藏。
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物,哪怕同样一句话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你的好意可能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是恶意,
你的真诚可能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是伤害或者炫耀,
你的优秀可能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是残忍地攻击。
我不是说,我们因此就要不真诚待人不对别人善良或者给予帮助还要慎选对象,而是说,要放下你如何就想着对方应该如何的执念。
有这样的执念是因为你不懂人心。
有这样的执念,会让你受伤。
如果你以为所有人都应该会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对一件事有一样的反应,那么这个“以为”本身就满含危险。
无论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我们都不能想当然地要求别人和我们一样。对人真诚,就希望人对你真诚,这一样是一种控制和要求。
合理的认知,是一种智慧。
有句话说“你的心是怎样你的世界就是怎样”,请不要误解这句话,这不意味着你可以创造你身边的一切。
它说的是,如果你看到黑暗仍能相信光明,体验过悲伤仍能追寻幸福,那么你的世界就还会是光明和幸福的。
因为你相信。你不会因为在一个人一件事上得到了预期之外的反应就改变你的心。
这个才是“心决定世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