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系列之——五脏之脾
一、解剖形态
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黄帝内经》:“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记载:“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生理功能
脾是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摄入体内的食物,其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脾在其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黄帝内经》的理论: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脾升而善磨,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医原》:“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分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总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功能。饮食入胃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类经,藏象类》:“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
2)、运化水湿
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这一工作的完成,并非脾脏单独之职责,而有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同时参予,才能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个细胞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则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衰败、或失常,则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四、生血统血
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2)、脾主统血
脾统诸经之血。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而统摄血液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为气之母,气行血则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
现象。如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之病症。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黄帝内经》之义:“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当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时,则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的病症,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脾统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血;这两虚能使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五、脾主升清
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从而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
1)、脾升则健
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
2)、主湿恶湿。
湿邪伤脾,则脾失健,其运输水湿功能失常,则出现的病症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这病症称为“湿困脾土”。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症状,这就是“脾虚生湿”。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六、脾主长夏
脾气与长夏相应,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
选自《秘藏实用养生术》
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黄帝内经》:“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记载:“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生理功能
脾是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摄入体内的食物,其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脾在其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黄帝内经》的理论: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脾升而善磨,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医原》:“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分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总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功能。饮食入胃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类经,藏象类》:“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
2)、运化水湿
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这一工作的完成,并非脾脏单独之职责,而有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同时参予,才能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个细胞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则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衰败、或失常,则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四、生血统血
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2)、脾主统血
脾统诸经之血。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而统摄血液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为气之母,气行血则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
现象。如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之病症。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黄帝内经》之义:“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当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时,则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的病症,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脾统血,脾虚则不能统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血;这两虚能使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五、脾主升清
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从而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
1)、脾升则健
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
2)、主湿恶湿。
湿邪伤脾,则脾失健,其运输水湿功能失常,则出现的病症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这病症称为“湿困脾土”。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症状,这就是“脾虚生湿”。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六、脾主长夏
脾气与长夏相应,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
选自《秘藏实用养生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