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孩子的情绪,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 吴琼
毕加索曾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个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源于作者在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期教育相关工作的经验。她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早期教育文化,充分暴露了天下父母的担心:如果没有合适的策略和工具,我们的小爱因斯坦可能会远远落后。
本书建议的核心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每一个篇章可读性和实用性都很好,我对第 8 章“ 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更是情有独钟,因为孩子情绪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常常我们感觉棘手。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谈论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孩子一闹,家长就会无比烦躁?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教工作的美国教育专家埃里卡·克里斯塔斯基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说到:“孩子们缺乏表达情绪的基础 ,而家长和老师缺乏回应能力。看不到,我们就不会重视。不 重视,我们就看不到。”
所以孩子在发脾气时,我们需要从孩子和自己两个维度去思考。
一、孩子维度
1、情绪的表达有基础架构,重复他的情绪层次。
《如何在爱中修行》中提到情绪是有层次,这5个情绪层次构成了情绪的基础架构:
愤怒与责备 伤心和难过 恐惧和不安 自责和责任感 爱,原谅,理解和感激
我们跟孩子沟通,其实都是在跟他的情绪层次沟通,情绪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
因为孩子跟我们一样,都希望自己的感受被别人理解,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层次,说出他所有层次的情绪,并去跟他确认,他就会瞬间感觉被理解,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花时间重复孩子的情绪,化解他的情绪紧张,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很重要,感觉你理解了他,他也就会越来越信任你。
所有的情绪层次都是需要经历的,不感受到前面的的情绪需求,就无法体会最高级别的情绪层次。
2、愤怒是的“必要的学习动力”。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里提到:“愤怒不只是学习的自然附带品——正如我们 所见,孩子们会因为困难的任务而灰心丧气——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动力”,能够帮助孩子们激发好奇心和毅力。
引导孩子的自然情绪的机遇不应该被浪费或放任,包括其中的挑战性机遇。它们对孩子健康的认知、社交及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其实,孩子发脾气时,不是他不懂事,而 是他大脑还没有发育到那个阶段。这 时候你怪孩子不讲道理就跟怪孩子 为什么不能一出生就会自己穿衣吃饭走路一样,其实是你自己不讲道理。
孩子发脾气是因为他的大脑发育是不均衡的,就 是管情绪唤起的那部分要比管理智的那部分发育快得多。孩子的理智脑要到20岁 以后才完全成熟,情绪脑就发育得比 较快,所以, 当他情绪上来时,他的理智脑管不 住,没法跟自己的情绪脑说道理,也 就没法抑制一阵阵的冲动,就容易发 怒了。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孩子的理智脑发 育昵?其实理智脑的 发育,需要情绪脑的支持。 孩子理智脑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包括 记忆、注意、权衡,都和我们的情绪 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理智脑需要情 绪脑才能够理智起来。要让孩子掌控 情绪,最需要做的也是要刺激孩子 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联结,让孩子 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发展他们的 理性。
刚才我们说到重复孩子的情绪“你现在的感受是很愤怒是吗?”一重复,其实就让孩子自己从情绪中醒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愤怒,这就是情绪脑到理智脑的连接。
当然,实际生活中处理起来远没有说的那么容易,因为孩子会不断挑战你的极限。比如父母成长营里桐桐妈妈说的这件事:女儿桐桐从外面采的一支牵牛花,回到家时断了,就开始哭,妈妈给接了一次,又断了,索性不接了,丢掉,从家里的发财树下拿了一支干掉的叶子的给桐桐,希望能够转移她的注意力。
可不幸,这个叶子也断了,再次接不上… 妈妈又给她折了一支干叶子的,可是她异常执着的非要那支断掉的,没办法妈妈用胶带给她粘上了,她还是不依不饶,就想要叶子接上还不能用胶带。
妈妈不理她了,躲进卧室,让她自己在客厅哭,给她发泄情绪,可是半天了哭声依然不减,妈妈没辙了,再次出来抱抱她。
整个过程中,妈妈已经不下四五次的克制自己不要随便发火了,心里一直默念冷静冷静,可哭声继续… 最终,妈妈忍不住了,吼了她两声。
有效果了,桐桐看着妈妈,小脸很委屈的皱成一团,哭声慢慢小了,最终只变成了抽泣。
这件事我们表面上看是吼声有效果,其实孩子是在被呵斥的语言暴力下不敢去表达情绪,强烈的情绪需求被憋住,看爸爸妈妈的脸色来改变自己。
其实,孩子发脾气 是发展他理性的好机会。一旦理解 了这一点,遇到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就不容易跟着生气了。
二、家长的维度
我们比孩子理性多了,虽然不会轻易发脾气,但面对孩子情绪崩溃时我们的及时回应很重要。
1、三部曲帮你迅速定位处理步骤。
描述、分析、反思。
描述:现在感觉是什 么?是生气吗?
当孩子回答问题,用语言来描述情绪的时,也就 是对自己情绪进行定义时,这 时候大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使用,能 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安抚 他安静下来。
分析:引导孩子想一想他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会消除 掉这样的负面情绪。
比如说:你为什么生气? 是因为牵牛花断了还是叶子断了?
反思:秋天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叶子从树上掉下来了,为什么叶子会掉下来呢?每个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这个牵牛花和叶子也是一样,他们已经没有生命了,所以会断了。
所以,你生气也不会让牵牛花和叶子永远不断,对吧?而且你一直哭,妈妈也很难受。你能感受到妈妈的不高兴么?进而引导他对别人的情绪的感受能力。
究竟是什么让孩子 不生气?首先是认知,你改变了孩 子对事件的认知也就改变了他的情 绪。当然,有的时候孩子纯粹就是发脾气,闹情 绪,选择多等一等,等他 的头脑发热劲儿过去了再和他进行 对话。
更好的方式是帮助孩子找到如何应对坏情绪的方法,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故事的内容大致是:小男孩杰瑞因为摔了一跤,打碎了为爸爸生日做的陶碗,回到家后大发脾气。在妈妈的引导下,他和妈妈一起在墙上画了自己的“冷静太空”,画完后情绪也就好了。过了一段时间,爸爸要过生日了,杰瑞说要送给爸爸一个冷静太空,妈妈说“很好,杰瑞,当你有坏情绪的时候,你知道如何照顾自己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孩子的冷静太空,跟孩子头脑风暴下在家的哪个角落去设置,放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涂上一些他喜欢的色彩等等,等他有情绪的时候,就带他去冷静太空安抚自己。不要憋住情绪,因为情绪是流动的,既然是流动的,自然也就会流走。
2、看到孩子当下的需求,改变错误行为前先连接。
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愿意做的更好。所以即使在发脾气时,你需要看到的是他的情绪需求,告诉他:“我需要你的一个拥抱。”这样他会感觉被需要,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感受会好一点,接下来你再跟他沟通抵触就会少很多。
就像他学习时你老催他,说他,他对学习所有的感受都是跟痛苦相关,怎么会喜欢上学习?
孩子所有错误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是孩子的首要目标,而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最好的方法是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要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先建立你们的连接。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怎么做都无效时,我们需要停下来,花时间和孩子建立充满爱的连接,没有这个连接任何方法都没用。一位妈妈分享曾经她也和自己青春期的儿子发生剧烈的冲突,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后来她通过学习,不断的改变自己。他的儿子在课堂上说,当年妈妈对我这样说一句话,改变了他的行为,这句话是:不管怎么样,我总是爱你,同时,你也要总是需要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她说,关于电子屏幕成瘾,她也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她用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手机建立家庭特殊时光。
对于有些家长一些所谓的“术”,变成控制孩子的武器。最重要的就像《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里提到“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有了爱,才会更愿意去连接,去学习。
3、错误行为目的表
纵使孩子的行为表现千差万别,他们的行为反映了自身不同的需求。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非常重要,而“错误目的表”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家长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真正的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0-12岁,给孩子一个好性格》中提到所有的错误行为都可以归结为这四种目的:
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比如,你在和朋友聊天,孩子不断地过来打扰你,一会儿说作业不会做,一会儿说要喝水,一会儿说饿了要吃东西,令你不胜其烦。孩子的目的是寻求你的过度关注,因为他认为,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把你的注意力由朋友那里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他才有归属感。
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比如:你让孩子快点吃饭,他偏偏慢慢悠悠。让你觉得很愤怒。他的目的可能说:你不要指挥我,我要自己决定吃饭的速度!这样我才有归属感。
报复——错误观念:我受到了伤害,我得不到归属感,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比如:同样是你让孩子快点吃饭,可他就是慢慢悠悠。你愤怒至极,快要崩溃了,他却毫无响应,甚至漫不经心的样子,让你觉得很受伤,或者觉得难以置信,想不通孩子究竟怎么啦。可能孩子就是通过与你对抗来让你感受到受伤,因为他先受伤了。
自暴自弃——错误观念:我不可能有所归属,我也没有价值。所以,我放弃了。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你说你教他,或者请家教、上辅导班,但他就是不肯去,也不肯努力。可能他的想法是:我反正也学不会,我就是个笨孩子,不要对我抱有希望,我放弃了。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错误的观念和错误的目的,并不是孩子有意为之的。他们意识不到。但是,家长却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线索了解孩子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目的。了解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知道孩子内心的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并且,采取相应的方法。针对不同目的的孩子,我们采取的方法也应该不同。
下面这个错误目的表很好,可以给到我们一些切实的建议,但一定要记得在用这些方式前一定要注重当下你和孩子的关系,只有先连接,才可能发生改变。

所以,孩子闹情绪,对于孩子,我们看到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大脑整合的机会。 对于我们自己,挑战回应孩子的能力会一次次提高。不要对孩子要求太严苛,因为他们的理智脑还没发育成熟;不要对自己太放松,因为练习的更好才能更从容的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