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街头、无性别,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写 Y/Project 完全是一时兴起。前几天看到他们的巴黎时装周 18SS 男装,真的是每件都想穿(我是女的)。无性别主义在时装界不算是新鲜的概念,然而在这个巴黎品牌身上却印记分明。
虽然和 Vetements 一样被放在街头一类,Y/Project 并没有特别安分地呆在这个定位上。它有点古典,有点优雅,又有点放荡不羁。
扫一眼 18SS 这一季的设计,你会发现很多一直被重复的元素:双落肩、多出来的一只袖子,和唯美繁复的古典衬衫。




衬衫也美轮美奂。乍看古典,然而又混进街头的元素,用胸前多出的一只无用的袖子宣告与众不同。





西装和外套也同样有着古典的挺拔廓形,细节处有街头的变种。嬉皮的街头感,被含蓄地藏在古典之下,不失腔调。






—
我特别热衷在设计师的背景里寻找他设计的渊源,就像一个私家侦探,探究看似天马行空的表象之下缜密的逻辑。
和 Jacquemus 一样,设计师 Glenn Martens 也算是个半途出家的设计师。他21 岁毕业于室内设计专业,和大多数刚毕业的青年一样,Martens 也不知道未来自己要做什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考了大名鼎鼎的安特卫普,出乎意料被录取。

没有任何时装设计背景,甚至没听说过 Margiela,Martens 在安特卫普的前几个月是内心绝望的,只能日以继夜地学习和工作以弥补差距,渐渐得心应手起来。
后来 Martens 进入 Y/Project 成为创始人 Yohan Serfaty 的设计助理(Y/Project 中的 Y 就是 Yohan 名字的缩写)。Yohan 2013 年因癌症去世后,Martens 也就无悬念地成为了品牌继任者。
在 Y/Project 的设计里,我们看到这个年轻的品牌少有的成熟大牌感,而这个品牌几年前完全不是这个风格,它本是如 Rick Owens 一般的暗黑系。

但设计本身就是带有设计师强烈个人风格的,即便换了设计师,哪怕设计师也会为延续品牌风格而做出一定妥协,但个人的影子是很难磨灭的。
在延续了一年 Yohan 的风格之后,Martens 终于开始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先提出“无性别”的设计理念,他希望他的设计是自由的,任何想穿它的人都可以驾驭。

一方面,Martens 非常传统,他热爱剪裁,热爱古典的优雅。他习惯从衣服的结构入手开始设计,这个过程是非常理性而充满技术性的。
这并不让人觉得奇怪,Martens来自比利时的小镇Bruges,那里有如画的建筑和博物馆,受古典艺术影响深重。这一点从去年的型录里也能看出🔻




另一方面,他又是感性和情绪化的,Martens 会在设计里加入闪现的灵感。可能由于他是学建筑出身的缘故,在他选用的色彩不如一般街头品牌般挑衅,结构上却常有夺眼的尝试。



很多人用“解构”来形容他的设计,然而我觉得用“肢解”可能更合适一点。



而设计师身上的这种矛盾也造就了品牌有点分裂的风格。用 Martens 的话来形容,Y/Project 有比利时的概念、法式的时髦和英式的优雅。


—
终于写到 Y/Project 设计中我最喜欢的部分了,也就是 Martens 强调的无性别主义。无性别主义在时尚界并不是一个创新概念,但 Martens 把这种特质融入到了品牌的各种细节中。
他选用轮廓阴柔的男模、有点英气的女模。男女的界限在他这里是模糊的,一切都从“美”出发,和性别没什么关系。


他在男装的搭配里加入娇柔的花,让有着细软头发的男模穿上原本只属于女性的束腰西装,让男人戴上珍珠项链。


他甚至让男模穿上原本就为女人而设的塑形胸衣,可能是为了让这种对比更加明显,照片中男模的性征清晰可见🔻

这些可阴可阳的造型给人们以视觉冲击和思考:我们可以突破关于性别的固有成见吗?我们可以通过美和风格来分门别类,而非通过性别先入为主地贴上标签吗?

这其实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最近看到各种东西被 HX 的新闻,真的是心累。然而作为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的时尚博主,我能做的也只是把美以及它想传递的价值观带给我的读者。
要知道,美并不都是肤浅的,你要看它的意图是什么。
文 / 媚外
不完美的平权倡导者 | 拒绝消费主义的时尚博主 | 专注发掘小众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