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王小波
谈起王小波,最喜闻乐见的大抵是他的情爱小说。被“别有用心”的人们拿来缓解“单身”造成的苦闷局面。而真正可以解读这位“程序猿”思维实力的莫过于他笔下的杂文。虽然他曾表示过自己以小说创作为主业,和教人明辨是非相比,更热衷于生产“无中生有的美”,但之所以后来走上嬉笑怒骂的批判之路,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我是中年人-- 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写杂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的文章在多家杂志社发表后得到多方赞誉的同时,也受了质疑甚至漫骂。对于一个和时代主流不太相融的“海归”人士,他的文字像伊甸园智慧树上的果子,吃下去会让人们眼前豁然一亮,知道“裸露”的羞耻,这当然是个比喻。更多人思想的疆域在批判的声音中如紧闭的门窗被猛力推开,一些多年不解的症结被输通。在他的文章里,到处闪耀着理性思维的亮点。有人把他形容成90年代理性思维的启蒙先驱。从百家争鸣到维新变法再到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一波浪比一波高,中国的历史上从不乏先驱的存在。而王小波调侃似的批判如何影响了大批的后来者? 八十年代是中国现代的“文艺复兴”,国门仿佛在一夜间打开,方的圆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好的坏的、香的臭的如崩堤的洪水瞬间充盈了国内几近干涸的市场,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快速的忘却了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巨石和砂砾碰撞裹挟后留下的伤痛,但恰恰有人玩味着历史遗留的气息,冷眼旁边观着,跨在两个时代的交界处,思考着什么。八十年代,朦胧派诗歌还未跳出“意识形态”的圈子,语言里渗透着不可言明的晦涩隐喻,十年动乱的余波尚未平息,王小波“空降”回国,做为一个崇尚科学,钟爱罗素和卡尔维诺的贫嘴“IT”,他讥诮反讽又风趣幽默的风格在当时简直就像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小清新,让人们在主义、道德、伦理、人性、传统等宏大的话题叙事前打了个冷颤。文字思路清晰引经据典又及赋哲理,相比八十年代诗歌的不透明,力度和锐气上更具有时代的穿透力。 成长于动荡年代的王小波,目睹了太多人间荒谬,见证了反智宣传中文化基底如何被大肆破坏。文革中反人类的种种疯狂,使这个国家陷入集体的偏执中,他坦言“你也许会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但我对这种话从来就不信。我更相信乔治.奥威尔的话: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必须承认一加一等于二;弄明白了这一点,其他一切全会迎刃而解。”在狂热的追求政治风向的背后,意味着要抛弃关于客观的动态或静态。不论是一个土平炉是否具备炼钢的条件,还是世界上真有三分之二人盼望着被我们去解放,或者真实情感的波动和对权威思想的质疑,关于科学的、人性的、美感的东西都要向检视禁止携带的危险品一样,从口袋里、脑袋里、心灵里一一的筛选掉。如同巫术盛行年代里的禁忌品,一旦被发现,留存者会受到可怕的惩罚。在这场大型迷信活动中,对个人极端的崇拜就是人们生存的使命。 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一文中,王小波曾举例对比了日本侵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两首歌,“跨过大海,尸浮海面,跨过高山,尸横遍野,为天皇捐躯,视死如归。”这是日本军歌中的一段歌词;“无产队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啊,就是好!”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为流传的一首歌,两段歌词意思完不一样,但意义是相同的,对于狂热的忠实信徒而言,世间没有道理可讲!只为信仰开路,不为生命绕路。前进的路上,不在乎碾过石头还是人的躯体,徒有方向,没有非黑白对错。但只有信仰没有理智的社会就像摸黑行驶的汽车,随时会撞上什么。这个“什么”包括张三李四或者你我他。面对极端的混乱王小波曾言:“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所有的人孝于一个字"忠".没有人会过问"忠"这个字的背后是什么?因为热爱生活被殴打、因为赞美女性被批斗、因为质疑时代而丧命。在“神话”了的口号中,人们的喊声震天,恨不能“欲与天公试比高”,谁去讲理,谁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狱。所以,沉默成为自保的重要技能。在那个年代,沉默也有其另一层意义,避免着自己良心的责问。王小波曾在书中说过,“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政治的蛊惑,把国家的道德水平拉向了极低点,口号和谎言一起成长,当王小波听到“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食时,他也预见了饥饿。但真实的东西就会见光死,比如,童年时,王小波因为吃到一小片腊肉“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冲上阳台,朝全世界放声高呼:我家吃大鱼大肉了!”结果,被他爸爸拖回来臭揍一顿。所以,王小波在童年,就懂得了要沉默.假话和真话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受到截然相反的待遇。这段特殊岁月的影响,使他在文革后的岁月里,对未来有一种担心.担心历史会重蹈覆辙,踩着死人的尸骨走过去,再寻着历史的车辙走回来。 也正是因为他对文革的“耿耿于怀”的缘故,受到当时国内一些知识分子的夹击,在他们看来,王小波的历史观一直处于倒退的状态。他没有被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化,而是在中国GDP快速增长的前几年,韧劲十足的揭起了自家的短,让宋小军和王小东们不高兴起来。众所周知,二战多年后,关于回忆、评论、批判战争的文字、电影、绘画始终没有间断过。这不仅是个人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所遭遇所承受的质疑、解析、评估,也是对自己身处时代洪流中细节的见证。如果把那个时代比喻成一场海啸,那王小波的陈述和思考就是对历史本身的还原。还原了支离破碎的人间残局、还原了沉默和荒谬后可怖可恶的人性,即使如此,也没有抵消他骨子里的“浪漫”,像一朵坚石瓦砾上开出的牵牛花,不惊艳,但和周围的事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具有中古遗风的国内知识分子相比,王小波特别之处在于“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做为拥有自然科学知识及欧美文学、兼哲学、历史、等内在扎实丰富的人文底蕴知识分子,王小波非常赞同罗素先生的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在他看来,大多数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在关注社会时,批斗找不着目标,颂扬也找不着目标,只一件事找得着目标:呼吁速将大任降给我们,这大任乃是我们维护价值体系的责任,没有它我们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和西方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是教人如何听服训教。很多人之常情被当做圣训传经千年,两千多年前古人建立了道德体系,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知识分子还在维护着那套君王制的道德体系,要知道,这两千多年一个瞬间的切换,交通、科技、军事、工业、文化、经济.......等一切都像科幻片穿越时空的场景让人叹为观止,但从古自今道德体系似乎还散发着裹尸布的邪味,对于这个现像他的理解是“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的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 曾经,他羡慕一只猪的特立独行,唾骂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同时,又哀叹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幸,有人用“黑色幽默”比喻他的文字,也有人感叹他是中国的唐.吉歌德,那位手持长矛,游走天下,行仗义之举,执仗义之言的骑士,一个凝聚理想主义光辉的人物。但,这只是他人赋于他的光环。在我看来,他最吸引我的就是两个字“真实”。鲜活、辛辣、浪漫、理想、深刻、朴实。把真假、美丑、善恶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而这些全源于他对生命的尊重。
-
梦镇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5 20:09:46
-
YU逸哲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6 22:52:23
-
宇宙探索刺猬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6 13:42:38
-
快乐小肥妞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5 09:07:11
-
しとしと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30 19:50:21
-
外乡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19 23:00:57
-
摩爵 Meg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5 13:20:00
-
还好是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5 18:51:13
-
多维看世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17 16:39:58
-
啦啦啦啦咕66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7 02:12:21
-
豆友124422030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10 12:50:50
-
杨思秦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9 10:28:05
-
白日梦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7 18:44:21
-
L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7 15:58:46
-
蓝色小骨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7 11:31:34
-
传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07 00:47:13
-
Hop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24 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