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失的几所世界级的学府,你知道几个?
那是一个旧人、旧闻、旧印象的时代
那是一个保守分子与激进者并存
狂士与酸儒共处
迷惘者与殉道者同行的时代
忆往昔光辉岁月
在北京
虽然消失了的
那些曾经享誉世界的著名大学
你知道几个?
燕园故影,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是20世纪初由英美基督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创办于1919年,曾与美国哈佛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合作社,在国内外名声大震。

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只存在了仅仅三十多年,却被誉为“东方哈佛”;在不长的岁月里燕大总注册的学生不足一万人,却培养了英才无数,仅两院院士就多达53人!

没有哪所大学能像燕京大学一样,对中国的政治介入如此之深,以至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都无法绕开燕京大学 ,五四运动、西安事变、国共内战、学生运动……

燕大虽是教会学校,却致力贯彻“使燕大彻底中国化”的办学方针,因此云集了当时中国最一流的学者,每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的存在:冯友兰、顾颉刚、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陈垣、张东荪……

燕大涌现出无数顶尖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知名学者和行业的佼佼者,不仅仅是培养了53个两院院士,冰心、费孝通、侯仁之、杨绛等均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担任外交部长的黄华,也曾是司徒雷登的学生。

燕京既然这么久负盛名,那么它的开创者自然也是大名鼎鼎!
毛主席曾经专门撰文——《别了,司徒雷登》,这位驻华大使虽然最后过得和梭伦一样——两不讨好,却非常令人敬佩:1941年日军侵华,他对燕园不离不弃,被捕入狱受尽折磨;他死后托嘱亲人,将自己的骨灰送回中国大地。

上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调整,燕大被合并与北大、清华、政法等大学。
圣美善真,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建于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与20世纪初的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

辅仁大学前身是英敛之、马相伯创立的辅仁社,英敛之因揭露慈禧太后暴政、袁世凯卖国、斥责清政府杀害徐锡麟和秋瑾而名震海内外;马相伯学识渊博,不惜变卖家产办学。

后由著名教育家、广东省新会人陈垣出任校长,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

校长陈垣
校长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二陈”,是史学界的泰斗,毛主席称其作品为“国宝”。
辅大在选址上,选择了原清朝贝勒载涛的府邸。

载涛

今辅仁旧址
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邓黎昌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谰、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佳莹、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曾是辅仁大学的学子。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等也都曾在这里就读。

1952年中国高校整合时被撤销,后在台湾复校,多年居世界大学500强之列。
法学之光,朝阳大学

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由法学界著名人士汪子建、江翎云、黄群、蹇念益等先生创办。是一所以法律、政治、经济等系为主的著名的法科大学。

现址
世称“南有东吴,北有朝阳 ”,是我国法学摇篮之一,执民国法学教育之牛耳,尤其是司法官考试成绩无出其右,成就“无朝不成院,无朝不开庭”。

自1912-1949年,朝阳大学弦歌不断,法脉维系,共计培养出6230名法科学生,为传播近代法律文化、培养法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史上,民国肇建,修改旧律,颁布新法,推行西方法治在民国以《六法全书》为核心的法制体系的创建过程中,朝大学人始终参与其中,厥功至伟。

1929年,在世界法学会海牙会议上,朝阳大学被肯定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学校”。
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在原址上建立了中国政法大学。次年2月,中国政法大学与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教书育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是那时中国的女子最高学府,也就是中国的女子高等学校的师资养成所。

鲁迅、徐志摩、胡适等著名学者皆再此任教过。

杨绛先生的姑母杨荫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曾留学异乡,颇受现代知识的熏陶,学成归国,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还是中国女权不懈斗争的标志,1926年3月18日反帝反封建游行中,反动军警当场枪杀游行群众,学生自治会长刘和珍及47人身亡,200多人受伤,这便是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先生由此撰文缅怀刘和珍,也颂扬中国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节。
老北大的魅力,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同时并入“京师同文馆”。这是一所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开山之祖的学校,京师大学堂的仕学馆、师范馆后成为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1912年主校改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创始人孙家鼐
有了京师大学堂才有后来的北大,从北大出世名人真可谓数不胜数, 在这就不列举了。

医者仁心,北京医科大学

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

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2015年10月5日,校友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诚如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年祀,与天壤同久,这一理念也随之成为了彼时名校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陈寅恪等大师不可复生,“消失”的名校却在新的时代里孕育新的生命。回顾那些“消失”了的名校,让我们在“消失”的地理坐标上体悟并未消失的大学精神。
内容来源:书问

作者:唐前锋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