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书单 | 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

趁有书看,多看点。
原本纠结着如何起头,突然就找到了“爱上读书”的理由。让我们谢绝小视频,跳入书中,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
好吧,先容我擤擤鼻涕。
关于物的测评,“梦多的礼物”做了不少,至于书的测评掐指一算这才是第二发,为了节省各位宝贵的时间,我粗暴给阅读的易啃/难啃的等级,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等级选择相关书目。
阅读难易对应啃级 Easy 小葱豆腐 Normal 宫保鸡丁 Hard 水煮玉米 Very Hard 大骨头

[ 火花 ]
作者:又吉直树
等级:Normal
下一个瞬间,夜空升起的焰火就不敢恭维,实在算不上绚丽。能亲眼看到如此露骨的企业与私人财力之差,让我不禁哑然失笑。我不是瞧不起人家。我笑的是付出代价未能反映出来。我笑这个世界无情压倒了一切。
其实蛮早就听闻这位搞笑艺人拿下了芥川奖,一般来说,我对豆瓣上那些评分9.0以上电视剧集是怀有敬畏心的,不过9.3分的《火花》我看了一集就弃了。虽说这部Netflix出品的日剧在摄影方面完全媲美电影了,但是追剧的力量实在跨不过文化的鸿沟——也许这是智商造成的结果,但KY地说一句,日本很多肢体夸张的漫才表演真的是让人呃呃呃呃呃呃呃中陷入对喜剧的怀疑。
因为想再测一次智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买来了书。嗯,看完添加了联系上下文的内心OS,我终于看懂了《火花》里的人物。
作为INFJ,我很能代入到男主的设定,迷恋放荡不羁的神谷三三只是因为他烈日灼人的一面正是男主缺失的一部分。一个长期处于慢性忧郁的人,却命中注定选择了搞笑艺人这条与自身格格不入的窄路,在夜空中拼了命地燃尽自己,只是寻找到那么一星半点的存在。十年的付出值得吗?“只要活着,就不是坏的结局。”
对了,郭德纲写了序,那两页被我一个日饭的旁友直接手撕了。

[ 下雨天,一个人在家 ]
作者:江国香织
等级:Normal
「睡觉」在所有动词中,是最让我神魂颠倒的词,语言的余韵和芳姿,都仿佛即将融化,安安静静,如同梦一般,又仿佛滚圆朴素的弹子糖,无论多长时间我都能睡得着,也喜欢全神贯注地看着睡着的人。
江国香织的小说我没有看过,毕竟她红的时候,我还小(脸大又怎样)。会买这本书只是正好刷到了它的封面,感觉正适合这个季节读。虽说收录的是江国香织在90年代中期的专栏随笔,就像某天翻出早年的博客,记录了心情、观后感、爱用之物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的琐碎絮语,倒也没有读出多少年代感。看得出作者从小生活优渥,被保护得很好,刚出道就获文学奖,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尽管把她的文笔局限在大气的格局以外,但小女子总能用纤细的笔触勾勒了出一幅精致的水彩画,阅读此类书都不求上进心,就像夏天喝上一杯气泡满满的苏打水,打一个舒爽的嗝。

[ 吃鲷鱼让我打嗝 ]
作者:杰西·艾森伯格
等级:Normal - Hard
我觉得这很奇怪,因为爸爸不问我关于我自己的事情。他对新奥尔良的陌生人是那么同情,可是对是他儿子的我却没有任何的同情。我琢磨着,假如我是新奥尔良的一个流浪汉,就会喜欢爸爸比妈妈更多些。但我只是郊区的一个小孩子,而这也不是我的错。
相比付兰兰这种去耶鲁过了下水的“荣誉”作家,卷毛的才气倒是更加货真价实一点(可惜才气往往和抑郁如影随形),而且比起老油子的伍迪·艾伦,他的文章也更见真心。虽然有点创意写作班带出的习作套路,文章质量好坏参半,不过内容还算言之有物。特别是Part 1的《吃鲷鱼让我打嗝:九岁幸运男孩的饭店点评》,卷毛把一个面对父母离异的9岁男孩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有一篇《室友偷走了我的拉面》,那个大一新生鸡糟的心理状态能仿佛看到了当年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卷毛的长处在于用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短板大概也在于第一人称的文体。不过只要不像付兰兰一样装腔,小哥的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
能不能看清书签上的“谢谢你的肉”,这个梗来自于卷毛在05年游历中国的经历,天真的米国人竟然如此深信Google翻译,素食主义的他对着服务员说“没有肉”(no meat),别人当然只能摊手了。

[ 表情不错的人 ]
作者:荒木经惟
等级:Easy
说什么还是年轻好,都是被社会挑唆的。40岁,50岁,随着年岁的增长,脸逐渐变成那个人独有的东西了,对吧?不是别人,是自己造就出来的。因为那脸上刻印了自己经历的种种沧桑,所以,比起年轻女孩的光滑脸蛋来,绝对更好看。
你以为怪老头拍爱的是捆绑play,结果人家开宗明义——关键还是看脸,因为没有比人脸更复杂、更意味深长的东西了。此话不知是否掺假,但和那些符号式的情色作品比起来,荒木的生活随拍倒是很好地传递出情绪。
老头性子有点野,哲学有点放任,参数什么并不重要,摄影主要靠直觉,把生死看得很淡。不过接近于生命的终点,任性疯癫中多少有点哀凉的阴影,让人越读越觉得冷,特别是提到给陪伴他22年的猫咪奇洛拍临终特写的情景。煽出来的感情总是很廉价的,难过时候装着无所谓,却是更戳人心。

[ 这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 ]
作者:石川拓治
等级:Normal
我告诉他当个傻瓜就好。做做看就会知道,没有比当傻瓜更简单的事了。既然相似,那就在死前当一次傻瓜。身为有过相同念头的过来人,我领悟到了一点:为一件事疯狂,总有一天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在两年前被我添加到了“想读”,我在马克后就遗忘了它,直到和一位朋友见面她送给我这本书说最早是因为看了我的豆列……我仍旧没想起来[尴尬]。
书里的主人公木村秋则用八年时间种出了不洒农药的苹果树,这似乎没什么,但这棵神奇苹果树的果子即使被切开也不会被氧化这就有点太稀奇了。如果把这本书浓缩成5000字的公众号推送文章,我肯定是拒绝的,因为整个故事完全是鸡汤的走向,主角开头很弱很惨,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受到了无数的挫折,每个回合的较量都如剧本一般精准设置,终于击败大boss,取得了成就和认可。
用一本书的长度讲述这么一根筋的故事,还是很容易被这匠人精神感动的。可惜我们这些挖了一个坑就走聪明人太会算计了,总是在寻找后路。毕竟如果坚持没有换来成功,就要承受住“卢瑟”的标签。所以,我们不配拥有开花结果的苹果树也是合理的。

[ 小说药丸 ]
作者: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
等级:Who can tell?
为书荒者开的“治疗”书单,保准你看不完……形式感玩得稍稍有点过,装桢设计得负责背一部分锅。书被设计成三本册子,两本小册子颜色亮到眼瞎,一个个字看完估计得变红绿色盲。
P.S. 为什么“人生必看的100书”看起来很有用但对你完全没有药力?答案很简单,因为这药是别人“嚼”的。

[早中晚茶]
作者:长尾智子
等级:Easy
我一直用着一把珐琅水壶,也是旅行时候买的,中国制造,它周身淡蓝色釉质让我一见倾心,将它带回了家。厨房中的食材每天都有不同的色彩,其他东西素净一点才更沉静吧。于是一间仅有白瓷砖、不锈钢、玻璃和木制品的冷色调厨房便诞生了。只是加点儿淡蓝色应该也无妨,便“咣”一下将它摆在了这个缺乏色彩的地方。
一份生活方式的美好提案,感觉作者就像《海鸥食堂》的那个与世无争的女主,清晨的厨房就是她的宇宙中心,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一茶一饭,沉迷于幸福感倍增的草莓酱芬芳,在鎌仓站的集市买当天采摘的蔬果,不用为生活操劳奔波,简而言之就是“la vie est belle!”
这封写给厨房的情书里除了日常的料理外还夹杂着厨具和器物的身影,配上平铺直叙的温情文字,构成了以静物为主、使用大光圈唯美效果的日系滤镜。因为美食随笔里故事不多,所以读完整本书几乎没什么记忆点,现在还有印象的只有汤I篇里,将画家欧姬芙一生穿插进来,嗯,让我多认识了一位艺术家。

[ 我决定活得有趣 ]
作家:蔡澜
等级:Easy
美食家还是守住自己的本分好了,做起公知可是分分钟立起弗莱格。比如谈及剩女这个社会话题——P70“我尊敬她们对不结婚的态度,不被世俗捆住,不向制度低头”,P21“现在禁烟变成时髦,大家像学穿迷你裙一样反抽烟,由美国的一群嫁不出去的八婆向你发起围剿”——这种矛盾的修辞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编辑你赶紧拿好搓衣板出来谢罪。
我一度还是欣赏蔡澜先生不藏书的洒脱态度的,但看这本书感觉就像饭局上某位不太认识的老爷叔在和一桌人滔滔不绝讲着自己的发家史,顺便帮你们这群迷茫的小年轻指点人生江山,这种限量版的有趣我是get不到,还不如讲讲眼前这盘红烧肉。

[ 左京都男子休日 ]
作者:男子休日委员会
等级:Easy
在鸭川三角洲,每一个人都成了完美的演员,即使做着一些再寻常不过的事,但看来就好像是经过排练后的精准走位,那一刻我们就这样共演了一出名为“日常”的戏码。
这本书更像博客或者是杂志书,说是游览指南它又有图文并茂的旅途小故事,说是散文集它又介绍了一路上偶遇的小店和景点。所谓的男子休日委员会由二男一女组成,分别负责文字、视觉和企划,无论是旅行还是出版书籍,大家各司其职工作起来还是挺高效的。只是文字更像随手记录的流水账,摄影也像是“小确幸”式滤镜风,如果你准备去左京都可以拿来做线路参考,如果你把它当做生活灵感书,大概只能学到用烧水壶煮意面。

[ 夏日遇见狄更斯 ]
作者:雷·布拉德伯里 等级:Hard
他跳下床,对着镜子注视自己的眼泪,审视自己的悲伤,追溯自己的不幸。他就像孩子一样,对自己的情绪非常好奇。在他所绘制的关于自己的地图中,并没有绝望的首都,只有大片的空洞和悲伤。
这本书其实是早春时候看见的,对作者的背景一无所知,但因为“夏日”这个充满遐想的词汇,就买了回来。简单概括起来,他的写作就像刘慈欣的反面,文笔辞藻极为华丽,但是科幻却是软到像化开的黄油。当然也有可能它被归错了类,人家本身就是幻想文学。对了,本书的翻译似乎网瘾深重,我没看几个故事,倒是记住了“狗子”、“续命”这些接地气的词。

[ 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 ]
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等级:Very Hard
名士“七夜加勒比游”的宣传手册通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这一点非常恰当。因为“七夜加勒比游”的脚本里,整趟游览并不需要描述,重点在于唤起人们的欲望。宣传手册真正诱人的地方并非邀人幻想,而是架构幻想本身。
我只是摘录了描写游轮宣传手册的小小一部分,我们常人一句话带过的内容,华莱士能解析出3页A4纸。单看他的文字,你就能理解天才作为质数的孤独,别人写网球侧重的动作神情,他写网球都运用了几何和代数,文字处理能力堪比计算机。由于阅读本书需要放空自己,目前我的阅读范围还没超过30页。想从Easy模式开始,可以从华莱士那篇著名的毕业演讲开始。

[ 古典时尚考 ]
作者:杰西卡·克尔文·詹金斯
等级:Who can tell?
展读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满纸月光下的亭子、熏香的单衣、两情缱绻但在破晓不得不分手的恋人,教人忍不住想要直奔赴日本一游。
刚看过《佛罗伦萨与乌菲兹美术馆》,突然对古典服饰产生了兴趣,如果你和我的兴趣点想通,那就直接跳过这本书吧,因为它和古典时尚只是打了个擦边球。英文原名ENCYCLOPEDIA OF THE EXQUISITE,翻译过来大意是“风雅百科词条”,顾名思义就是过去有钱人的格物致知,我就随便截一段目录——“抢戏 沉默 助兴开胃菜 绳花 水中世界 秋千 清谈 流苏 茶 暴风雨 留影盘 大礼帽 光明衣 高空秋千 松露 包头巾 暮光 伞 独角兽”——就能感受到作者涉猎范围之广了吧。
不过更可怕的是翻译,虽然我的文体一度也近似翻译腔,没有置喙的资格。但是翻译腔加上汉文化控叠加在一起就有点吊诡了,虽然不知翻译的中文功底如何,但用词、句式之繁琐复杂也算让我涨了见识,知道“缓颊”这个词含义的请举个手,翻译是故意考察我们的汉语能力的吧。你要是想从历史的长河里拣点八卦边角料是阔以的,但要专心看一篇八卦文,还是看我写的吧(奏是这么大言不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腻味了生活的A面?扫一扫这里打开B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