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脑所学硕240+考研经验分享
一个门外汉的“好运气”
终于可以舒口气,查到拟录取名单,接到boss电话,get教务处的通知,好像意识到,“考”的路快走完了,然而也深深地意识到“研”的路才刚刚开始…我本科念得是,计算机系,考到北师大脑与认知研究院的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研究大脑的…专业课考的是心理学综合,240+。
嗯,先解释下标题的意思吧。
我一直叫自己门外汉,因为本科不是学的心理学,学的是计算机,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只是把心理学当做一个兴趣爱好,买了很多周边的书,然而看看也并未接触到心理学的实质。决定考心理学的研究生之后,才开始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好运气”带了引号,因为这一路真的是喜忧参半,经常坐上情绪的过山车,又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请在此处自行脑补笑cry的表情,谢谢)。文中会慢慢说。
此处是华丽丽的分割线,下面开始正经了。
大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候,我开始考虑毕业的去向问题。根据手头的信息,把出国,申请香港的学习,考研,就业做了综合比较,计划自己将来可能的发展前景,最终决定考研,考学硕,考心理学,考北师大。
大三下学期,从四月份开始,坚持早上六点二十起床,基本七点到自习室背英语单词的搭配(女孩子啦,比较慢啦)。当时学校的课安排的还很多。下午上完课吃饭之后去自习室看考试的教材,那会儿学习的效率不高,晚上大概九点半回宿舍。
周末去上课。当时上课的老师还比较靠谱,英语主要讲的是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个能力很重要,我很幸运的遇到这个老师,讲的很明白!每次上完课回来,也还会把课上讲过的那些句子再自己分析一遍,画一遍结构,翻译一次。道理是,老师讲的再明白,自己上手时候,也可能没那么明白。所以,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三这半年可能学到的看起来知识不多,也偶尔假期出去玩,可是回头想,这段时间让我学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情是坚持。坚持早起,坚持上自习。也是这个阶段才发现自己学了真正的心理学课本也还是很喜欢心理学,这很重要!用我另一个保送郭秀艳老师研究生的小伙伴的话说“欢迎入坑”。
另外的,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和政治基础学习,也为后面的打下基础。
大三暑假前某A机构给我找的辅导员跟我联系了,也给我做了复习的规划,包括每本书大概多久学一遍,每周要做学习成果汇报。然而,坚持了不到一个月,我们系开始专业实习,学新的软件,考试,做项目……小女子也只是凡人一枚,这一阵子复习的事情稍稍有所搁置。终于终于实习完了,去上了暑假的集训营,听了十天英语课,这个阶段主要是听阅读真题的详解,听得是商某的。主要采取的形式是先自己做真题,然后听讲解。上面说的背单词的搭配就是指真题中单词的实例用法。不得不说,其实商某倡导的这种背单词,记句子的方法是有用的,比起单纯的背单词要有趣一些,见到之后辨识度也更高一些,心理学里面这应该算是深度加工吧…
上完课回家住了十天,保持学习状态。这一part想多嘴一句的是:如果你的父母属于唠叨型的,那治愈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们你的学习计划,并且要执行下去证明给他们看。如果父母属于不管不问型的,那你也不能放任自己,更要证明他们的不管不问是因为对你的自觉性很放心。身边的小伙伴普遍是这两种家长的存在,看你自己怎么想,怎么选,第一种也有被叨叨的开始纵容自己,第二种真的也放任自己,然而奇迹其实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很少出现。保持和父母关系的和谐,我认为我自己内心的安全感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来自与父母关系的和谐。
然后呢,因为参加了一个项目,去日本转了一周。在这想说的不是日本,而是,同去的人里面,我们有三个人玩的比较好,大家都考研。其中一个女生,我老乡,在飞机上,大家都在睡觉或者看电影,她在我旁边算数学题。她很优秀,拿国奖,还如此勤奋。坐在她旁边,我只能默默看电影。不要问我为啥没学习,我出发前收拾行李,根本就没想着我要带书!(尴尬脸)
啦啦啦,前面那个小姑娘要变身了。
大四正式开学,由于我们前两年上的课,实的习都比别的专业要多,所以到了大四我们就基本没课了。然而,到大四就发现,其实没课系里也会有乱七八糟关于毕业的事情让你忙乎。这个时候,就要看你对自己时间的统筹安排了。举个例子。开学时,身上还有一个创新创业的项目,结项时间正好撞上考研时间。小组俩人都考研,于是,我们就机智的在进入十一月之前把项目的事情搞完了。想说,要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有谱,然后再让它们保持协调,不要耽误考研这件大事。
九月到十二月考试,坚持早起,偶尔身体不舒服也赖过床。关了朋友圈这个功能。吹下大话,只拿pad看学习的视频,综艺只看钟爱的running man。每天会照一张皂片,回头再看,看着自己从短袖穿到棉袄,看着阴晴雨雪变化。
九月份时候,每天在自习室的时间可能在八九个小时,然而,第二天到自习室,翻开资料书,发现其实前一天并没有学多少东西。才有了上面那段的那些个决定。也慢慢发现,其实自习室的三分之二的人也都在看视频,睡觉,玩手机,anyway,在做不同的事,学习的很少。再看看自己待在这的时间和学习成果,好像自己也是那三分之二的人。
于是,我把对自己的要求从在自习室几小时,变成了,有效学习时间几小时。也养成一个小小的习惯,推广给我的研友,众测好用。小习惯来啦,把自己每个学习的时间段记录下来。比如,我七点到自习室,可是七点二十才开始学习,就记下七点二十。学习到九点半,可能我完成了一章,一篇课文的学习,再记下九点半。然后可能去厕所呀,或者玩会儿小游戏呀,放松个十分钟的样子。九点四十重新开始学习…以此类推,最后晚上要走的时候,统计的是记下来的每个时间段的总和。开始的几天记得很认真,学的也很认真。到差不多第四天的样子有点开始重蹈覆辙的嫌疑,就又给自己想个辙,准备开始学习就断网,把手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去。慢慢的就对手机不依赖了,甚至好几次晚上走了,到宿舍发现没带手机,又折回去拿…
这中间我想过很多办法克服对手机的依赖,比如下载一个APP叫专注,种植物,你看手机植物就会死,后来这个APP更新了,可以中止种植之后再接着种,简直坑…也想过不带手机,一整天,结果别人联系不上,落了一堆埋怨…
这个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基本白费,专业课复习到后面会专门讲。英语的复习则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每天基本听两篇阅读真题的详解,然后背一背里面的词组搭配什么的,政治在刷肖爷爷的1000题。后来就是常规的肖八,四套卷。
从九月到十一月底,我的专业课老师只给我上过四次课,加起来10个小时左右吧。也很感谢他,是他给我介绍了脑院。当时考虑到专业课的复习情况(基本为零),以及抱有想要一年考上的心态,最终放弃了最初想考的心理学院,选择了脑院。十一月底,由于他工作的原因,他告知我不能再带我专业课。我十分气愤的找到某A机构,撕了一场之后给我退了专业课的钱。当天是11月25号。在这之前,我的专业课复习工作就是抄书,对,你没看错,抄书。没有一点卵用的抄书。啥也没记住,还很焦虑,觉得需要背的东西好多啊。
心里打鼓打了一周,看一些经验分享什么的,越看越没信心。12月6号,这个时候在网上看到某B机构,据说是做心理学考研很好的。跟那边的老师联系之后,我再三申明自己是考764,再三跟她确认有相应的课程辅导,立马转了帐,他们也很快给我发了视频课,寄了资料。然而,我翻了资料,听了一点课,就又和他们撕了一场。764不考选择题,试题的结构也在官网有公布,然而,他们给我的视频也好,资料也好,有一大部分都是选择题。我也是醉了…直接要求他们退款,一个女老师还很正义的告诉我“我们可以给你退款,可是你不能质疑我们的专业性,这个让我很生气,我平时都不生气,现在我被你气的都在发抖…”“我不质疑你们,可是官网都公布了,你们告诉我你们不知道,你们说才公布的吧。我也一般不这么说话的,可是真的很生气,交钱之前和你们再三确认,你们给我截得屏也是写的764视频资料,我哪里知道这就是从统考里面截出来的视频而已。我还是挂了吧,万一你再被我气出个好歹,我可负不起责任。”你是逗我吗亲,九月份就出的东西,你告诉我你十二月了没看到,还说人家刚出!不过值得称赞的是,跟某A机构比,B机构的退款速度很快。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经历了这些,点燃了一个射手座内心的小宇宙。就算我是站在孤岛上,我也要自己奋斗找出路!
于是开始了我自己部署的专业课复习。将自己的考研几乎从75 75 220调整到60 60 230,这样有350,也能比较保险。
这里说明下,764只考4门。普心、发展、实验、统计。题型是名词解释、简答、综合题。然后我一门一门说。
普心:我把每一章节画了属于自己的大框架表,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记忆。然后再对照课本的内容补充。再画,再补充。将每一章重点的章节摘出来。因为题型不一样,所以对答案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样的,对于背诵的要求也不一样。第一遍背的时候,是统统都背,按照参考资料,尽量做到一模一样。过一遍,对于章节,整本书有了大体的印象。并且在背的过程中,随手把知识点做分块。就是把知识点的名字分成三块列下来,这样便于后面的查看。第二遍,还是按照一章章的节奏走,可是这一遍对知识点的偏重就不一样了。属于名词解释的知识点就是要抠里面的关键词,甚至抠每一个字。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教材对一个名词的解释可能有所出入,拿出你的专业技能,找一个最好的,或者整理出一个你认为最好的答案,按照这个背。简答题的背诵,其实难点在全面。所以我用的方法就是,每一个简答题,我先记住它有几个点,然后记每一个点的关键词,进而背每个点的内容。这个方法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发展里面,维果茨基的主要理论,三点,三个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进而拓展到相应的内容上去。这样就可以尽量的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综合题的部分,主要以理解为主,但是也有记忆的部分。这一部分的答题,可能是前两部分的相加。不仅要对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还要对相关的知识做全面的综述。第三遍,第四遍,第n遍,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有的地方背不到和课本、资料一毛毛一样样,那怎么办呢?大胆的“创新”,不是给知识点做整容,而是微调。要保证整的改卷老师还认识它!比如,对词序,词语搭配,形容词替换,语序作调整。AB的CD,不顺,背不会。换成既A的CD,也B。X是……….背不会,太长。换成…,又….,这称作,叫做X。诸如此类。找一个你最顺的方式,最佳的记忆方式,对内容进行编码,以便你在考场上快速准确的提取。
我不记得我的普心背了几次,只是记得有一天,从早上大概八点开始背,背到晚上十点,中间去吃了两次饭,上了好多次厕所,因为背的口干舌燥,喝了很多水。那天基本背完了普心,只剩下最后一章。最后不背了,因为我真的觉得自己要吐了,真的感受了一把背吐了…
发展:因为我的考试里面发展所占的分值比较少,加上分析试卷结构,我很大胆的推测发展不会出综合题,就只重点背了常规的内容。着重背名词解释,简答题背了特别特别经典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和普心类似,可是没有普心背的遍数那么多。
最后的卷子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就发展而言,我给自己的评价是:性价比很高!用了相对少的时间,拿到了能拿到的分数。考试有一道简答题纯属考能力,“年龄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和特殊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因”,大概是这么道题,可以自己感受下。剩下的题基本都在我背的范围内。
实验:开始的时候看了两本书,后来换了专业课综合,发现实验心理学的书不是之前看的任何一本。可是内容其实是大同小异,只是每本书的偏重点和结构可能不一样,
通读课本之后,自己总结了每一种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及标准的格式。这门学科尤为适合这种方法,很好记忆,一目了然。然而,这样也是不够滴。
实验嘛,大家都知道最难得考法就是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那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没受过系统的训练,没有实在的操作过,也没去当过被试,这怎么办。我用的是最笨的方法,我让实验心理学里面那些个大师带我学设计实验。具体的方法就是,我把实验心理学里面涉及的所有经典实验,按照考试的流程:实验假设、实验目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过程、结果及讨论、结论,这样写了一遍。也算是对每个实验进行深度加工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真的好像参与了一样,拜脑洞和幻想能力所赐。然后再拿统考的真题来练习,还是完整的流程,每题如此。
果然,考试最后一道综合题是设计实验,题目只有一句话。我看完题先机械的写了前四项,然后开始思考。最终的实验设计是类比加法反应时的经典实验进行设计的。也就相当于,其实还是在大师的基础上做了与题目相关的修改。
统计:因为本人是理科生,所以统计的内容对我来说不算难懂。可是刚开始学统计时候,我就被那么多公式吓懵了。因为我们学过一门类似的课程,所有的公式是要求会背的。
怀着这样受到惊吓的心,我还是看了两遍书。然而也没什么结论。只是知道,哦,你给我公式,我应该就会做啊。做题之后发现,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对统计也做有表格,主要是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个公式,应该往那方面想。
抛弃了资料书,我再次扎到课本里面。把书上的例题,也是按照标准的格式做了一遍,不看给的解题过程和思路。课本上有的题目给的答案比较简单,不符合我心里标准的解题形式。我这个强迫症就把所有的题目答案写成标准格式,之后再看的时候也方便些。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如果我写的时候写错了,没有撕掉那一页,也没涂改掉,就大大方方的打个叉,告诉自己这里错了,在旁边再写一次对的就好。这样可以知道自己容易在哪犯错,再次遇到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别犯错。
一直到考试前,我背书背累了,就把张厚粲奶奶的书随手翻一页,做上面的例题,这样可以随时检测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保持做题的状态。得瑟一下,看到真题的时候特开心,大致浏览一遍之后发现,题目的出法和每一科大致的题目类型及数量都和我估计的差不多,所以当时做卷子感觉比较好。
有人问我,那专业课老师抛弃了你,自己又孤立无援,为什么还会选择坚持复习,而不是想着放弃吧,等着二战。原因有两个吧,我是属于越战越勇型的选手,此为其一。其二,没时间去考虑那么多,当时留给我的时间很紧迫,我满脑子都是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在这一个月里面专业课得到质的飞跃,这样才不至于在考试里面死的很惨。12月8号到12月17号,这期间,我过度焦虑,做题感觉超级不好,英语,政治都是的。我越想拼命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反而不好,身体各种不适也都冒了出来,晚上自己看着书,哭着睡着,早上早早醒来,头痛的吃止疼药。那段日子没人除了我没人能体会到那种艰难。还好我挺过来了!所以我想说,千万不要放弃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梦想负责任。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17号是我生日,我还出去high了~哈哈,high回来调整心态,调整状态,一切都又开始好起来~脆弱不可怕,经历艰难也不可怕,每一个写经验分享帖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艰难阶段,你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也可以走过这样的时候!
还想说的事儿!
在初试复习的最后阶段,听学姐介绍了比邻学堂。在比邻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很nice,当时给了我串讲的视频,讲课的老师都讲的很好。说实话,我考研这一路,经历了很多辅导班,也听过很多辅导班心理学的课,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某思、某某方、某仁…和比邻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邻的课程质量没话说!有趣、易懂、难忘!那些个传说中的很好的机构的课,是真的听起来很想睡觉啊…看着那些个老师没有激情的样子讲课,我都困…后来听课后发现,比邻在推广的一些学习方法,很幸运的我也在用,这可能是我在最后关头还能绝地反击的原因吧。现在就在跟着比邻方法走的小伙伴,你们简直太幸福了!比邻的教材《高尔基》是我考完初试之后买的。很多人说我有病,都考完了还买。其实当时的想法是,恩,这个编的蛮好的,也挺全乎的,如果我没考上,就当给二战买教材,考上了,可以当本资料书,好多门课都有,查知识点很方便。
复试的时候也是选择报了比邻的辅导班,个人感觉那几天的学习,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表达。关于如何表达的思想。关于如何表达思想。有点绕。前者说的是,多角度思考,一句话,到底从哪个角度说合适。后者说的是,说话之道,一个话题,到底说到哪个地方合适。你不来,你不知道,不要认为复试中的说话是一件简单的事。包括你每一次和导师的接触,邮件、面试、聊天,你和导师下面的助理也好,大师姐、大师兄也好,每一次,可能都会对你最后得到的结果产生影响。
现在就遇见比邻的你们比我幸运。也相信你们会比我更加优秀!
更多内容请访问文都比邻官网 :http://bilin.wendu.com
终于可以舒口气,查到拟录取名单,接到boss电话,get教务处的通知,好像意识到,“考”的路快走完了,然而也深深地意识到“研”的路才刚刚开始…我本科念得是,计算机系,考到北师大脑与认知研究院的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研究大脑的…专业课考的是心理学综合,240+。
嗯,先解释下标题的意思吧。
我一直叫自己门外汉,因为本科不是学的心理学,学的是计算机,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只是把心理学当做一个兴趣爱好,买了很多周边的书,然而看看也并未接触到心理学的实质。决定考心理学的研究生之后,才开始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好运气”带了引号,因为这一路真的是喜忧参半,经常坐上情绪的过山车,又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请在此处自行脑补笑cry的表情,谢谢)。文中会慢慢说。
此处是华丽丽的分割线,下面开始正经了。
大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候,我开始考虑毕业的去向问题。根据手头的信息,把出国,申请香港的学习,考研,就业做了综合比较,计划自己将来可能的发展前景,最终决定考研,考学硕,考心理学,考北师大。
大三下学期,从四月份开始,坚持早上六点二十起床,基本七点到自习室背英语单词的搭配(女孩子啦,比较慢啦)。当时学校的课安排的还很多。下午上完课吃饭之后去自习室看考试的教材,那会儿学习的效率不高,晚上大概九点半回宿舍。
周末去上课。当时上课的老师还比较靠谱,英语主要讲的是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个能力很重要,我很幸运的遇到这个老师,讲的很明白!每次上完课回来,也还会把课上讲过的那些句子再自己分析一遍,画一遍结构,翻译一次。道理是,老师讲的再明白,自己上手时候,也可能没那么明白。所以,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三这半年可能学到的看起来知识不多,也偶尔假期出去玩,可是回头想,这段时间让我学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情是坚持。坚持早起,坚持上自习。也是这个阶段才发现自己学了真正的心理学课本也还是很喜欢心理学,这很重要!用我另一个保送郭秀艳老师研究生的小伙伴的话说“欢迎入坑”。
另外的,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和政治基础学习,也为后面的打下基础。
大三暑假前某A机构给我找的辅导员跟我联系了,也给我做了复习的规划,包括每本书大概多久学一遍,每周要做学习成果汇报。然而,坚持了不到一个月,我们系开始专业实习,学新的软件,考试,做项目……小女子也只是凡人一枚,这一阵子复习的事情稍稍有所搁置。终于终于实习完了,去上了暑假的集训营,听了十天英语课,这个阶段主要是听阅读真题的详解,听得是商某的。主要采取的形式是先自己做真题,然后听讲解。上面说的背单词的搭配就是指真题中单词的实例用法。不得不说,其实商某倡导的这种背单词,记句子的方法是有用的,比起单纯的背单词要有趣一些,见到之后辨识度也更高一些,心理学里面这应该算是深度加工吧…
上完课回家住了十天,保持学习状态。这一part想多嘴一句的是:如果你的父母属于唠叨型的,那治愈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们你的学习计划,并且要执行下去证明给他们看。如果父母属于不管不问型的,那你也不能放任自己,更要证明他们的不管不问是因为对你的自觉性很放心。身边的小伙伴普遍是这两种家长的存在,看你自己怎么想,怎么选,第一种也有被叨叨的开始纵容自己,第二种真的也放任自己,然而奇迹其实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很少出现。保持和父母关系的和谐,我认为我自己内心的安全感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来自与父母关系的和谐。
然后呢,因为参加了一个项目,去日本转了一周。在这想说的不是日本,而是,同去的人里面,我们有三个人玩的比较好,大家都考研。其中一个女生,我老乡,在飞机上,大家都在睡觉或者看电影,她在我旁边算数学题。她很优秀,拿国奖,还如此勤奋。坐在她旁边,我只能默默看电影。不要问我为啥没学习,我出发前收拾行李,根本就没想着我要带书!(尴尬脸)
啦啦啦,前面那个小姑娘要变身了。
大四正式开学,由于我们前两年上的课,实的习都比别的专业要多,所以到了大四我们就基本没课了。然而,到大四就发现,其实没课系里也会有乱七八糟关于毕业的事情让你忙乎。这个时候,就要看你对自己时间的统筹安排了。举个例子。开学时,身上还有一个创新创业的项目,结项时间正好撞上考研时间。小组俩人都考研,于是,我们就机智的在进入十一月之前把项目的事情搞完了。想说,要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有谱,然后再让它们保持协调,不要耽误考研这件大事。
九月到十二月考试,坚持早起,偶尔身体不舒服也赖过床。关了朋友圈这个功能。吹下大话,只拿pad看学习的视频,综艺只看钟爱的running man。每天会照一张皂片,回头再看,看着自己从短袖穿到棉袄,看着阴晴雨雪变化。
九月份时候,每天在自习室的时间可能在八九个小时,然而,第二天到自习室,翻开资料书,发现其实前一天并没有学多少东西。才有了上面那段的那些个决定。也慢慢发现,其实自习室的三分之二的人也都在看视频,睡觉,玩手机,anyway,在做不同的事,学习的很少。再看看自己待在这的时间和学习成果,好像自己也是那三分之二的人。
于是,我把对自己的要求从在自习室几小时,变成了,有效学习时间几小时。也养成一个小小的习惯,推广给我的研友,众测好用。小习惯来啦,把自己每个学习的时间段记录下来。比如,我七点到自习室,可是七点二十才开始学习,就记下七点二十。学习到九点半,可能我完成了一章,一篇课文的学习,再记下九点半。然后可能去厕所呀,或者玩会儿小游戏呀,放松个十分钟的样子。九点四十重新开始学习…以此类推,最后晚上要走的时候,统计的是记下来的每个时间段的总和。开始的几天记得很认真,学的也很认真。到差不多第四天的样子有点开始重蹈覆辙的嫌疑,就又给自己想个辙,准备开始学习就断网,把手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去。慢慢的就对手机不依赖了,甚至好几次晚上走了,到宿舍发现没带手机,又折回去拿…
这中间我想过很多办法克服对手机的依赖,比如下载一个APP叫专注,种植物,你看手机植物就会死,后来这个APP更新了,可以中止种植之后再接着种,简直坑…也想过不带手机,一整天,结果别人联系不上,落了一堆埋怨…
这个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基本白费,专业课复习到后面会专门讲。英语的复习则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每天基本听两篇阅读真题的详解,然后背一背里面的词组搭配什么的,政治在刷肖爷爷的1000题。后来就是常规的肖八,四套卷。
从九月到十一月底,我的专业课老师只给我上过四次课,加起来10个小时左右吧。也很感谢他,是他给我介绍了脑院。当时考虑到专业课的复习情况(基本为零),以及抱有想要一年考上的心态,最终放弃了最初想考的心理学院,选择了脑院。十一月底,由于他工作的原因,他告知我不能再带我专业课。我十分气愤的找到某A机构,撕了一场之后给我退了专业课的钱。当天是11月25号。在这之前,我的专业课复习工作就是抄书,对,你没看错,抄书。没有一点卵用的抄书。啥也没记住,还很焦虑,觉得需要背的东西好多啊。
心里打鼓打了一周,看一些经验分享什么的,越看越没信心。12月6号,这个时候在网上看到某B机构,据说是做心理学考研很好的。跟那边的老师联系之后,我再三申明自己是考764,再三跟她确认有相应的课程辅导,立马转了帐,他们也很快给我发了视频课,寄了资料。然而,我翻了资料,听了一点课,就又和他们撕了一场。764不考选择题,试题的结构也在官网有公布,然而,他们给我的视频也好,资料也好,有一大部分都是选择题。我也是醉了…直接要求他们退款,一个女老师还很正义的告诉我“我们可以给你退款,可是你不能质疑我们的专业性,这个让我很生气,我平时都不生气,现在我被你气的都在发抖…”“我不质疑你们,可是官网都公布了,你们告诉我你们不知道,你们说才公布的吧。我也一般不这么说话的,可是真的很生气,交钱之前和你们再三确认,你们给我截得屏也是写的764视频资料,我哪里知道这就是从统考里面截出来的视频而已。我还是挂了吧,万一你再被我气出个好歹,我可负不起责任。”你是逗我吗亲,九月份就出的东西,你告诉我你十二月了没看到,还说人家刚出!不过值得称赞的是,跟某A机构比,B机构的退款速度很快。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经历了这些,点燃了一个射手座内心的小宇宙。就算我是站在孤岛上,我也要自己奋斗找出路!
于是开始了我自己部署的专业课复习。将自己的考研几乎从75 75 220调整到60 60 230,这样有350,也能比较保险。
这里说明下,764只考4门。普心、发展、实验、统计。题型是名词解释、简答、综合题。然后我一门一门说。
普心:我把每一章节画了属于自己的大框架表,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记忆。然后再对照课本的内容补充。再画,再补充。将每一章重点的章节摘出来。因为题型不一样,所以对答案的要求也不一样,同样的,对于背诵的要求也不一样。第一遍背的时候,是统统都背,按照参考资料,尽量做到一模一样。过一遍,对于章节,整本书有了大体的印象。并且在背的过程中,随手把知识点做分块。就是把知识点的名字分成三块列下来,这样便于后面的查看。第二遍,还是按照一章章的节奏走,可是这一遍对知识点的偏重就不一样了。属于名词解释的知识点就是要抠里面的关键词,甚至抠每一个字。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教材对一个名词的解释可能有所出入,拿出你的专业技能,找一个最好的,或者整理出一个你认为最好的答案,按照这个背。简答题的背诵,其实难点在全面。所以我用的方法就是,每一个简答题,我先记住它有几个点,然后记每一个点的关键词,进而背每个点的内容。这个方法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发展里面,维果茨基的主要理论,三点,三个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进而拓展到相应的内容上去。这样就可以尽量的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综合题的部分,主要以理解为主,但是也有记忆的部分。这一部分的答题,可能是前两部分的相加。不仅要对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还要对相关的知识做全面的综述。第三遍,第四遍,第n遍,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有的地方背不到和课本、资料一毛毛一样样,那怎么办呢?大胆的“创新”,不是给知识点做整容,而是微调。要保证整的改卷老师还认识它!比如,对词序,词语搭配,形容词替换,语序作调整。AB的CD,不顺,背不会。换成既A的CD,也B。X是……….背不会,太长。换成…,又….,这称作,叫做X。诸如此类。找一个你最顺的方式,最佳的记忆方式,对内容进行编码,以便你在考场上快速准确的提取。
我不记得我的普心背了几次,只是记得有一天,从早上大概八点开始背,背到晚上十点,中间去吃了两次饭,上了好多次厕所,因为背的口干舌燥,喝了很多水。那天基本背完了普心,只剩下最后一章。最后不背了,因为我真的觉得自己要吐了,真的感受了一把背吐了…
发展:因为我的考试里面发展所占的分值比较少,加上分析试卷结构,我很大胆的推测发展不会出综合题,就只重点背了常规的内容。着重背名词解释,简答题背了特别特别经典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和普心类似,可是没有普心背的遍数那么多。
最后的卷子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就发展而言,我给自己的评价是:性价比很高!用了相对少的时间,拿到了能拿到的分数。考试有一道简答题纯属考能力,“年龄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和特殊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因”,大概是这么道题,可以自己感受下。剩下的题基本都在我背的范围内。
实验:开始的时候看了两本书,后来换了专业课综合,发现实验心理学的书不是之前看的任何一本。可是内容其实是大同小异,只是每本书的偏重点和结构可能不一样,
通读课本之后,自己总结了每一种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及标准的格式。这门学科尤为适合这种方法,很好记忆,一目了然。然而,这样也是不够滴。
实验嘛,大家都知道最难得考法就是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那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没受过系统的训练,没有实在的操作过,也没去当过被试,这怎么办。我用的是最笨的方法,我让实验心理学里面那些个大师带我学设计实验。具体的方法就是,我把实验心理学里面涉及的所有经典实验,按照考试的流程:实验假设、实验目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过程、结果及讨论、结论,这样写了一遍。也算是对每个实验进行深度加工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真的好像参与了一样,拜脑洞和幻想能力所赐。然后再拿统考的真题来练习,还是完整的流程,每题如此。
果然,考试最后一道综合题是设计实验,题目只有一句话。我看完题先机械的写了前四项,然后开始思考。最终的实验设计是类比加法反应时的经典实验进行设计的。也就相当于,其实还是在大师的基础上做了与题目相关的修改。
统计:因为本人是理科生,所以统计的内容对我来说不算难懂。可是刚开始学统计时候,我就被那么多公式吓懵了。因为我们学过一门类似的课程,所有的公式是要求会背的。
怀着这样受到惊吓的心,我还是看了两遍书。然而也没什么结论。只是知道,哦,你给我公式,我应该就会做啊。做题之后发现,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对统计也做有表格,主要是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梳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个公式,应该往那方面想。
抛弃了资料书,我再次扎到课本里面。把书上的例题,也是按照标准的格式做了一遍,不看给的解题过程和思路。课本上有的题目给的答案比较简单,不符合我心里标准的解题形式。我这个强迫症就把所有的题目答案写成标准格式,之后再看的时候也方便些。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如果我写的时候写错了,没有撕掉那一页,也没涂改掉,就大大方方的打个叉,告诉自己这里错了,在旁边再写一次对的就好。这样可以知道自己容易在哪犯错,再次遇到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别犯错。
一直到考试前,我背书背累了,就把张厚粲奶奶的书随手翻一页,做上面的例题,这样可以随时检测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保持做题的状态。得瑟一下,看到真题的时候特开心,大致浏览一遍之后发现,题目的出法和每一科大致的题目类型及数量都和我估计的差不多,所以当时做卷子感觉比较好。
有人问我,那专业课老师抛弃了你,自己又孤立无援,为什么还会选择坚持复习,而不是想着放弃吧,等着二战。原因有两个吧,我是属于越战越勇型的选手,此为其一。其二,没时间去考虑那么多,当时留给我的时间很紧迫,我满脑子都是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在这一个月里面专业课得到质的飞跃,这样才不至于在考试里面死的很惨。12月8号到12月17号,这期间,我过度焦虑,做题感觉超级不好,英语,政治都是的。我越想拼命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反而不好,身体各种不适也都冒了出来,晚上自己看着书,哭着睡着,早上早早醒来,头痛的吃止疼药。那段日子没人除了我没人能体会到那种艰难。还好我挺过来了!所以我想说,千万不要放弃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梦想负责任。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17号是我生日,我还出去high了~哈哈,high回来调整心态,调整状态,一切都又开始好起来~脆弱不可怕,经历艰难也不可怕,每一个写经验分享帖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艰难阶段,你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也可以走过这样的时候!
还想说的事儿!
在初试复习的最后阶段,听学姐介绍了比邻学堂。在比邻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很nice,当时给了我串讲的视频,讲课的老师都讲的很好。说实话,我考研这一路,经历了很多辅导班,也听过很多辅导班心理学的课,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某思、某某方、某仁…和比邻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邻的课程质量没话说!有趣、易懂、难忘!那些个传说中的很好的机构的课,是真的听起来很想睡觉啊…看着那些个老师没有激情的样子讲课,我都困…后来听课后发现,比邻在推广的一些学习方法,很幸运的我也在用,这可能是我在最后关头还能绝地反击的原因吧。现在就在跟着比邻方法走的小伙伴,你们简直太幸福了!比邻的教材《高尔基》是我考完初试之后买的。很多人说我有病,都考完了还买。其实当时的想法是,恩,这个编的蛮好的,也挺全乎的,如果我没考上,就当给二战买教材,考上了,可以当本资料书,好多门课都有,查知识点很方便。
复试的时候也是选择报了比邻的辅导班,个人感觉那几天的学习,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是一种表达。关于如何表达的思想。关于如何表达思想。有点绕。前者说的是,多角度思考,一句话,到底从哪个角度说合适。后者说的是,说话之道,一个话题,到底说到哪个地方合适。你不来,你不知道,不要认为复试中的说话是一件简单的事。包括你每一次和导师的接触,邮件、面试、聊天,你和导师下面的助理也好,大师姐、大师兄也好,每一次,可能都会对你最后得到的结果产生影响。
现在就遇见比邻的你们比我幸运。也相信你们会比我更加优秀!
更多内容请访问文都比邻官网 :http://bilin.wen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