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154:貆:有才华有贡献?你很像獾子
我小时候只听说紫蓬山一带有猪獾和狗獾,却从未见过。后来学校有位老师家得到一罐獾油,据说专门治疗烫伤。一天晚上母亲带我串门,特意到这位老师家看了獾油。好像没什么新奇。
之后母亲与老师的谈话令我印象深刻:獾子肉非常鲜美。比猪肉好吃。老师说,他年轻时在紫蓬山一个乡村小学教书,那里的农民用锄头打死一只獾,红烧了,他分到几块肉,美得不行。
直到现在,我还想品尝一下獾肉。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先民见惯了獾子(貆)——狩猎的重要目标。《伐檀》显示贵族家的院子里还挂着獾子,若没猜错,肯定是受的进贡吧?獾子肉能上大席面。但古人也许不太在乎这种野生动物的肉,而更在乎其皮毛。贵族喜欢以此制作高级裘衣。直到现代,獾子皮毛仍然是昂贵的。
如今,獾子已经被列为保护动物,林业局之类的机构,获悉有人非法捕猎,会前去没收。一些好心的宗教人士也愿意救獾子,与有关饭店达成购买协议,然后将其放生。据说一只活獾子要价千元左右。放生成本也太高,大多数獾子是无法拯救了。这个时代,是所有稍具价值的野生动物的漫漫《寒夜》,且听陆游吟——
闭户岁云暮,翻书夜向阑。
足僵知火尽,目钝觉灯残。
跃浦鱼惊獭,穿林犬逐獾。
三年纳微禄,无媿得心安。
陆游是一位佩剑书生。晚上看书累了,听见外面林子里有人驱使猎犬捉獾子。我怀疑是因为那只猪獾发出类似猪的叫声,使陆游能准确辨别吧?这是宋朝的一个冬夜。按说猪獾、狗獾都应该躲在洞里冬眠才对呀?或许猎人特意带了火种,用柴草将几个洞口堵住烟熏,只留一个出口。这种捉獾子的方法一直流传到现代。
冬天的獾子浑身是油,体重由平时的20斤左右上升到30斤左右,特别招惹猎人。其实獾子性情凶猛,逼急了,也极具杀伤力。有人不小心被笼子里的獾子咬住手,当场残废。2017年忽然出现一个网络新词:平头哥。就是专指“蜜獾”。这家伙报复心特别强,哪怕你不小心踩它一脚,它能追随你万里。我偶然看见一个视频,那只“平头哥”居然执着到跟着汽车孜孜不倦地撵仇人。
合肥这边只有猪獾和狗獾,东北还有一种体型较大的叫狼獾,但不多见,因为这种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一带,可想而知,其皮毛会多么保暖!爱斯基摩人视为宝贝。
明代诗人周叙有《题玄宗追獾图》一首——
朝罢鸣弰动,终南校猎游。
追獾应适意,衔橛却忘忧。
日入黄云暮,风生碧草秋。
从官无谏疏,老去忆韩休。
——不知此图是否后人的想象之作?总觉得玄宗那样的皇帝不会很喜欢打猎,而且“追獾”也不能显现一位帝王的英武雄健。古代文人常常将獾比作坏人、小人,或者以此表现荒凉景色,其形象不是很美好。元代诗人山主有句“冷淡郊园消洒处,獾狐来往频游”,将獾与狐狸并列,烘托一片萧瑟,但其真意却是喻指当时的社会宵小横行,君子好人不得意。
我小时候上语文课,知道鲁迅少年时代见过闰土用钢叉捕猹。当时老师无法解释猹是啥,直到信息社会来临,问题才被解决——就是獾子。獾子主要吃荤,应该不会破坏闰土家的瓜菜吧?但人们不放过它,谁叫你一身好肉好毛呢?
之前还有人诬蔑王安石为獾子,见于宋代《邵氏闻见录》一书。此说是王安石政敌蔡京的儿子传出来的,我怀疑是故意的——当时一个叫李士宁的“异人”,识破了王安石的前世,说其母将要生产的时候,一只獾子跑进产房,再也没出来云云。只能说,王安石因为有了类似獾子的一身好肉好毛,导致不见容于很多人吧?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这世界上很多有才华有贡献的人,都是獾子。
之后母亲与老师的谈话令我印象深刻:獾子肉非常鲜美。比猪肉好吃。老师说,他年轻时在紫蓬山一个乡村小学教书,那里的农民用锄头打死一只獾,红烧了,他分到几块肉,美得不行。
直到现在,我还想品尝一下獾肉。
![]() |
pixabay美图 |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先民见惯了獾子(貆)——狩猎的重要目标。《伐檀》显示贵族家的院子里还挂着獾子,若没猜错,肯定是受的进贡吧?獾子肉能上大席面。但古人也许不太在乎这种野生动物的肉,而更在乎其皮毛。贵族喜欢以此制作高级裘衣。直到现代,獾子皮毛仍然是昂贵的。
如今,獾子已经被列为保护动物,林业局之类的机构,获悉有人非法捕猎,会前去没收。一些好心的宗教人士也愿意救獾子,与有关饭店达成购买协议,然后将其放生。据说一只活獾子要价千元左右。放生成本也太高,大多数獾子是无法拯救了。这个时代,是所有稍具价值的野生动物的漫漫《寒夜》,且听陆游吟——
![]() |
pixabay美图 |
闭户岁云暮,翻书夜向阑。
足僵知火尽,目钝觉灯残。
跃浦鱼惊獭,穿林犬逐獾。
三年纳微禄,无媿得心安。
陆游是一位佩剑书生。晚上看书累了,听见外面林子里有人驱使猎犬捉獾子。我怀疑是因为那只猪獾发出类似猪的叫声,使陆游能准确辨别吧?这是宋朝的一个冬夜。按说猪獾、狗獾都应该躲在洞里冬眠才对呀?或许猎人特意带了火种,用柴草将几个洞口堵住烟熏,只留一个出口。这种捉獾子的方法一直流传到现代。
冬天的獾子浑身是油,体重由平时的20斤左右上升到30斤左右,特别招惹猎人。其实獾子性情凶猛,逼急了,也极具杀伤力。有人不小心被笼子里的獾子咬住手,当场残废。2017年忽然出现一个网络新词:平头哥。就是专指“蜜獾”。这家伙报复心特别强,哪怕你不小心踩它一脚,它能追随你万里。我偶然看见一个视频,那只“平头哥”居然执着到跟着汽车孜孜不倦地撵仇人。
![]() |
pixabay美图 |
合肥这边只有猪獾和狗獾,东北还有一种体型较大的叫狼獾,但不多见,因为这种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一带,可想而知,其皮毛会多么保暖!爱斯基摩人视为宝贝。
明代诗人周叙有《题玄宗追獾图》一首——
朝罢鸣弰动,终南校猎游。
追獾应适意,衔橛却忘忧。
日入黄云暮,风生碧草秋。
从官无谏疏,老去忆韩休。
——不知此图是否后人的想象之作?总觉得玄宗那样的皇帝不会很喜欢打猎,而且“追獾”也不能显现一位帝王的英武雄健。古代文人常常将獾比作坏人、小人,或者以此表现荒凉景色,其形象不是很美好。元代诗人山主有句“冷淡郊园消洒处,獾狐来往频游”,将獾与狐狸并列,烘托一片萧瑟,但其真意却是喻指当时的社会宵小横行,君子好人不得意。
![]() |
pixabay美图 |
我小时候上语文课,知道鲁迅少年时代见过闰土用钢叉捕猹。当时老师无法解释猹是啥,直到信息社会来临,问题才被解决——就是獾子。獾子主要吃荤,应该不会破坏闰土家的瓜菜吧?但人们不放过它,谁叫你一身好肉好毛呢?
之前还有人诬蔑王安石为獾子,见于宋代《邵氏闻见录》一书。此说是王安石政敌蔡京的儿子传出来的,我怀疑是故意的——当时一个叫李士宁的“异人”,识破了王安石的前世,说其母将要生产的时候,一只獾子跑进产房,再也没出来云云。只能说,王安石因为有了类似獾子的一身好肉好毛,导致不见容于很多人吧?所以某种意义上说,这世界上很多有才华有贡献的人,都是獾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