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查看话题 >听,那是咖啡馆的声音
嗡~~~~~~~~~~~~

清晨,心向着昆嵩的一杯咖啡出门。一步踏出旅店,凉风里先打了个寒战。心想真是上了高地,尽管昆嵩一带海拔不过600米,可一早一晚却非得加件长衣。

顺着城中的主干道向南,没有拥堵的车辆,路被空了出来,显得极宽。最多的是大红的政治海报,低矮的越式窄楼,没有大商场和商店。市场、公园、教堂,一圈走下来,不美不丑,是张大众脸。



就不像那些太美的城市,利用美,骄傲着。也不是那些太丑的,破罐破摔,或为丑惭愧。它在两者之间,能坦率地表达自己,谦和、真实。人也是一样,街上卖零食的,市场里卖菜的,才不会对我们这些外来的面孔过分关注,但对视间总有笑容,大都与人和善。



在产国或咖啡消费大国,人和城的事也都在咖啡馆里面。我们最终进了一家名为Gu Coffee 的小店,不过七八点,店里已经座无虚席。这上班前来上一杯的习惯,越向产区走就越是明显。而同样在矮脚桌椅上举杯的人们,却没有河内的喧闹和忙乱。

屋子里的,三五人成一桌专注聊天,声音很小。屋外的看街景、慢慢走过的路人和天上的云雾,聊聊再断断。

可以在咖啡馆里聊天,是人们在几个世纪前就达成的共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在咖啡馆里聊天,是人们总要奔向咖啡馆的根源。

于是,人声伴着啜饮声,还有杯盘间擦碰出的叮咚声,成了咖啡馆里特有的“嗡嗡声”。这声音荡了多少个世纪,就卷了多少人的故事在里面。
这里有大人物的大故事,说起来叫人敬畏,但也真感到遥远。1686年,开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名为"普罗可布(Café Procope)”的咖啡馆。伏尔泰、卢梭和狄德罗都是那里的常客。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在他的书《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中提到,“那里为各种思想的碰撞提供了一个大熔炉,最终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也有小人物的小故事。在我和大野为印度之行做功课时,发现了一首名为“Coffee Houser Sei Addata”的歌。它以印度加尔各答学院街上的Indian Coffee House为背景,唱几个常聚在咖啡馆里的年轻人。在孟加拉语中,adda意指人们围绕着某些话题进行长谈。这家咖啡馆以adda会议而闻名,并在20世纪中期孕育了许多政治、文化人物与运动。如今,咖啡馆还在,当年的人却已不再。歌中人的生活走向另人唏嘘,有时代下的波澜。

而我们眼前的Gu Coffee正在发生着什么?情侣们靠得很近,喃喃低语。桌上摆电脑的,是围坐在一起的五六个小伙子,聊得认真,像创业青年。另有几个中年女人,小挎包每人一个放在身边,说话时手舞足蹈,不知道是啥家长里短。
真是个什么都没发生的无趣故事啊,却觉得这才是更近人的画面,就像咱老家楼下的那些个独立小馆。没啥大动静,更写不进历史。却是所有普通人的生活,变换着时间、地点、语言,在全球各地,千百万家的咖啡馆里,一同上演。
- 敬 请 期 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