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观《绣春刀2》有感
武侠片一直都以打斗场景取胜,作为一个外行,我并不懂打斗场景的好坏,但从视觉效应上来说,好看。无论是每个人武器的设计,还是招式的设计无不透漏出导演的用心。打斗的场景也让人印象深刻,对我来说尤其是最后大战的厮杀让我动容,导演给了丁师傅和沈炼的镜头,丁师傅的镜头定格在满是豁口的刀,沈炼则是满脸的血迹,尤其是明知敌不过却仍然选择拼尽全力的赴死精神让人感动,作为主人公来说,甚至作为每一个影片中的人物来说,“活着只是活着,这样的活法我绝对不能忍受”彰显了英雄气节。

《绣春刀2:修罗战场》从名字和主人公的设定上来看,导演选择了以小人物的视角来反映历史事件,即“以小见大”,一般来说见的“大”通常是概括整个历史社会风貌或者政治思想。从东厂魏公公的权倾朝野,锦衣卫的让人惧怕,东林党人的被绞杀,北斋因文字狱被流放后又被追杀的经历,随时随身记录言行的无常簿等等,这些细节足以反映明朝晚期的社会状况。尤其是随时记录言行的无常簿展现出了明晚期皇帝对百姓乃至大臣的监督严密。在这样一种黑白颠倒的社会中要想活命就要选择“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仅仅希望只是这样活着。
影片一开头,几万将士抗击倭寇战死沙场,望着死去的几万人如同草芥一样被人遗忘,陆文昭(张译)说:“要想不这么死,就要换个活法。”于是张译隐忍,回朝做了百户大人后在魏忠贤面前俯首称臣,谄媚阿谀,可到影片的最后你发现原来陆文昭并不可恨甚至有点可怜,他选择改变这个阉党横行的世界,选择辅佐信王朱由检登位最后被抛弃。沈炼(张震)同样是隐忍的,因而在殷澄酒后狂言被抓之际选择亲自追捕,选择在北斋被杀之际漠视,又因北斋为与其又一面之缘的女性,这个时候沈炼仍然隐忍,只不过北斋被轻薄其于心不忍,凌总旗构陷他勾通逆党时威胁其自身生命危险才选择回击。凌总旗的死是失手,沈炼听到凌总旗自我介绍时说魏忠贤为其舅舅,明显迟疑了。所以,换一个角度,如果沈炼在撕掉记录其沟通逆党之言行时必然会就此收手,再换一个角度,如果凌总旗不去侮辱北斋、立马抓人杀人,沈炼应该不会有任何迟疑,否则要救北斋从一开始就解救而不是等到最后,甚至当北斋逃跑以后,沈炼也是一心一意希望抓捕北斋。因此,对于沈炼来说,他并不想改变这个社会,因为他深知改变不了,到最后一步步走上反抗社会的原因无非是为了自保和保他人。

相反影片中,唯一非常狂放的人是裴纶。裴纶举手投足散发着邪魅之气,从前期你认为的狠气,到原来他是为了兄弟之气,再到后期转变支持沈炼共同保护北斋,每一处的转变与原因都能从其眼神中找到答案。

处于大时代的沈炼、陆文昭、裴纶等又能改变什么呢?什么都不能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活法。沈炼从一开始的隐忍,到最后的奋起抗击;陆文昭从战场之后的换一个活法;裴纶的重兄弟情义;丁师傅的追随师兄、、、、其实都是选择为什么而活!沈炼为什么喜欢北斋,作为一个一开始就知道北斋不怀好意的接近与知道其有所爱的聪明人,他喜欢上北斋的原因在我看来,无非是因为北斋象征了一个桃源般的世界。首先北斋与其相遇的地方就是一个安宁的山谷;其次,北斋善画蝈蝈,蝈蝈的自然天性让沈炼向往;最后,沈炼说其想去的地方为杭州。而北斋的单纯与善良让见惯了自私自利,为己谋害他人性命的沈炼看到了这种美好的世界,所以北斋的存在其实相当于沈炼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社会。裴纶与沈炼站在一起后开始也怀疑北斋,而北斋几次的舍己都让裴纶看到了同样的善良,而最终与大军对抗的原因更多的在我看来是因为对沈炼的兄弟情义。裴纶对沈炼的敌意来源于朋友殷澄的死,后被沈炼救养必然要使他护得沈炼的安危,从裴纶找陆文昭算“捅他一刀”之账时就能看出这种性格。陆文昭九死一生,看到几万条生命就这样被牺牲,其心之苦通过张译的眼泪也表现了出来。最后的硬战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所有人都被大人物抛弃,而知道抛弃后的无奈与绝望正是通过硬砍变现出来,没有任何技术的打斗仅仅是胡乱砍杀,丁师傅满是缺口的刀,陆文昭的被踩、、、、这些都是历史变迁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大人物的黑暗面理当被除去。小人物的悲哀与无奈之感让人心酸与绝望。
影片中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要守护和追求的东西,无所谓对与错,所以导演安排人物角色时都会让你 看到前后人物的转变,你以为的恰恰都不是全部真实的。总得选个活法,是像他们拼死守护自己的信仰呢,还是如同《活着》中的福贵呢,活着仅仅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