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友人问我:如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
---------------------------
这个问题这么知乎,突然间有点不太习惯。我不知道你写论文难点在哪,所以我思考这个问题思路上,我只能跟你说我写论文难点在哪,以及我是如何摸索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的。
其实我一开始最困惑的是,论文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一开始可固执了,觉得论文必须是创新的,写没人尝试过的角度。我不希望我的论文是一种机械的复制,把一个理论套在某个文本之上,我很是希望论文里都是自己的影子。我把论文当做创意写作,我必须承认,那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
个人情感色彩过于浓厚。写论文时心中老有一股热血,觉得自己进入某个角色的世界,希望把那种体验转化成论文。可这时候,论文里往往缺少严谨的推理,基本概念可能没有理清。其实那种对文本的情感,虽然很强烈很有力,在逻辑上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漏洞百出。可个人情感过于浓厚时,觉得自己非得想办法把它表达出来不可。可有时候,这部分情感就与这个论文主题和论文框架就是不兼容,而我老想守着它,结果反而坏了一锅粥。我后来发现,很多师妹都有这个问题,做pre时,老师问她们为什么选这个文本和这个主题,她们往往只能说:“我喜欢这个角色啊,我觉得xx跟我很像。”说真的,只带着“喜欢”和“像我”这种很表面的原因,必然是写不好论文的。不要说我有偏见,她们后来的pre就是理论不清楚,分析时候自以为是。
除了写作时情感压过理性这一弊端,我那股希望把论文写作变成个人创作的骄傲,也让我失去很多学习扎实论文写作的机会。我记得研一那会,总是因为想理解某些文本才去阅读别人的论文。换句话说,别人的论文,是我进一步理解我要分析的文本的梯子,懂了之后,我就扔了。论文基本都是翻阅,极少精读,即便精读也是针对内容。可学习论文写作技巧,就该学习人家如何分析,如何划分框架,如何跟其他学者对话。比如,在框架中,理论和文本分析应该如何协调?是要先介绍理论框架,然后再分析文本;还在分析文本中间,因为需要某个理论支撑,再中途把他人的表述引入进来。其实,每一篇好的论文,它的形式肯定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论文形式比论文的内容更擅长回答的具体论文写作的技巧。有一点确实也是蠢,就是学习论文技巧时,去专门翻阅论文写作技巧的书,这些泛泛而谈的东西,哪有一篇活生生的好论文讲的仔细呢。而且一本论文技巧写作指南,它仿佛能适用与叙事学理论分析,性别理论分析,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等文学写作,可只有一篇《Acts of Aesthetic Confession in Saul Bellow’s Ravelstein》才能真的告诉我,如何使用福柯的生存美学去分析文学文本。
说实话,现在论文写作于我而言,它并非创作,它更多是一门技术活。我就像织布一样在编织我的论文。我考虑织布,也考虑布料市场的行情。
写作之前,我会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市场问题。文学论文这个市场里,我要做的主题中,别人会不会对我做的东西感兴趣,我凭什么引起别人的兴趣。说真的,只是自己喜欢,这个理由是不够的。
2)市场质量标准。文学论文这个市场里,它有没有自己的写作标准,有没有共同的行文写作特点?说真的,我自己阅读体验,哲学论文、社会学论文和语言学论文,这三者虽然也是文科,但它们的论文跟文学论文很不同。虽然文学总是借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理论框架去分析文学作品,但好的文学论文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它不是说跟其他学科只是研究对象不同而已(如社会学对象是社会,而是文学批评对象是文学文本)。我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思考,这股独特的风味在于哪里?文学批评的风格有什么特点?我想你搞美学,肯定也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越理解行业标准,写东西时候越有把握。至于怎么理解行业标准,当然是阅读那些上品的论文,然后分析它们的风格而得知。
3)论文水平问题。比如针对《谁怕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本剧本,有人已经用拉康精神分析去分析里面的夫妻关系了,或者有很多篇论文谈到里面的夫妻关系了,现在我也谈夫妻关系,用的是“交流理论”。在决定用此角度之前,我必须得思考:凭什么我的分析就比它们合理,比它们好?大家都在争夺“最佳阐释”的称号。论文有好坏之分,我的论文水平,跟我打倒多少竞争对手也有关系。所以,我需要在论文中,说明他们视角的不足或前后不一之处,然后再让自己闪亮登场。
上面是操作前的思考,我最后谈谈技术性操作吧。
1 上台前要熟悉自己的手术刀。分析理论框架是我的刀,我现在操刀前,必须找出该框架下我需要的关键概念(比如生存美学,涉及这一主题的福柯著作,从《主体解释学》开始,到最后一本法兰西学院的讲座《说真话的勇气》,里面的概念上百个是有的了,我不可能全部使用,只取需要的那十来个或者二十来个),然后摘出作者原著中的定义,仔细琢磨。这是工具,必须熟悉。
2 要模仿别人如何使用手术刀。我不知道你们美学论文如何写,我们文学批评论文不是说随便找刀就可以砍。有时候这把刀不适合文学分析,它需要经过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实操的转化,才比较适合用来分析文学文本。随便用哲学家的理论去套文学作品,最后可能是用文学文本去解释了哲学理论,而不是用哲学视角去挖掘出文本潜藏的内容。希腊哲学的基督教化和基督教的希腊哲学化是不一样的,前者主体是基督教,后者主体是希腊哲学,而文学批评主体当然是文学文本而非哲学或者其他理论。我们要做的,不是用文本去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而是要用理论去让文本显露自身。所以在熟悉刀本身后,还要学习具体的操刀方法。比如我用“交流理论”去分析Edward Albee 的《marriage play》之前,是先仔细研究别人如何用交流理论分析了Edward Albee的《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交流理论的框架内,有上百个概念,我就研究这篇文学批评中(文学批评就是指用文学理论去分析文本的评论性文章),具体操刀时,如何取舍重要概念,以及这些重要概念如何进行组合,如何层层递进剖析关键问题。
我总觉得,1和2心中有底了,自己拿刀操作,大概问题也不大了。至少我是如此。其实技术练到家,既能 量产合格产品,自己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出来。
© 本文版权归 CliffordTo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