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行山 大雪溪
作为一个日剧日漫控,“我要去日本”在内心呐喊了很多年,终于在2017年成行,梦想成真。
有太多想不到的东西了,白岩松曾经说,他计算了一下当时的收入,需要十多年才能买的上一台电视机,然而没过几年电视机就全面普及了。十多年前的我还是穷学生,别说出国,连去香港都觉得是遥不可及。没想过离开上海还是离开了,没想过来深圳还是来了,都是冥冥之中。
此次去日本我也是5月初才决定,因为好友千寻答应与我同行,上半年只剩端午一个假期,加上年假凑凑周末刚好能腾出一个礼拜。千寻想去位于日本长野县的白马五竜高山植物园拍野花,虽然这并不在我最初的行程内,但出行总是要互相迁就的,况且我对没去过的地方也是来者不拒,就一拍即合,各自办了签证。于是在不到一个月内,我根据二人想去的一些点,查好了所有交通线路,做好行程表,订机票订酒店。因为去的地方小众,查信息颇费周折,靠自己蹩脚的、自学了皮毛的日语看相关的网站和信息,好在日本网络信息发达,大致都能查到。
日本行只有短短七天,每一天都行程满满,无比充实。充实到回来看着近70G的照片,竟不知从何写起。纠结先写行程好还是写地点好,先写白马村好还是先写立山黑部好。此外请假出行,必然伴随更长时间的加班,种种原因,回来后一个月文章还躺在草稿箱里没有完整。
最后决定不纠结了,也不按行程顺序写了,写到哪算哪吧。行程攻略都放在最后一篇,这里也不写了。
深港两地皆多山,周末去爬山的人络绎不绝,在广东称为“行山”,行念做háng,在刘克襄老师《四分之三的香港》中也有写到。
可是未曾想,第一次去日本,就从大阪辗转五个小时,去了一个山旮旯角落、雪山下的小镇——白马村,到了白马村的第二天,就有了一次行山的体验。对于我们这种自然爱好者来说,这似乎是更理想的旅行方式?
其实很多照片在豆瓣相册里也发过了,但照片不等同于完整的旅行体验,更多的细节还需文字记述。
我们在白马村预定的民宿是朋友Sisi推荐的,叫流星花园,是一位台湾老板开的,民宿的店长叫小姜,山东人,人很nice。之前有说到,我们的目的地是白马五竜高山植物园。可是,一到白马站,拿了张白马五竜植物园的宣传册,经小姜提醒才发现植物园尚未开放,我们去时是5月30日,植物园要6月17日才开,每年也就开几个月,在白马五竜高山植物园官网可以查询到每年开放的具体日期。千寻很沮丧,我也表示抱歉此前没查好信息,因为不懂日语,没明白植物园主页写的信息,只能留待下次再来了。
其实白马村仅是乡间小道,植物就丰富到走不动路,这个我放到最后一篇再写。我们问小姜还有哪些地方植物比较丰富,值得去。他推荐我们去大雪溪,说才刚刚开放三天,值得一去。其实来了新地点,哪里都是好,有当地熟悉的朋友推荐自然是要去看个究竟。
第二天,小姜给我们做了一顿营养搭配丰富的西式早餐。吃完早餐,我们带上干粮就上了车。
车程似乎并不远,很快,我们就见到了大片雪山和奔涌的溪流,忍不住下车拍摄下这动人的山水。

拍完回到车上继续前行,一路上,看到大片大片的七叶树,千寻直呼过瘾。在中国,野生七叶树很难拍到。在这里的七叶树与国内应为同属不同种的,长得高大而茂盛,叶似巨型手掌伸展。

没多久就到登山口,小姜和我们介绍了一下地形,和我们说一定要走到大雪溪,那边的景色很美。和他约好下午来接我们的时间,我们就上了山。
路上还有积雪,有几分泥泞,幸好我穿了水鞋,一路踩水踩冰踩泥都无压力。这双鞋已经跟了我五年有余,购自迪卡侬,只需99元,我买了两双。有了这两双鞋,我没有再买过任何登山鞋,走哪都穿着,走过深圳的各个山和公园,走过香港的海岸,走过广东的南岭和南昆山,广西的大明山,云南的高黎贡山,海南的尖峰岭,浙江的天目山,云南的白马雪山和高黎贡山,四川的阿坝州和九顶山,西藏的多雄拉、色季拉雪山,马来西亚的京那巴鲁神山,此次又和我一同来到日本。各种地形环境都无压力,除了在低海拔的夏天会有些闷热,没有其他缺点,清洗也很方便,物美价又廉。

我们从亚热带夏天的深圳来到此地,感受到的是初春的清凉,有太阳的照射,也并不觉得寒冷。
在积雪覆盖的土地上,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蜂斗菜,鹅黄色的一团冒出地面,温润可爱。

蜂斗菜的名字在日语里叫蕗 (ふき),也叫款冬。而在中国,款冬指的是另外一种菊科的小黄花,共同点是不惧寒冷。


第一次知道蜂斗菜,是因为电影《小森林》,桥本爱饰演的市子回到岩手县的农村自耕自种,在春天,她在雪地里扒出蜂斗菜,制作冬花味噌。在高村光太郎写的的《山之四季》中,同样描述了蜂斗菜,也在岩手县,当地人叫它八葵,认为“看见了八葵,就意味着终于能从十二月以来的长冬蛰居中解放了”。由此可见,蜂斗菜是有雪的地方看到春天的象征。
其实,蜂斗菜里所含的生物碱可导致肝小静脉闭塞,并不适合作为食物,《山之四季》里描述它有“清新的微苦”,苦也就是生物碱所致。人类千百年来发展农业,筛选出日常实用的蔬菜,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野菜终究不是餐桌的主角,它们需要发展各种不适合食用的特质来抵御昆虫的取食,也注定了如果不改良就不适合人类食用。
落叶堆里散落着赤杨的干果。

不知名的蕨类植物在地面冒出一堆堆的嫩芽。

蛇苔的叶状体上密布肉眼可见的气室。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都不开花,它们靠孢子繁殖。

走在山间小径,四周皆是青翠的高树,空气清凉又清新。

前些年,一张日本山荷叶的图走红网络,图上的日本山荷叶被雨淋湿后变得像冰花一样晶莹剔透。在这座山,我们见到了它的本尊。原来花是这样小,直径不到1厘米。相比于花,叶子倒是很大,有几分荷叶的气质。


在城市里,我们可以见到各种栽培的木兰科植物。在山中,我们见到了大朵大朵开放的、野生的柳叶木兰。


延龄草在国内已经比较稀有,只怪它名字太抢眼,需要的环境条件苛刻,发芽率又低,不断被盗挖,挖一棵就少一棵。在这片山里,延龄草却到处都是。三片叶加三片花瓣的组合很好辨识。千寻拍这棵延龄草时也顺便拍下了我,让我偶得一张与延龄草的合影。


四片叶子的冲羽根草,像是拔地而起的风车。

走出小路,才发现我们已经在雪山之中了。雪山那么近,那么高大,阳光下的雪,白得发亮刺眼。

大狐柳,毛绒绒的花。

旌节花,一串串倒垂下来。

艾氏杜鹃,日本名紫八染踟蹰。

山中漫天飞舞着白色的点点,千寻以为是柳絮,我告诉她是蚜虫,她不信,我伸手抓了一个果然是。这种卷叶绵蚜在日本叫雪虫,之前听说北海道很多,没想到这里也有。也难怪,在这一片白茫茫的环境,白色的绵蚜应该很好藏身。

后来又找到了卷叶绵蚜的本体,在寄主植物上将叶子卷起,藏身在里面。它们身上有丰富的蜡腺,可以分泌棉絮状的蜡质保护自己。


这种植物在日文里叫猩猩袴,是一种胡麻花。据网友提供的信息,说花色像神话中的猩猩,基生叶重叠的样子像袴(当代剑道服和成人式礼服的下装,下摆多褶)而得名。


合轴荚蒾,日本名大龟之木,得名可能也是因为叶子的形状。

毛茛科银莲花属的植物是每座高山都能见到的,种类繁多。



银莲花上有很多叶甲,虽然银莲花有毒,一样有昆虫可以想办法吃掉它,自然界里有它自己的生存法则。

积雪被太阳晒化出一滩小水沟,仅是这小小一片水域,就有水黾在此活动,并且抓紧时间繁衍后代。

走到这里我们也饿了,路边找了个地方歇脚,吃点干粮喝点水,吃完继续前进。
越往上走,积雪就越厚。


路上也看到一些登山的行人,因为工作日人并不多。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都带着熊铃铛,走起路来叮叮作响。我们习惯于没有猛兽出没的环境,忘记这里是有熊出没的。这里的登山者也不会大声喧哗,他们只是三五成群,小声交谈着或默默赶路。


走过了这座小木桥,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大雪溪。

山坡在中间形成一个"V"字形,融化的雪水便沿着石阶奔流而下。



另一侧,水流在蓝天下反射出青碧的颜色,穿过乱石,奔涌向前。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木贼科的问荆。如果看过《流星花园》,一定会记得杂草杉菜。杉菜,即是问荆在日本的名称。问荆又名土笔,是一种蕨类植物,顶上的部分是它们的孢子囊穗,它们也是靠孢子来繁殖,生命力顽强。

远处还有一个瀑布。走到这些路段,地面已经全部是雪。这些雪因为太阳的缘故,表面化了又结了冰,并不松软,走上去也不会踩出一个脚印。为了避免打滑摔倒,必须先用脚铲除一个坑再走。因为不熟悉地形,路也打滑,我们决定不继续往上走了,折返回山下。


因为一路都在拍摄,下山倒是很快。到了这个小屋,即是我们出发登山的地方了。

小屋叫猿仓庄,像是一个游客中心,我们叩门,有一位管理员出来开门,告诉我们今天并不是开放日,给了我们一份这里的导览资料。看了资料才知道这里有巴士站,就叫猿仓。若要从别的地方坐巴士,在猿仓下车即可。
时间还早,我们决定沿着公路走下去再看看。
海拔低了,昆虫也略多了。看到两种叩甲,俗称磕头虫。头部与身体的连接有趣,只要拿出下面,它们的头部就会不停叩击你的手指,是很多人小时候玩过的虫子。


金属色的拟叩甲,据虫友说这个种模式产地就在日本,一度认为是特有属,后来发现中国可能也有。


第一次见到雪白色的蛾蠓,和雪山的气质吻合。之前只在家里的卫生间看到,它们喜欢潮湿有水的环境。

低海拔植物也有了不同的种类。日本名稚儿百合,中文名山东万寿竹。

日本名罗生门蔓,中文名荨麻叶龙头草。

日本名类叶牡丹,中文名红毛七。


此时小姜的车也按照约定的时间赶了过来,好在只有一条路不会错过,结束一天的行程下了山。
山是让人身心放松的地方,在日本行山尤其如此。我们今天走的是白马三山里的白马岳,窥一山便能感受日本的山林风格。山林寂静、植被保存十分完好,看不到电线杆和人工的痕迹。无论是山林小径还是大路,都是一尘不染,没有一丁点的垃圾,一张纸片都没有,但是山里并没有一处垃圾桶。
偶然看到路旁的矮树上挂着不知道是哪位行者遗失的帽子。小姜说,在日本极少会丢东西,他丢了两次钱包都找了回来。路人看到遗失的物件都会不去碰,或者摆放到附近容易看见的地方。
此外,在日本,蔬菜叫野菜,野菜叫山菜,诸如蜂斗菜就算是野菜,但是也没有人随意采摘带走。日本人的规矩和守序,真是没话说,他们不给别人添麻烦,懂得在公共空间的分寸,这些都太可贵了。
虽然没有去成植物园,大雪溪的体验也很赞,只是盛花期应在七八月份,如有时间,还想再来。
之后一天我们去了世界遗产立山黑部,堪称最折腾的行程,下篇再详细说吧。
==============================================
更多文章见订阅号sandieji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