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兴趣的鸿沟
我其实是站在实用主义思潮和理论的世界的正中央。
在和我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上,我无法站在多么客观多么旁观的角度,也不可能以超越的名义,在沉重的时间积淀里把自己遮蔽掉。
一方面,对于晦涩的理论,我有种出于生存压力的排斥,无法去深入。即使对我曾经自以为很喜欢的文学、军事、科技,其实按照真正的标准,也只能是个“不排斥”的水平。也就是说,觉得用不着讨厌,随时欢迎它入侵。但是我不能潜心去研究这些乍看起来和生存无关的事。
我从小所受的教育,应该是受解放后穷人大翻身思想以及奋斗致富的影响,脑海里有读书无用论的影子,对于财富、社会地位有着迷之崇拜,觉得不为这些奋斗都是不务正业,即使看起来无比高尚。这可能也是90年代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思路,觉得业余爱好都不务正业,除非对前途有帮助。但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中,又时不时流行起“读书无用论”来。觉得用来谋生的技能比读书有价值,因此,逐渐衍生了“读本科就够了,硕士博士都浪费时间”。就我个人来讲,谁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对知识体系的藐视,是多么狂妄无知!但又怎么可能不理解,穷人好不容易翻身,不想再穷下去,当然什么会选择投入周期短方式去培养人才,不管什么学历,让自己的家人吃饱饭,就是成功者。当第一批实用主义的人成功实践并改变自身阶级的时候,他们便使用这套话语体系,明目张胆地挑战知识的地位,有意无意带动了这一波反智主义的思潮,衍生出“大学毕业给没上大学的小学同学打工”,广为流传并被广泛采纳。然而,这股浪潮已经过去,曾经的鸡汤变成笑话,大家都重新认识了知识,承认知识体系的深刻与高不可攀的威严。
但是我本科是个很滞后的地方,在10年以后,依然充斥着这套话语体系,市侩气、实用主义、反智主义。我曾经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想沉浸在关乎未来的理论中,而真的逃离之后,那些人的影响却还在脑海,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崇拜知识的美与是否实用的自我审查之间震荡。
我想,如果我出生在彻底的知识分子家庭,并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些障碍我都不会有,理所当然地崇拜知识,欣赏艺术。
我至今还崇拜着早早就独立,自给自足自称自由的人,虽然知道他们其实不自由,却依然羡慕他们的优越。
我也崇拜知识体系完善的人,觉得思想的高度,知识的高峰,是历史沉淀起来的,一个人能超越几代人,这是多了不起的存在。
可我站在界限之中,无法独善其身,亦不能义无反顾去追求任何一个。
在和我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上,我无法站在多么客观多么旁观的角度,也不可能以超越的名义,在沉重的时间积淀里把自己遮蔽掉。
一方面,对于晦涩的理论,我有种出于生存压力的排斥,无法去深入。即使对我曾经自以为很喜欢的文学、军事、科技,其实按照真正的标准,也只能是个“不排斥”的水平。也就是说,觉得用不着讨厌,随时欢迎它入侵。但是我不能潜心去研究这些乍看起来和生存无关的事。
我从小所受的教育,应该是受解放后穷人大翻身思想以及奋斗致富的影响,脑海里有读书无用论的影子,对于财富、社会地位有着迷之崇拜,觉得不为这些奋斗都是不务正业,即使看起来无比高尚。这可能也是90年代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思路,觉得业余爱好都不务正业,除非对前途有帮助。但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中,又时不时流行起“读书无用论”来。觉得用来谋生的技能比读书有价值,因此,逐渐衍生了“读本科就够了,硕士博士都浪费时间”。就我个人来讲,谁不知道这是大错特错,对知识体系的藐视,是多么狂妄无知!但又怎么可能不理解,穷人好不容易翻身,不想再穷下去,当然什么会选择投入周期短方式去培养人才,不管什么学历,让自己的家人吃饱饭,就是成功者。当第一批实用主义的人成功实践并改变自身阶级的时候,他们便使用这套话语体系,明目张胆地挑战知识的地位,有意无意带动了这一波反智主义的思潮,衍生出“大学毕业给没上大学的小学同学打工”,广为流传并被广泛采纳。然而,这股浪潮已经过去,曾经的鸡汤变成笑话,大家都重新认识了知识,承认知识体系的深刻与高不可攀的威严。
但是我本科是个很滞后的地方,在10年以后,依然充斥着这套话语体系,市侩气、实用主义、反智主义。我曾经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想沉浸在关乎未来的理论中,而真的逃离之后,那些人的影响却还在脑海,思维无时无刻不在崇拜知识的美与是否实用的自我审查之间震荡。
我想,如果我出生在彻底的知识分子家庭,并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些障碍我都不会有,理所当然地崇拜知识,欣赏艺术。
我至今还崇拜着早早就独立,自给自足自称自由的人,虽然知道他们其实不自由,却依然羡慕他们的优越。
我也崇拜知识体系完善的人,觉得思想的高度,知识的高峰,是历史沉淀起来的,一个人能超越几代人,这是多了不起的存在。
可我站在界限之中,无法独善其身,亦不能义无反顾去追求任何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