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宜吃秋葵

历史
“葵”字在中国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由此可见至迟在西周初期,葵便已经是一种受到当时统治者重视的食用植物。除了食用,腌渍好的葵和韭也作为祭祀的物品(韭菹在南,葵菹在北),因此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管子·轻重甲》中记载管仲为均贫富而令富者购买贫者所种葵菜(请以令禁……去市三百步不得树葵菜。若此,则空闲有以相给资,则北郭之甿有所雠。……故有十倍之利),也旁证了葵菜在春秋早期是较为昂贵的经济作物。
先秦时期已有大规模种植葵菜的地方,称为葵丘,据《左传》记载,葵丘其一在今天的山东临淄附近,其二在今天的河南民权附近。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会盟地址便选在后者附近。西汉刘向编纂的《烈女传》记载“使我终岁不得食葵”以及韩婴编写的《韩诗外传》有关“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均说明在当时葵菜已经是较为广泛种植的蔬菜。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北朝时期葵菜已经逐渐发展为百菜之王,天下广为种植,至唐代,葵菜变成寻常家庭常见菜肴,不再是贵族专属。直到元朝后期,随着白菜(菘)种植愈加广泛,逐渐取代了葵菜的地位,成为百菜之王,葵菜才彻底退出餐桌,也退出历史舞台。

料理
按诗经记载,新鲜葵菜的料理方式主要是烹,即水煮。由于葵菜含有黏液质 ,煮后产生甜嫩爽滑的口感,这在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的先秦时期,无疑是一种受人喜爱的菜品。今天如淮鲁粤川等诸多菜系,虽建构时期约近清朝、民国,但有些口味的记忆,却可能来自遥远的古代。北方菜系至今常用勾芡的技术,意在赋予菜品鲜嫩滑腻的口感,未必不与葵菜的料理传统和自身特性有关。今日南方仍有葵菜种植,主要做法也是用以作汤,增加汤头的滑腻口感。
中国古时便一直重视蔬菜,按《说文解字注》解释“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说明早期中国人便意识到蔬菜重要的辅食作用。尤其饥荒时期,蔬菜更是救命之食,不可或缺。根据建国以后的数据,蔬菜在中国饮食中地位非常稳定,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蔬菜量约为粮食量的1/3~1/2,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这一数字甚至会继续提高。对于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将新鲜蔬菜(葵、菘)做成腌菜(菹)便是最重要的贮存方案。即便如今,物质丰富,物流畅通,至少绝不会因为客观原因造成大型饥荒,但很多乡村家庭到了冬天仍有贮存大白菜、酸菜的传统,但往往却不需贮存米或面,这种行为恐怕更多的不是生存必须,而是某种遥远的文化记忆。
葵惑
先秦时期葵专指葵菜。旧时虽有秋葵、冬葵、春葵之称,但并非不同物种,仅为不同时节所种“葵”的称呼,夏种秋采者为秋葵 ,秋种冬采者为冬葵 ,正月复种者为春葵。至秦汉时期“葵”字含义外扩,用“葵”字来泛指许多具备爽滑特性的蔬菜或开大花的植物。如同为《诗经》中提到的“荍”(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和“茆”(思乐泮水,薄采其茆),即荆葵和凫葵,为如今的锦葵和莼菜。《尔雅·释草》中提到如菟葵、楚葵、戎葵、终葵等,按指野葵、水芹、蜀葵、落葵。《图经本草》里提到的“黄葵”实为秋葵,是如今我们常吃的秋葵的变种。后来向日葵引入我国后也被称之为葵,但实为菊科植物。各种葵虽然种类繁多,但葵菜既然在元代之前一直广泛种植,自然不会存在什么争议,只是元代菘葵易位,葵菜逐渐式微。以致明代以后,民间不复种葵,亦不知葵为何物。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时,便因此把葵从菜部里拿出,放入草部。

正如明代人不知何者为葵,我们也不知道。很多学者都纷纷引经据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仅历史学家摇旗呐喊,植物学家、农学家才是此方战场主力,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许多葵种子,经由湖南农学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共同判定为冬葵种子,才将这一谜团彻底厘清。目前各路派系虽仍偶有争执,但主流群众已基本认定葵即冬葵无疑。
现在打文化牌的各种奇怪餐厅、咖啡厅越来越多,但大多都是什么韩式潮流、日式女仆、西洋复古之类,也许市场中可以有更多的商家将目光投入传统文化的领域。比如推个先秦美食体验馆,做一些古法烤肉、葵菜汤,也许有不错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