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let版本-F
内容来源:牛津版Hamlet
Q1:https://www.douban.com/note/627910081/
Q2:https://www.douban.com/note/628440914/
F
【本文只是读书笔记,初衷就是看了这么好玩的东西如果全忘掉太可惜,记一下。所以翻译得很不精确,篇幅上随意削删也是非常任性。。。然后完全不熟悉学术名词,有的勉强查到了,还有很多都不知道具体含义。总而言之就是个Q1水平。。。
F
人民要求的题图。。。

先介绍一下F,第一对开本。

【以下度娘:
《第一对开本》(英语:First Folio)是现代学者为第一部威廉·莎士比亚剧本合集命名的名字。其实际名称为《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历史剧和悲剧》(Mr. 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 Histories, & Tragedies)。作品集以对开本形式印刷,共包括莎士比亚36部作品,由莎士比亚在国王剧团的同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Heminges和Condell)于1623年筹划出版,距莎士比亚逝世大约7年。尽管莎士比亚的18部剧本已经在1623年之前以四开本形式发行,《第一对开本》却为莎士比亚大约20部剧本提供了仅有的可靠来源,同时也为已经出版过的剧本提供了重要的来源。除了《两位贵族亲戚》和《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之外,对开本中包括了普遍认为属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另外两部失传作品《爱得其所》和《卡登尼欧》,以及诗也没有收录其中。
《第一对开本》的每一个版本都不一样,不同版本中的一些有时颇细微的差别能透露出莎士比亚的意图,学者对它们进行了仔细研究。现在,法国北部一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之前不为人知的《第一对开本》,使全世界已知的该书现存总数增至233本。[1]
以上度娘】
Q2篇的结尾说,出完Q2之后过了4年,Ling把版权卖给了别人。这个别人叫做John Smethwick。F(第一对开本)的出版由一个辛迪加运作,他是其中一员,因为他手里起码有四部莎剧的版权:驯悍记,爱的徒劳,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就是说,如果辛迪加像处理其它剧作一样,采用Q2或者Q3、Q4等作为底稿,提供给Heminges和Condell进行出版,在版权上没有任何问题。爱的徒劳和罗朱就是明显的例子。它们的出版过程跟哈姆雷特特别相似:先出一个坏四开本Q1,再出一个好本Q2。罗朱的Q2和哈姆雷特一样,也是根据老莎草稿出版的,所以相似的错误也出现在罗朱的Q2里,如double false start(就是对同一句话先后写了两种形式,其中应该删掉的那句也被印出来了),在其后的订正本Q3中也没有得到修改。而这些错误原封不动被印在了F里。毕竟Heminges和Condell是演员而不是职业编辑。说明F印罗朱、爱的徒劳等剧,就是用现成的出版物做底稿,没有额外做什么修改或参照。这应该是F处理剧作的正常方法。
哈姆雷特却不是这样。在F中,哈姆雷特Q2里的double false start被改正过来了。还有很多其它与Q2显著不同的地方。
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是,Heminges和Condell之所以不用Q2做底本,因为在结集之前,他们熟知并表演这部戏长达二十年,觉得Q2实在不能代表这部剧的真面目。他们认为最“真实”的Hamlet存在于环球剧院的台词本里。像他们承诺的那样,他们尽其所能,要为广大读者带来最原汁原味的莎剧原貌。要强调的是,他们所尽的“能”,在开始编辑出版第一对开本的1623年,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当初莎士比亚写Hamlet时,剧团还称为Lord Chamberlain's Men,1603年,剧团更名为King's Men。而自从1619年著名演员Richard Burbage去世,剧团中的Lord Chamberlain's Men元老就只剩下Heminges和Condell了。如果说还有人了解这部剧的历史,那就是他们。而且,因为这剧如此流行,他们应该也会格外留心,让出版的剧本跟观众们熟悉的版本一致。

Heminges 和Condell为读者呈现的文本与Q2有很大不同。最明显的是,Q2里有230行台词在F里被删除了。而F中有80行台词是Q2所没有的。
删掉这些台词的过程显示出删节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删掉之后意义连贯,格律不破,甚至加强了整段台词的力度和指向性,绝不是出于普通的bookkeeper之手。Wilson本来一开始认为删节是bookkeeper做的,到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莎士比亚本人来删节,也不会做得更好了。
若要把这些删节归功于某个“删节者”,就面临一个关键性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些删节?
哈姆雷特确实是莎剧中篇幅最长的,出于时间考虑,也的确有删节的必要。但230行相对于3800行的总量,比例太低了,这点删节对控制时间起不了多大作用,但却可以调节作品的节奏。删掉的台词都是跟情节关系不大的泛泛之语,删除之后使情节紧凑、节奏加快,增加了演出的吸引力,避免观众厌倦。
删减了230行的同时,F比Q2居然又增加了70多行。增加的部分集中在第二幕两处和第五幕一处。
Wilson和Jenkins认为这些部分也存在于Q2所用的底稿里,因为排版工失误,或者故意省略,而在Q2里消失。即这部分是Q2少了而不是F多了。
但他们的观点和论据都不足以证明这一点(过程从略),相反在这三处中,Q2的文字都很能自洽,看不出有什么遗漏的迹象。后来1676年出了一个供舞台演出的改编本,这个改编者根本不在意随便改动老莎的原文,看不顺眼就改,但这几段都保持了Q2的原貌,也可以看出Q2这几段拿去演出真的没什么问题。
这样说基本可以判断这几段确实是F多出来的,而不是Q2有遗漏。那么为什么要补写这三段呢?
这三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增加了一些解释,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后边的情节。Q2的处理虽然很睿智,但多少有些突然,F使观众理解起来更容易。
除此之外,F中还有非常多细小的增加部分,长度从一个字到一句话。当然这也得考虑到有一些可能真是Q2印错或者遗漏了,毕竟Q2质量那么不靠谱。但仍有大量词句可以看出是F增加的,因为有的增加部分不小心出了格律。
其中,Jenkins总结出65条小增加,把它们归类为“剧场冗文”。这些词语增加大部分来自哈姆雷特本人,特点是重复:words!words!words!except my life!except my life!except my life!mother!mother!mother!。。。酱的。演员在台上很容易会做这种重复呼叫。
Jenkins说这些小增加本身其实没什么坏处,但积累起来,就使对话向向一个非subtlety的方向转化了。。。【那是,这么碎嘴子subtle得了吗……
这话当然只是个判定——一个相当严厉的判定,坚决不向大众娱乐趣味让步。。但最有趣的一点是,这句话不但适用于这种小增加,也同样适用于F里删掉的230行和增加的三段台词,所有这些改动,其实它们“积累起来的效果”都是让剧作“向一个不那么精妙的方向转化”——向清晰易晓的大众趣味转化。
很明显,大量的这种小改动很早就落在纸上了,那时莎士比亚本人应该还对这部剧有着很强的兴趣,因为它们也出现在Q1里。要知道莎士比亚自己就是个演员,他在创作过程中会重视和参考主演的意见,毕竟他们可能是当时全英国最清楚什么会有舞台效果、什么不会的人。人们经常忽略这一点,比如虽然是莎士比亚为Richard Burbage写了理查三世,让他一举成名,但Burbage也以自己精彩的表演回报了他,使这部剧及其作者名满天下。
------07.18更新------
F改正了Q2中那些前后矛盾或不精确的舞台指示,统一了人物名称。同时它也制造出另外一些不准确的指示来。如Q2中说“哈姆雷特和三个演员上场”,F中为“哈姆雷特和两三个演员上场”。Q2“三四个”人上来抬走哑剧里国王的尸体,F为“两三个人”。最显著一个例子在4.3中,Q2“国王及两三个人上场”,随即国王以圆熟的外交辞令描述了波罗涅兹被杀的事,及他想要派哈姆雷特去英国。F在这里处理得完全不同。鉴于这“两三个人”没机会回复国王的讲话(因为上来一群人把国王的话打断了),F索性把这个指示删掉了,只剩下国王一个人登台。这样国王的台词由演讲变成了向观众介绍下一步剧情的独白,就像理查三世里经常采用的那样。
这种不精确的缩减上场人物不太可能是bookkeeper做的。4.3的改动可以说是出于理性考虑,其它那些缩减怎么解释呢?3.2一场戏,Q2里起码有11个人在台上说话,还有四个没台词的,F里更多。所以不存在因为演员不够,需要缩减人数的问题。
这些改动是怎么加入这部剧作的,又是谁加入的呢?给人的总体印象,很像是一位作者一边誊写稿子,一边做点小修补——虽然4.3这种改动甚至不能算是小修补了。
F与Q2之间这些不同之处,向人们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来:Heminges和
Condell向出版人Jaggard提交的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底稿呢?这时,依据我们已知的印刷过程,详细检查F的文本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专家们(运用黑科技,经过神秘分析)得到下边这个表格:

有三位排版工【噔噔噔,排版工上线):B,E和I参加了F版哈姆雷特的排版。其中这位E最有意思,从他排的这两页文本,能够推断出他使用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底稿。
在F所使用的排版工里,E是经验最少,技术最不熟练的。他奉献的那两页留下了辛勤劳动的印迹。在这两页里,他改正了Q2四处小遗漏和两段稍长的遗漏。这充分说明,E用的底稿,要么是手稿,要么是一份以Q2为底本,详细批注过的版本。反正不会是Q2本身。但因为E技术不行,他又留下了一些新的错误。。如sexton排成sixeteene等。这类错误清楚表明E用的底本不是印刷本而是手稿。
而最终证实这一点的,是Gary Taylor,也就是前边说的黑科技专家之一。
Taylor检查了三份在哈姆雷特之前排印的剧本,【tm题目太难写了。。。回来再补吧,】F版的这三个剧本都是从印刷本排印,而且E都有参与。Taylor发现E对待他底本的标点十分慎重。用这三个剧本的F版和印刷底本相比较,“标点保留原底本形式”与“E对标点进行改动”的比值都大于3/1,有一本甚至到6/1。在哈姆雷特之后排印的李尔王也是同样结果。但在哈姆雷特的文本里就完全不同了。在E排的这两页纸里,如果以Q2做“底本”来计算,上述比值分别是53/82和65/99,几乎是2/3。所以Taylor说E用的底本不可能是Q2,只能是个手稿。而E如果用的是手稿,可以推断B和I用的更是手稿了。因为他们经验技术都强于E,如果有一部分手稿一部分印刷品,显然是他们更适合来排手稿而不是E。
B和I虽然技术娴熟,也仍然犯下了一些只有排手稿时才会犯的拼写错误。而且在一些地方,Q2里语义很顺畅,但F里却出现了不该有的标点,结果整句话都不通了。很难想象如果他们依据的是印刷品,会排出这种错误来。1611年出的Q3就是用Q2排的,并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有一派意见认为F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以Q2为依据排的。持这种看法的人里不乏重磅学者,包括之前提到的Jenkins,因此人数和影响都很大。他们重视研究一些小细节,这些细节分别看可能都不重要,但积累起来就令人信服(作者吐槽:如果加诸其上的解读正确的话)。Jenkins认为有大量的细节由Q1传递给Q2,又传递给了F。
他们指向的主要是一些两个文本之间共有的错误、不规则的拼写、大写、相同的人物缩写……等等。
但是作者表示在座的都是垃圾……【此处省略一万字,如论证所谓“不规则”拼写其实是当时的通用拼写,所谓共同的神秘大写27处里有6处是C,而老莎就是有这个癖好,专喜欢无缘无故地大写C。。。
那么作者认为不能说F的排版工完全没参考过Q2,但也没有什么实锤证明他参考过。
----------07.19更新-----------
至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F是依照一个手稿排版印刷的。而且这个手稿一一改正了Q2中错误疏漏的地方,也为自己树立了一定权威性。但这手稿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它到底能权威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认定,因为F跟Q2一样,也有很多操作上的错误,幸好这两版中的错误几乎都不互相重复……
之前说的那位Gary Taylor做了一个错误频率列表。认定“错误”的标准是剑桥牛津企鹅等各大权威出版社都将其认定为错误,不能出现在成品里。范围为由排版人B用手稿或者大量注释过的印刷品排出来的那些剧作文本,共包括26个剧。其中哈姆雷特的出错率是最高的。在F中哈姆雷特文本共有30页半,其中有20页半是B排的。20页半里共认定38个literal errors和130个substantive errors,平均每页6个substantive errors。在其他剧作文本中,数据最接近的是Antony and Cleopatra,这剧是根据莎士比亚草稿(foul papers)排的,一共28页半,B排了20页半,共76个,平均每页3.7个substantive errors。而B的平均错误率是每页2个。
这现象能推导出两个彼此并不排斥的结论来:一,他所用的手稿特别难以辨认。二,手稿本身有缺陷(corrupt)。B这130个错误里有50多个都是误读,这种误读也同样影响了F的其他排版人。而且B弄混的这些字母,跟Q2的错拼也很相似。看下边这个对比:

这几个例子分别来自Q2的X和F的B、I,可以看出a,l,k几个字母把他们几个都弄糊涂了。同样的误读模式也出现在字母a,o,e上,就像他们几个人用的底稿是同一个人的笔迹,然而X用的可是莎士比亚本人的草稿哟!【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
至于底稿里最明显的缺陷,Dover Wilson(最早发现这一现象并意识到其严重性的编辑)称之为“活跃的记忆”active memory。他发现在Q2里,有5个地方,同一个词前后重复了,如下边例子里的斜体字“let”,Q2想当然地把它和句首的let重复了。F中lest是对的。

Q2里有5处这种情况,F里不下15处。
也就是说如果排版问题,这类错误最多像Q2这种频率。而F里频率如此之高,不得不想象有其他因素或人物影响了F所用的底稿。Wilson很有道理地接着说:“排版人有可能会重复词语,但他不大可能会预料词语。” 而F里“预料”后文的重复词语这种事出现了23次,Q2中只有两次。这种错误表现如下:

所以Wilson认为抄写F底稿的这个人,一定是个对这部剧完全彻底了解,熟稔于心的人(因为太熟,所以抄着抄着就放飞了,不一字字对稿子,按照记忆就写了),很可能是演员或者剧院的抄写员。而且鉴于Heminges和Condell非常支持这份文本,可以想象这个演员或者抄写员就是环球剧院的人。
那么这么一个对这部剧完全彻底了解,熟稔于心同时又是环球剧院的人能是谁呢?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答案:莎士比亚本人啊亲!
【此处省略一万字。就作者开始各种解释。当时剧作家改剧本都会发生类似的“活跃记忆”事件。老莎想自己抄一份fair copy有n种理由。当时的规矩草稿是不能卖钱的,必须交誊清稿才行。抄着抄着就开始动手小修小改甚至大删大改,从草稿迄今各方面的意见也揉进去,把剧务必写得清晰易懂,统一了一些文字用法,把Q2里一些晦涩的词换成通俗的。但是诗人就是这么任性,改着改着又放飞了,觉得哪个词好换哪个,结果虽然改掉了一些不常见的词,其他地方又换上了好些不常见的词。
鉴于Q1文本里有F的影子【相同的删节片段等】,莎士比亚很可能在写完Q2所用的草稿之后不久就抄了这份手稿,很有可能是1600年下半年。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稿子直接当演出本用过吗?至少1606年之后应该是没用过(因为1606年颁布了不许舞台上渎神的法案,但F里有很多“上帝”或“天!”的台词没有删除。进一步推断,可能它从来就没用过。虽然比Q2强了很多,但F中仍然有很多不明确的舞台指示等问题留给bookkeeper做。
郑重地以莎士比亚手稿的原貌呈现,并没有被各种舞台演出本改得乱七八糟,很自然的,Heminges和Condell会认为这才是可以收入第一对开本的理想版本。
在第一对开本前边,诗人Ben Jonson献上了他对莎士比亚的颂歌:

【上边最后一段这赞美,不就是苏子所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本文唯一的读者* 友邻 *瞬间收藏家* 问现在通行的哈姆雷特版本是怎样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F为基准,比如本书,牛津版详注的莎剧剧本,这套我简直爱死了(虽然这才看到第二本。。。另一种是一个(230+80)的我称之为包圆儿版。本文作者是不赞成这种版本的,但这种版本也很通行。iOS上有个很棒的莎士比亚app就用的这种。RSC出了一种莎翁全集,厚厚一大本的那个,那里Hamlet用的F,然后在后边附了F删掉的Q2里那230行。
至于演出本,看了n种之后就:导演大人您喜欢怎样就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