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不要和匠人谈人生
马缔光也:“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这世上,有比编辞典更无聊的事吗?就算有,估计也不太多吧。
但是却仍然有人把编辞典的过程,拍成了一部有趣的电影:《编舟记》,一个关于编写词典的故事,编舟即造船,这艘船象征着词典,书名《大渡海》。这是一部有价值的电影,它让最缺乏感情的工具书有了温度,有了创意,有了故事,有了泪点。

《编舟记》继承了日本影视剧里深深的匠人情结。
所谓匠人,是掌握着频临失传的技艺又秉承着濒临绝迹的精神,在个人领域奉献终生的人。

虽然电影是以编撰辞典这种冷门题材,
但在讲述辞典《大渡海》完成的过程中,将两位主人公的人生与字典编撰的漫长岁月联系起来,
融入日式工匠情怀,以及对文字、辞典的魅力解读,带给人细腻绵长的感动。


而这本辞典为什么叫“大渡海”呢?
语言的海洋广阔无边,辞典就是汪洋中的一叶扁舟。人们乘着它在海上漂泊,寻找表达心意最准确的词汇。那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电影中小林薰叔饰演的辞书编辑即将退休,却发现不被外人理解的辞书编写工作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向总主编承诺“一定找到能接替他的人再退休”的诺言后,他最终找到了同社营业部看似少言寡语难以交流,但做事严谨认真的马蹄光也接替工作。
(马缔光也,标准死宅一枚,因为日语中与“认真”同音,被同事称为“认真君”。)

《大渡海》之空前,在于是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随时收录新生的略语、俗语、潮语。
但这也就奠定了编撰者的悲剧:就算接力投放终生下去,它也是个无底洞,并永远存在缺漏和滞后。
如何投入当下以自持,又如何放眼无垠而自处,成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核心。



时光荏苒,马缔缩在小小的编辑部里,从一个小文青变成了中年大叔。
在此期间,他谈了一场有趣的恋爱,经历了编辑部的人事变动,熬更守夜、通宵达旦,一遍遍校对,一遍遍查漏补缺,他消耗掉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当邻家少女已为人妇,翩翩少年变成中年大叔,中年大叔变成了垂暮老人…就连玄武书店的老板,都几乎忘记了公司还有几个在编辞典的年轻人。13年过去了。老编辑退休了,主编去世了…“大渡海”辞典终于完成了。



辞书的编写,让原本木讷且不懂如何与人相处的马蹄光也找到了与世界交流的方法,也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愿意一辈子与各种枯燥的词条打交道,并以此为乐,得到自我的满足,这就是日本人十分推崇的职人精神或工匠精神。

匠人不在乎赚钱与否,既然选择了一项工作,就全身心投入进去做到最好。人的天性虽然是好逸恶劳的,但人的价值却恰恰是通过这样的工作精神体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