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戏
近年来,关于张允和张充和的书成堆成堆的看,除却对沈从文妻族的好奇、对旧家族文化的兴趣之外,另有一点是因为昆曲。
当年重新求学,出发点其实非常功利:离开麻将声声的大环境,离开三尺讲台的小环境,结束双城记的远距离恋爱。幼喜文史,但从来无意将其作为事业。再求学,其实无意深造。
选专业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中国古诗词文章,自许已具鉴赏眼光,无意再事钻研。看来看去,唯戏曲领域,除四大名剧文本之外,接触甚少,再加以所读学校以戏曲见长,于是选之。
及后写毕业论文,也是出于同样理由选了自己最不熟悉的昆剧。半年间猛啃《缀白裘》,一知半解,侥幸过关。
如今看来,我的毕业论文真算是无知者无畏,想当年,昆曲只在学校组织下看过一场,而且在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形下,观剧效果一如三四岁时被祖父母带去看花鼓戏,但看些热闹而已。我,完全是在仅知折子戏文本和术语,却对昆曲舞台全无经验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书生坐观书籍而论道,实在是贻笑大方。
我们这一代,接触传统戏曲的机会甚微。童稚时代,依稀记得民间一年间总会有一两次于镇电影院上演“老戏”,令祖父母倍感欢欣。我的陪观记忆里,戏台之下拥坐的,尽是5旬以上的老农,以及如我一般5岁以下的幼童,连我们的父辈都已经不爱传统戏曲了。
其实,逝去的传统,岂独戏曲?!近数十年间消失的,除却被重视被申请的文化遗产、物质遗产,更有许多无人在意但早已消失于无形的传统物什、习俗,悄然逝去无人记念!
如果人生是一本折子戏,那么我们这一代的主题大概就是:在忙着跟着科技时代的滚滚大潮全力奔跑,目不暇接地迎接新事物的同时,漠然地对过往曾相伴的那些物事遗忘、遗失与遗弃吧。
《千钟禄·惨睹》 【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虎囊弹·醉打山门》
【寄生草】漫拭英雄泪,相随处士家。谢慈悲,剃度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敢辞却芒鞋破钵随缘化。
《桃花扇·哀江南》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