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书屋关门鸟
前几天在豆瓣上,晓风书屋的员工发帖说,晓风书屋屏山店要关门了。昨晚特意跑过去看了下,大门紧闭,我的心顿时就哇凉哇凉的。
那差不多是福州除了宿舍和单位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了。
我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去一趟晓风书屋,看看有什么新书,有喜欢的我就抄下来,回来在当当网买。极少数下我会在店里买一本。还能记起来的得是雷颐《历史的进退》、《读库0904》,哦,还有一本辛弃疾词选 到现在一页都还没翻过呢。
有一本书我觊觎了好久,《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好几个月了,每次去晓风书屋我都会翻番这本书,看一两页,然后在心里对自己说,回家我就上当当网把这本书给买回来。然后每次都忘了。有一次,我几乎都鼓足勇气把这本书拿到收银台,还是折了回来。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价格差太多了。
或许也不多,就几块钱,能买一个苹果、两个橙子,但还吃不了一份快餐。
以前挑书的时候,听女老板跟一个人聊天说,一个月税费要两万多。今天算了一下,数字高得惊人,不知道有没有误。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真的是某某某万税了。
加上水电、店租,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成本的差价,那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网络书店还有快捷的物流支撑,还有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以及一些充满噱头的广告。
实体书店几乎就主要靠传统的口耳相传,我邮箱里充斥着当当和卓越的促销信息,却鲜见实体书店的广告,不是不想打,打不起。澳门街的城市绿洲如今颓废得快成了报刊亭了。老板告诉我,快经营不下去了,晓风书屋一年亏损几十万,迟早一天要关门的。去年的事,今年就验证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晓风书屋里面的书都很让人喜欢,除了货币战争、中国可以说不,令人讨厌的书几乎可以说没有,政治类、考研类的书籍更是书迹绝无,但那些都是市场巨大、利润可观的商品啊。这就是风骨。新书的速度也够快,蛮是三联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就叫人喜爱,一点也不像新华书店,上上上上周路过杨桥新华书店,顺便进去一趟,查了下《九故事》,竟然没有存货。塞林格刚刚去世,他的作品正开始火,有版权的出版社都忙着加印的时候,新华书店这个大爷竟然连库存都没。哎,但人家毕竟是大爷呢,有垄断的教材发行就够吃了,亏损的也算国家的,财政养着呢,没准他们也会和其他垄断行业说这是国家经济命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跃然纸上,但是是他们的优越性,不是我们纳税人的优越性,真令人发指。
坚持品位的晓风书屋就没这福分。有一次问晓风书屋老板,政府给不给扶持政策啊,她说,他们才不管我们呢,据说我们都没走后门,所以税费还查得很紧。
大概,08年买得多一点,那会儿福建日报实习,下班后,我就去那逛逛,然后买一本书。鲁迅的很多书都在那买的,还有杨绛、钱钟书、北岛、朱德庸、南方朔、南方都市报的几个评论集等等。
毕业后,自己开始赚钱,就舍不不得花钱了。八月份的时候,我还跟我的实习生讲,等我有了钱,我就把晓风书屋买下来。 今天我取钱顺便查了下账户余额,大概只够买两份报纸吧。
真希望,晓风书屋能继续开放。 如果他开放了,我就坚持每个月去买两三本书。
那差不多是福州除了宿舍和单位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了。
我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去一趟晓风书屋,看看有什么新书,有喜欢的我就抄下来,回来在当当网买。极少数下我会在店里买一本。还能记起来的得是雷颐《历史的进退》、《读库0904》,哦,还有一本辛弃疾词选 到现在一页都还没翻过呢。
有一本书我觊觎了好久,《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好几个月了,每次去晓风书屋我都会翻番这本书,看一两页,然后在心里对自己说,回家我就上当当网把这本书给买回来。然后每次都忘了。有一次,我几乎都鼓足勇气把这本书拿到收银台,还是折了回来。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价格差太多了。
或许也不多,就几块钱,能买一个苹果、两个橙子,但还吃不了一份快餐。
以前挑书的时候,听女老板跟一个人聊天说,一个月税费要两万多。今天算了一下,数字高得惊人,不知道有没有误。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真的是某某某万税了。
加上水电、店租,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成本的差价,那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网络书店还有快捷的物流支撑,还有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以及一些充满噱头的广告。
实体书店几乎就主要靠传统的口耳相传,我邮箱里充斥着当当和卓越的促销信息,却鲜见实体书店的广告,不是不想打,打不起。澳门街的城市绿洲如今颓废得快成了报刊亭了。老板告诉我,快经营不下去了,晓风书屋一年亏损几十万,迟早一天要关门的。去年的事,今年就验证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晓风书屋里面的书都很让人喜欢,除了货币战争、中国可以说不,令人讨厌的书几乎可以说没有,政治类、考研类的书籍更是书迹绝无,但那些都是市场巨大、利润可观的商品啊。这就是风骨。新书的速度也够快,蛮是三联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就叫人喜爱,一点也不像新华书店,上上上上周路过杨桥新华书店,顺便进去一趟,查了下《九故事》,竟然没有存货。塞林格刚刚去世,他的作品正开始火,有版权的出版社都忙着加印的时候,新华书店这个大爷竟然连库存都没。哎,但人家毕竟是大爷呢,有垄断的教材发行就够吃了,亏损的也算国家的,财政养着呢,没准他们也会和其他垄断行业说这是国家经济命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跃然纸上,但是是他们的优越性,不是我们纳税人的优越性,真令人发指。
坚持品位的晓风书屋就没这福分。有一次问晓风书屋老板,政府给不给扶持政策啊,她说,他们才不管我们呢,据说我们都没走后门,所以税费还查得很紧。
大概,08年买得多一点,那会儿福建日报实习,下班后,我就去那逛逛,然后买一本书。鲁迅的很多书都在那买的,还有杨绛、钱钟书、北岛、朱德庸、南方朔、南方都市报的几个评论集等等。
毕业后,自己开始赚钱,就舍不不得花钱了。八月份的时候,我还跟我的实习生讲,等我有了钱,我就把晓风书屋买下来。 今天我取钱顺便查了下账户余额,大概只够买两份报纸吧。
真希望,晓风书屋能继续开放。 如果他开放了,我就坚持每个月去买两三本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