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这部28年前的经典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
有句话叫,所有的叛逆都是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今天堂叔要给大家推荐的这部影片,是来自28年前的一部经典之作——《死亡诗社》。
这部在豆瓣评分高达8.9的经典影片,又被译名为《春风化雨》或《暴雨骄阳》,曾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如它的译名一样,这是一部讲述一名老师和一群渴望突破传统教育的学生之间的励志故事。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势必有它独特的价值,而这部1989年的影片,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几乎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看之作。
影片的导演彼得·威尔,其后曾执导过剧情片《楚门的世界》,而他凭借这部早期的《死亡诗社》,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的提名。

影片的男主基廷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于2014年8月逝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影片是《博物馆奇妙夜3》。他的一生有过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勇敢者游戏》和《心灵捕手》均为经典之作。并曾在2005年获得美国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在《死亡诗社》中,威廉姆斯饰演的国文老师基廷,为他的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教育之门。
不管是吹着口哨的另类出场,还是号召同学们将课本上那些条条框框无用的章节撕掉,亦或那句经典的“oh,captain,my 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都成为了影片中的经典情节。

这是一个传统严谨的学校中格格不入的存在,亦是对抗传统教育洪流中一只孤独逆流的船只,而基廷,就是这只独行的船上,孤独且清醒的船长。

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的应试教育,无一不在彰显考试的重要性。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不仅仅只存在于中国,欧美教育体系也依然存在这样的弊病。
《死亡诗社》中的拥有超高升学率的威尔顿学院,“严谨,传统,荣誉,纪律”这是它的四字箴言。而对于一群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在这样的束缚下,反而催生出他们叛逆的欲望,基廷老师的出现,彻底激发了他们内心渴望挣脱的最后防线。
于是,这群男孩子的“死亡诗社”就这样建立了。


有网友评价说,在现实中,基廷老师并不会是一个好老师,因为他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和目前的教育形式相适应的。
我完全不同意。
之于学习,基廷老师教给学生们的,是读诗最原始的初衷,是浪漫,是自由,是创作,你的诗歌可以用任何事物为载体,不限于字数,不执于韵律,更不用拘泥于所谓的形式。这是“授人以渔”。

之于情感,基廷老师让学生们站上课桌,从上往下跳,大胆的,自由的跳,这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一高一低的师生关系。

之于帮助,面对陶德无法在众人面前朗读的心理障碍,基廷老师用一种类似折磨的诱导方式,解放出陶德内心的天性,让他可以在众人面前尽情喊出自己内心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天赋。

之于教导,自己的学生在全校会议上耍小聪明忤逆了校长,基廷老师说,“吸收生命中的所有精髓,并不代表被骨头梗死,有大胆挑战的时候,也有谨慎的时候,聪明人知道该采用哪一种,你被校长开除,对我而言不叫胆大,而叫愚蠢,因为你会失去一些可贵的机会”。

反观现在动辄罚站罚抄课文罚叫家长的“好”老师,人生能得一“坏”老师如基廷,何其有幸。

而影片中除了展现出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也有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
酷爱表演的尼尔,从小活在父亲严厉的支配下,考上哈弗,读医学院,这是他父亲为他定下的人生目标。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尼尔获得了剧场公演的一出话剧中的角色,演出非常成功,他父亲却因此勃然大怒,让他退学。


这次的尼尔并没有再次妥协,而是选择在一个雪夜,自杀了。

很多人说尼尔的自杀完全是无意义的死亡。“好死不如赖活”这样的观念长久以来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一个反抗无果的学生的死亡,一个提倡教学革新的老师的离开,表面上看这或许确实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斗争,但其实它所带来的影响,早就在这些男孩子心中缓缓流淌。

所以才会有了片尾的那经典一幕,众多学生纷纷站在了课桌上,高喊“captain,my captain!”,这是对基廷老师的致敬,也是对死去的尼尔的致敬,更是对梦想对自由,对冲破传统牢笼的勇气的致敬。


“当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这是古诗文诗社成立的开篇之辞,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词。也是影片中始终提倡的学习和生活的本质,是源于生命的意义,是活你所想活,而不是活你所必须活。

影片中的苏格兰风笛
任何通往反抗和革新的道路都是孤独且辛苦的,但无论你是选择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还是选择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但请你不要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captain”是基廷,是尼尔,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这条通往未来人生的航船上,只有我们自己,是孤独且骄傲的船长。

惠特曼的另一句诗,”站在世界的屋顶,喊出我们野性的咆哮”——
“oh,captain,my capt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