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店街
终以三余之暇,读完了法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获龚古尔奖之作《暗店街》。这部小说是我第二次接触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小说的结构凤头豹尾,阅读份量恰到好处,作品中“新小说派”使用的环形结构,叙述视角分裂等元素让人眼前一亮。但最令人惊奇的是这部著作是通过充分利用侦探小说和最终颠覆这一方式得以展现。正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的形式来终结骑士文学一样。 故事的内容讲述了二战后的巴黎,一位失忆的男子被善良的私家侦探于特收留,获得新的身份居依·罗朗。在当了八年的助理侦探,时值于特退休之际,罗朗决定揭开自己的经历身世之谜。在搜集线索和采访各种人物之后,他逐渐发现自己的记忆或许是在逃离德占区时丧失。而掩藏他神秘过去的德据时期巴黎,那是法兰西记忆中的黑洞…… 莫迪亚诺的文字简明凝练,节奏紧凑有序。通过对视,听,触,嗅极简地描述便能让读者置身其境。(如第二十五节的结尾“一个淡绿色墙壁的房间。红窗帘已拉上。床左边的床头灯亮着。我闻到她身上的香水味,一股胡椒的气味,我只看见她皮肤上的雀斑,和右臀上方的一颗黑痣。”)同时作者运用侦探小说的布局引导读者跟随其提供的拼图式线索一步步揭晓谜底。但当书中的主人公距真相近在咫尺之际却突然笔锋一转让线索断裂。故事尾声引人入胜又令人唏嘘,通过“终局之不在场”落脚来探讨“德国占领期间那些将来永远都不会受到惩罚的罪行的无法避免,令人窒息的延续性”。 翻到《暗店街》的最后一页,读到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时,执于知道德妮丝的下落,内心压抑着痛苦的我开始翻阅书评。国外大量学者的评论都聚焦于讨论作者写作技巧所表现的张力,作品本身迷宫式的意象以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后现代主义脱胎于现代主义,其出现的目的并非摧毁前者而是质疑它的普适性,是文艺复兴精神一脉相承的延续。)书评最后給出了答复“反侦探小说的拒绝提供终局,以及它乞灵于恐惧而不是笃定,参与后现代对归纳推理和一个能慰藉人心的线性目的论宇宙之信仰的抗拒”。 掩卷遐思,书中于特回信里有一句话不停地叩击我的内心。“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心理分析学认为大脑基于自我保护会使人遗忘痛苦的回忆。但痛苦何尝不是过去的一部分?而今困扰人们的种种问题又难道不是各自过去的一种延续。当世界的另一端正尝试以更加客观自省的态度去打捞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堪回首的真相时,冷眼旁观东方的诸国,只见他们一个个戴着无知者,受害者和阿Q的面具轮番表演。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许就如在法瑞边境和德妮丝分别的那个雪夜,永远不会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张照片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里拍的。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