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与实体书
本来今天的标题想取作《阅读载体的选择》,但想想这个标题太大,毕竟我只是近日阅读中,对于纸质书和电子书有了一些十分小的感悟,想记录分享一下而已。
在之前的读书日记里,我有提到过不同信息的获取渠道和载体,但并没有评判优劣。至今我也不认为存在某种具有绝对优势的载体,毕竟针对不同的阅读需求,需要不同的载体。暂且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就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劣给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01 电子书的优势
易得:首先声明,我没有购买专门的电子书设备,使用的是手机上的kindle APP,并且在自己的苹果、安卓手机以及pad上统统安装了,可以根据心情抓起趁手的设备,只要同步之后,就能自动更新至账户下的最远阅读页。这种“随手可得”的便利,的确不是纸质书可以比拟的,也更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便携:恐怕是最众所周知的优势了,毕竟我们可以轻松地放几百本书在Kindle或者手机里,但我真的无法想象带上20本书出差或者旅游是怎样的场景。还有一点作为上班族深有体会,就是但凡我敢捧着本实体书在午休时间阅读,就会被同事各种“围攻”,甚至得到一些不太友好的评论,但同样一本书,我在手机上看,则完全不会引起注意。
廉价:平心而论,国内的书售价真不算贵,周末随便去个主题餐厅,就能吃掉5-6本书,但同时由于版权意识问题,国内也存在着大量的免费电子书资源,客观来说电子书成本远低于纸质书。今年5月份,Y马逊似乎查封了一批免费推书公号,由此可见未来的各类D版将愈发稀少,但即便是正轨销售渠道,大多数电子书售价还是低于纸质书的。
版本:由于我购买的电子书比较少,还没有亲自验证过,据说在Y马逊购买的电子书,如后续推出了更新版本或者排版优化,都可以提供免费更新,这一点纸质书是不可能实现的。
02 电子书的劣势
所有权:似乎不太被人提及,但却是我最在意的,且仅针对Kindle账户。纸质书一旦购买,所有权完全归属于我,至于我是借给他人、传给后代还是拿来垫桌子都无人可以干涉。但Kindle账户内的书,虽说我可以任意阅读,但无法借阅给他人,也无法传承给下一代,想到随着自己的逝世,会有多少书籍将被永远湮没在账号中,我就有种莫名的恐慌。
伤眼:见仁见智。有不少人为了不伤眼,特意购买电子墨水屏的阅读设备。在去年春节的时候,我也购入过PW2,但是实在无法忍受刷屏的龟速,同时并未觉得开启背光的情况下有“护眼”,购买一个月后就以750的价格同城转让了。作为一个从小作死各种躺着看、昏暗看、连续看的人,我的视疲劳体现为暂时视物模糊以及迎风流泪,一般不作死修养数日即可恢复。目前不近视。
03 纸质书的优势
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书的优势就是纸质书的劣势,反之亦然,因此重复的部分就简略带过了。
情怀:周末早上起来,不想出门锻炼的时候,就喜欢跑到阳台上的矮凳上,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不是纸质书,电子书可以吗?可以,但感觉就变了。
翻阅方便:这就是近几日在手机APP上看书有些困扰的地方,每当我想要回到前面某个部分时,总是摸不着头脑。虽然有标记、有页码,但电子书终究是“单屏”模式,切换终究不便。更别提为了流畅的阅读体验,很多时候我并不会停下来作标记,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跳回哪一页。而纸质书的每一页都是一个屏幕,是“多屏”,凭手感和记忆翻起来很是便捷,也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
所有权、护眼:与电子书的劣势相对应。
04 纸质书的劣势
电子书的优势反过来就是纸质书的劣势了。
价格这点不好说,毕竟对我个人来说,书的价格真不算贵,尤其在各大电商网站满减活动的时候。最大的劣势,就是重量。我不是一个注意力集中的人,同时看几本书来调节一下也是常有的事,加上阅读速度奇快,超过一天的外出我就很想带上五六本书——显然太重了。
基本上,这是对我来说,唯一的劣势了。至于许多人在意的笔记导出不方便、搜索不方便等缺点——我看书是记到脑子里,用到实践中的,并不在意梳理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载体是什么。
综上,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利弊,而我目前采取的购书模式是,知识类或者喜爱的文学类,购买纸质,同时下载电子版,在家阅读纸质,在外阅读电子版;对于消遣类的,电子版为主,但是能够通过新华书店或图书馆借阅的,则同时会借一本纸质书;暂未定性的,先下电子版,喜欢了就回购一本纸质的放书架上。
可以看出,我的阅读模式基本就是“纸质+电子”。为什么一定要有纸质书呢?我很想说一堆心里踏实啊、触感好啊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实憋到最后就四个字:有钱,任性。
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