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故事的反思
生而为人,教养有限,不知道是不是也曾经使人为我刀俎。大条件下坚持秉承不与人为恶,不予人麻烦,不借钱只蹭饭的几条小辫子苟且二十年。
一个故事让我突然明白,好说话和软脾气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只能彳亍,一旦匆促就容易裸露,很多双眼睛不约而同的紧盯着你,衡量比较,稍有疏漏就难免引人不快,价值好像要从无情画舸无根行客的残酷考验里体现。就好像一匹马拉了大半辈子的车,终于有一天解放了,还能做什么,没有价值了。
它终生被绑在道德高点上,被动向周遭示好。无疑是要被发好人卡的,可它快乐吗?不见得。情愿吗?也不见得。无休无止的忍让和妥协看似是唯一出路。为了维持这一生的美名,不在风烛残年臭名昭著变成了这后半生仅存的期许和追逐。
勒令你被动示好的人,给你上了一道枷锁,他看轻你,他朝你的人格吐口水。此时忍让示好,看轻了自己。贩卖人情的对象理应始终是这些人,朋友论及不足。
而什么是朋友,最斤斤计较的。不是无论后果的支持和信任,也不是不计成本的投入跟产出。而是我多说一句都是苛责,少说一句受之有愧。别理所当然的要求。不让彼此为难,最基本做到相敬如宾。才好意思。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