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简·奥斯汀
查看话题 >我为什么喜欢简奥斯汀
机缘巧合,我对简奥斯汀作品的了解,无一源于英文原著或中文译本,全部来自于翻拍的影视作品。正如我在阅读金庸作品原著的多年前,就机缘巧合地通过收音机的粤语评书,收听了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一般。我看过95版和05版的《傲慢与偏见》,看过李安版和大表哥版的《理智与情感》,看过BBC版的《爱玛》,看过itv版的《诺桑觉寺》《劝导》,只有《曼斯菲尔德庄园》,被剧照的女一号吓到,死活不敢开启。当然,也看过大嘴安和一美演绎的《成为简奥斯汀》。
上述的影视作品,据说不少是高度还原原著的。因此,虽然我未曾阅读过,也是对简奥斯汀充满神往,也就斗胆置喙几句自己的看法。
嫌弃简奥斯汀作品的人,大抵认为格局太小,上不得台面。升斗小民如我,却是看得津津有味。宏大架构如《魔戒》或《权力的游戏》,固然是波澜壮阔的大好风光,但我吃惯青菜豆腐,鲍参翅肚于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简奥斯汀的作品,恰似那青菜豆腐,绿油油,脆生生,白嫩嫩,滑溜溜,妙语连珠却不卖弄,语带机锋却不尖刻,对“反派”的“批判”带着点到即止的温柔。舞会上的你来我往,无伤大雅的情节起伏,各怀心事的男女老少,就像是青菜豆腐里的一点盐,加一点,再加一点点,味道就鲜得要溢出来一般。
有评论说,简奥斯汀笔下的女主角,大多很好地平衡了理想与现实。深以为然。她在现实的基础上稍加美化,制造了一个接地气的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真实得足以身临其境的梦幻。里面的人物丰满立体,没有伟光正的圣母,也少有十恶不赦的恶棍。她用大量的细节和合理的情节,给读者以“好人有好报”的希望;她塑造出触手可及的“理想情人”,告诉女孩们真爱也许就在转角。即使长大了,知道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达西先生,即使有也遇不上,也不妨碍我们喜欢简奥斯汀诙谐有趣的笔调,和她笔下那个有着温暖色调的18世纪的英式田园,并悄悄地告诉自己不要完全放弃希望——万一遇上了呢?有人给简奥斯汀冠以“玛丽苏言情鼻祖”的称号,先不论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丽萃不是傻白甜,达西也不是霸总,简奥斯汀的格局虽然不大,却真真切切地甩了今时今日的玛丽苏一整个大英帝国。
而且,简奥斯汀的作品,难道没有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吗?当然有,只是比较含蓄。她不告诉你孰是孰非,她只是像开玩笑般活灵活现地呈现出她眼中这一干人等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顶多轻飘飘来一句似是而非的点评,剩下的就由你自由发挥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成熟的善意。把故事讲好,接下来的人性也好,现实也罢,自然会尾随而至,不一定需要多么宏大的时代背景。譬如号称工业革命版的《南方与北方》,我同样只看过电视剧,也很喜欢,但不得不说,作者将工业革命的背景融入小说情节当中的尝试,算不上成功,因为最后的落脚点,其实也是乌托邦。为了深刻而深刻,容易把造型凹得太过。而且,不是还有个成语,叫微言大义,或者以小见大么?
比起苦大仇深,我还是更喜欢四两拨千斤。比起声嘶力竭的呐喊,我还是更愿意从那美丽的田园风光、热闹的舞会和男女主角细腻的互动中,汲取一点力量。
是为记,纪念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
-
西西柚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1 19: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