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不“zuo”一点,那该多无趣!
该内容为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作吧(zuobacs)
作吧zuōbā:互联网新媒体,通过采访各行各业的“作友”(企业家、创业者等)的人生故事打造个人IP,分享折腾经验,收获折腾乐趣,倡导“不作不乐”的向上生活方式。

作说: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懒惰,就是当我们明知自己拥有做出改变的能力,却不去主动改变,而是放任它的生活态度,如果说“作”是一种挑战征服,那这个目标只有你自己。——by爱莎
爱莎,80后,中文系,10年品牌运营,写作者,创业者,“作吧”项目发起人;有点完美主义的双子巨蟹座,喜欢音乐、美术、时尚、人文等;对多领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
作吧品牌故事:《有件疯狂的小事叫“作吧”》
2016年7月中旬,我从公司辞职,工作12年,这是我第6次离开。朋友都说我很“作”,频繁的更换工作单位,可想想我的每一次“作”几乎都始于不作不活:生存的困境、企业的恶性变更、创业的挫败、职场的勾心斗角、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迷茫......我很受伤、迫切的想要寻找答案、获得起码的“尊重”。
长年累月形成的工作习惯,我知道,表面上是给了自己一段放松的时间,但平日例行的工作清单、阅读打卡、年度规划......都不可能那么快让我达到一种“无用”的状态。“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先踏出一小步吧”。
隔日,我约上朋友们一起吃饭,席间交谈了一些近日的收获与想法,我的创作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其后,我开始写方案、找场地、做提案、与不同行业的人探讨我的想法、参与各类交流学习活动......伴随生病的4个多月,我边经营我的“闭关哲学”,边折腾我的“疯狂小事”。所谓“正确认识才能产生正确见解”,无数次的推翻重来只为证明自己预设的观点,并最大程度接近内心最本质的想法。
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弄懂了世界,既然我多年“被动作”,那么我就从“作”出发来弄懂自己。首先,我想寻找我的同伴;其次,我想培养自己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最后,我希望通过这种探索有所创造。“作吧”应运而生。
“每天进步一点点,所有的试图都是一种努力”。
余华老师《活着》的笔下,作是存“活”本身的折腾,而现在,作是不安现状的折腾,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同时也有隐忧。变化太快,物质丰富、诗意寡淡、人情淡漠,我们如何才能“作”得更好,找到令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平衡这种维度:一个叫“不作不乐”,一个叫“不作不活”,乐代表着追求人生乐趣,活代表着奋斗拼搏。有趣会对有用有所“反思”,有用会对有趣有所“启示”。反思的是主流价值观、于忙碌中保全自我、享受心灵自由;启示的是不忘初心、坚持梦想、创造价值;而在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人的优化、人性的回归、是一心不乱、更是文化的重建,这样的“乐活”才是一种低成本高品质的生活方式,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我就是不作不活的代表,但“作”的后面,是要有爱。通过对人物折腾史的描写,一方面对故事主人公给予肯定与告慰,一方面使他人通过故事获得启发,让那些逝去在岁月中无以言说的孤独、挫折、痛苦......以爱的方式回归。大浪淘沙,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是“长江后浪抻前浪,阳光洒在沙滩上”,让我们都感觉到幸福的,才是最好的“作”。
过去,因为“活”我们忽略了很多身边的真实感受和人,越来越快的创新发展也没有带来爱,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就像蜻蜓点水一样,很多人只看到了一个人的一面,而其实他是有很多面的,这样的展现可以培养一种愿意更深层次看问题的习惯,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我想通过“作吧”倡导一种价值观。一,nozuonodienolife,“作”(折腾)出最好的自己;第二,to be outstanding,人要有所“作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奉献社会;第三,let's do it,只有付诸行动真正“去作”,才有可能达成目标。
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进步。折腾后所构建的是一部部鲜明的生命交响曲,每一个疮伤背后都代表着我们前进的脚步,“作吧”是我们所秉持的一种人生态度:一旦你拥有了折腾生活的能力,生活就不敢折腾你。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做这件事,它是好的吗?”“想了这么久,你倒是去作啊!”
作吧:行动主义,不装逼;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信仰自己、善于嘲解;精致利已、悲天悯人;喜欢作、甘愿受。
爱莎演讲视频,欢迎点击收看
想看更多关于折腾的故事,请关注作吧!
跟随作吧读生命之书
趁早把生活折腾成你想要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