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墉《不疯魔,不成活》有感
刘墉《不疯魔,不成活》,拜读了四篇文章,四首诗,四个小说,也是四幅画。余下不再看,我也大抵领会了刘墉画外之音。以我之角度,按刘墉所展示的方法,看世间画卷,品世态炎凉,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这几篇文章。《印情》说的是对铅字印刷老工艺的怀念之情。《话说龙山寺》为我们展现的是庙会一般热闹的喧嚣市井,人间百态。《童年的声音》则通过耳濡目染,以家为中心绘制的人际关系地图,突写了一曲柴米油盐众生相。《山城的美丽与沧桑》则更直观,对画作内涵详细宣释、解说,作者内心淋漓尽致的旁白,画是什么,为何而画,何种意境。假如我喜欢刘墉的画,对画痴迷,也会重视“画外之音”,以期更好理解画的之神韵;假如我喜欢刘墉的文学作品,除了看他的书,也会抽空看看他的画,看是否如他说的,与生活那般神似,如文字那般精彩。其实,答案是明显的。刘墉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没有两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贴切得不能再贴切,掏心窝的需要。铅字印刷,锅碗瓢盆,灯红酒绿,人影绰绰,哪一点不是我们所知所见,乐知乐见,朝思暮想的呢?可想而知,刘墉与丰子恺一样,画家的世界也是人间世界,是人心迹的一种表现,无特别之处。对作者来说,不管是绘画,还是文学作品,都同样弥足珍贵,我思故我在,是人之存在的最好的证明。善与恶,美与丑,全由他一念之差。人生平凡,却能有深刻的理解,真诚面对,给人以感动。最是怕那种因过往遭际不堪,内心被严重撕裂而做的作品,暗淡的色彩着实让人难受。就像刑案公诉出庭,展示被害者遭难的照片,用血淋淋的事实谴责罪恶的灵魂。我期望这个社会,善意的驱动更强些,正面的鼓励更多些,因此更赞赏那种带有温情的正面的高尚的表达方式。刘墉至少属于温情的正面的一类吧。 从画(文字)的内在价值分析,我们也没必要过度地抬举刘墉。在世俗,他的画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爱护,感人至深,可圈可点,市场趋之若鹜,可以卖个好价钱。在精神的层面分析,刘墉画作,与孩子随手涂鸦真的没有差别。孩子的画,也是源于对世界的观察,心灵的触发,因其朴实无华,内容表达更正面更专一也更高尚。因其内心澄澈,眼光独特,所以色彩运用更无拘无束,格调更利落鲜明。 孩子的画,看似幼稚,却也弥足珍贵,因为这是人之性情最原始的写生。在父母眼里,孩子的作品最让人珍视和高兴的。而对长大后的孩子来说,不管职业如何,信仰如何,孩童时所作的每一幅画,写的每一篇作文,也都一样值得留念。裱起来,同样也会价值不菲!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刘墉”,都是自己世界的画家,自己生活的作者。不疯魔,不成活,叫你去用心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