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之殇—论宋朝施政之弊(三)
![]() |
燕云终成梦
军事,一直是后代史官、历史学家们眼中,宋朝的无解硬伤。
军事的孱弱,似乎成了宋朝的代名词,成了让人们永远不能释怀的痛。
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真的像我们想当然的那样弱小吗?
那何以解释后来横扫天下的蒙元帝国,在看起来最弱不禁风,一碰就会倒掉的南宋面前,掉进了最深的陷阱,一代上帝之鞭,都折戟在钓鱼城下呢?
当我们回溯历史,把时间回拨到赵宋帝国的起点,我们是看不到一丁点,这个帝国军事实力,让人鄙薄之处的。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就是后周世宗手下的第一名将,在没当皇帝以前,赵匡胤已经战绩彪炳。
后周世宗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军事指挥,提高军队实力,提升军队战斗力为核心的改革。
到赵宋和平演变后周的时候,后周世宗已经给新兴的宋帝国,留下了一只经得住考验,也打了无数硬仗,战无不胜的精锐之师了。
让我们用数据说话吧。
显德二年(955年)七月至十一月,后周禁军讨伐后蜀,大败后蜀军队,收复秦、成、阶、凤四州。自此,五代雄踞一方的后蜀国丢掉了四川之外的全部土地,一蹶不振。
显德三年(956年)一月,后周禁军讨伐江南大国南唐。当时的南唐,从疆域面积看,已经超过了五代里的任何一代,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后周军队大败南唐,收复滁、扬、秦、光、舒、蕲六州。
显德四年(957年)二月,后周世宗亲征南唐,至十一月,破南唐濠州、涟水、亳州、泗州等地。
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再征南唐,先破楚州,后破扬州。三月,后周世宗幸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兵锋直指南唐都城金陵。
最终的结果是,南唐主李璟迁陈觉奉表陈情,献贡品,被迫谴人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
如果说,打败十国还不足以充分说明后周禁军的实力的话,那么接下来,后周的战绩则更为具有说服力了。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后周世宗亲率大军北伐辽国。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可以说,到宋太祖建国的时候,宋帝国拥有的绝对是中唐以来,汉人政权中最为强大、精锐的一只武装力量。
所谓宋帝国军事实力的孱弱,并非军人素质、能力和战斗力的欠缺,更非军事科技实力,战争潜力的不足,而是一系列军事决策的失误导致的结果。
但是,宋帝国拥有的军事实力,完全让宋太祖笑不出来。
因为,放眼北方,这个帝国从初建之始,就有一块无法弥补的硬伤。
这个硬伤,就是燕云十六州。
后晋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让给辽国的时候,他内心是毫无波澜的,因为他是典型的五代皇帝,为了自己做皇帝,没有什么是他不能放弃的。连亲爹都能不要,何况土地。
更因为他是沙陀人,没有半点汉人的廉耻心。
而燕云十六州的易主,是五代十国到元代统一中国这数百年间,最大的战略易势,这一点,是这位无能又无耻的沙陀人想不到的。
中原,从此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屏障—长城防线。
所谓燕云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
可以说,这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军事屏障,尤其,是北方草原上出现了契丹这样一个恐怖的对手的时候。
将十六州转手就让给契丹,对于契丹的意义之大,我们后面再做分析。
就对中原王朝而言,契丹的骑兵可以不受任何阻碍,在河北大平原的腹地随便的游曳,烧杀掳掠,兵峰直指中原王朝的最后防线—黄河。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宋王朝会随时面临北方契丹的严重威胁。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赵宋王朝建国初期。
作为一个新兴的,还没有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失败的国家,能不能从一开始,就直面最大的威胁,给出自己的勇气和信念。
更何况,宋帝国的手上,有着非常强大的军队。
而一旦宋帝国失去了先手,坐视辽国消化掉燕云十六州,这个时候还想去收复的话,那打仗就会变成温吞水,热闹会非常大。
非常不幸,这一切在后来成为了现实。
如果说,宋初太祖的策略上有什么重大的问题的话,那这个问题就是,没有快速的,快刀斩乱麻的和辽国在燕云地区对决。
要知道,这个时候辽国的皇帝是著名的三绝睡王辽穆宗耶律璟,这是一个在《辽史》里比夏桀商纣还不得人心的昏君暴君。
而宋朝这样,周世宗刚刚打败了辽国和北汉,收复了瀛洲、莫州、宁州和三关十七县,士气正盛。
赵宋整个王朝的基调,从一开始就已经打下来了。
谁能想得到的,这种基调,居然是在一个雪夜里,一次温馨的烧烤party上形成的。
话说一天,傍晚时下大雪,宋太祖的核心智囊赵普下班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叩门声,赵普急忙出门,宋太祖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宋太祖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后赵光义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炉火上烧肉吃。赵普的妻子敬酒,宋太祖称她为嫂。于是与赵普商议攻伐太原。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则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则太原这一弹丸黑子之地,能够哪里逃得掉呢?”宋太祖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
(《宋史》: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库卿尔。")
这个军事策略到底是宋太祖自己想好的,还是在赵普的决策下制定的,千百年后,已经无法确定了。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军事策略对于宋帝国而言,无疑是比较失败的。
为什么失败?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
作为一个新兴的,还没有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失败的国家,能不能从一开始,就直面最大的威胁,给出自己的勇气和信念。
更何况,南唐、后蜀、漳泉、吴越、南汉、南平、湖南等地的割据势力,早已经被周世宗打残的打残,玩死的玩死,早就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
最为经典的一个比喻就是。
中国古代有一个俗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果你去拔毛,因为有皮在干扰你,毛会非常不好拔,
那,如果你去直接扒皮呢?皮都没了,毛又能如何?
如果宋帝国能抓住有利的机遇,一举灭北汉,败契丹,复燕云,又何必担心这些蕞尔小国呢?
说到底,宋帝国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历史上其他王朝的气质,他们选择走的路线,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的气脉和气象。
赵普的话说明了问题:“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
一句话就是,先攻北汉,就要直面辽国,而辽国是很不容易对付的。所以我们不如先把软柿子吃掉,然后慢慢再图北方。
一个纵向的对比,我们看汉朝和唐朝,他们的建国之路,哪一个不是比宋朝充满了凶险和无常呢?无论汉高祖还是唐太宗,他们面对强敌的时候表现如何?即使输的毫无底线,至少也从不示弱。
仗可以输,但气不能绝,唯有如此,才能最终获胜。
而宋朝在一开始就失了一口气。
战争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
等宋太祖灭掉南方国家,回过头来再想啃北汉和辽国的时候,早已是时过境迁了。
你可以说,宋朝没有在北伐问题上沾到任何便宜,是因为宋太宗是军事天残,不会打仗。
但实际上,战略上,宋太祖时期就已经失了先手。
高手对决,两三步就可以决定胜负了。
当然,这个里面,是否有宋太祖篡位之后,急于通过战功,漂亮的成绩去堵住天下人的嘴的因素,就不可而知了。
事情的结果就是,宋朝在一开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问题的先手。
不在辽国内乱不断,昏君当国的时候,一鼓作气,北伐燕云。
等宋朝回过神来,一切都晚了。
此外,宋朝开国的时候,也是宋军野战能力最为精悍的时期。
而开疆拓土,最为关键的就是野战能力。
如果你没有汉武帝那种举国伐谋的实力,也没有唐太宗胡汉交融,可以和少数民族骑兵怼正面的骑兵的话,
也就更应该集中并且珍惜自己的野战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的扩大战果。
这一点,可能才是宋朝军事上孱弱最关键的一环。
也是宋朝之所以在和契丹、女真、蒙古甚至党项的战争里屡屡吃亏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