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亖——搭房子
我曾在过去写的这篇文字中提到,线脚的最简单有意义形式是一只碟子。那么理论上来说,建筑的最简单有意义形式就是一根顶着梁的柱子——当然,线脚化之后就是一根顶着横楣的柱子(图1)。

当然现实中如此最简形式还派不上什么用场,除了作为纪念柱之类的之外。而且用作纪念柱的柱子头上也不一定会顶着横楣(图2)。

接下来如果要让简单的形式派多一点用场的话,一根柱子是无论如何不够了;两根又不稳,三根又莫名其妙,自然我们就用四根柱子顶起大梁(图3)。

唔,虽然多了几个人和一匹马,但还是纪念碑;有没有更实用一点的功能?有,能帮你从井里拎水(图4)。

我知道人没那么容易满足,光拎水还不够,自己也想进去。于是我们就有了,比如下面这个亭子(图5)。

你看柱子一多,建筑的功能性就越强是不是?有了墙(我在另一篇文字中提到,有了墙就不一定要有柱子了)之后房子不仅能避雨,还能挡风(图6)。

柱子再多一点,我们就有银行啦(图7)。



相信读者们在上面某图的柱子下面看到了一个我还没有说明的部件(可参考图8)。这个部分叫基座,是罗马人开始使用的。有了它,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地调整柱子所在平面的高度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先看看没有基座的希腊人是怎么处理不同地势高低的(图9):

用作雅典卫城的入口的这个建筑,从图上不难看出它的横梁都处于同一高度,但是在地面部分两端却有一个高度差。另一方面,尽管同一种柱式下柱径与柱高的比例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希腊多立克柱式的该比例大约在1: 5至1: 8之间(文艺复兴后稳定在1: 8左右)——但是同一个位置上用两种比例就好奇怪。因此在卫城入口的情况下,这变成了一个麻烦。
对此希腊人的解决方法是用爱奥尼柱——一种比多立克柱苗条的柱,根据希腊的习惯该柱式下柱径与柱高的比例大约在1: 7至1: 10之间——撑起多立克柱够不着的横梁。这确实是一个聪明的办法,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希腊的柱式还没有发展出很高的自由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罗马人发明基座之后,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

很简单,只要改变基座的高度就行了,因为基座——尽管一般而言它的高度会是它对应柱子高度的1/4——的高度相比柱子而言是十分自由的;不然呢?同样在雅典,新建成的国家图书馆(图10)显然处于高低不平的地势,这回用不着老办法了(也请参考图11)。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点:基座原本只是支撑柱子的部件,但是逐渐地演化成了建筑本身的底座,像建筑一样形成了自己的内部空间。

举例而言,上海克莱门公寓(图12)在水平方向大概被分成了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分别如何和柱子对应?我相信这是再明显不过了(图12b)。这一特点笼统地被一些对西洋古典建筑知之甚少的作者在建筑史书上称作"三段式";至于是哪三段,由于读书不多,我也不知道谁写清楚过(望斧正)。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是一些更为明显的建筑:


另一方面,柱子不仅仅可以放在基座上,也可以放在其他柱子上(图15、专业术语叫 Superposition):

这时有一些语法规则需要注意:西洋古典建筑有五种柱式,根据柱径与柱高之比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1: 7的塔斯干柱、1: 8的多立克柱、1: 9的爱奥尼柱、1: 10的科林斯柱以及同样比例的复合柱;该比例越大,柱子也就越粗柱,反过来说就越苗条。 当两种柱子叠加时: 1)永远是粗柱的柱子在下,苗条的柱子在上;也就是说,塔斯干柱不会放在科林斯柱之上,以此类推。至于比例一样的科林斯柱和复合柱,习惯上是把后者放在最上面。 2)除此之外,由于收分曲线(entasis),柱子的上端直径为下端直径的5/6,这时放在上面的柱子的下端直径就等于放在下面的柱子的上端直径;换言之,假如有两层柱子叠加,顶上的柱子的上端直径等于底下的柱子的下端直径的25/36。
关于叠加还有其他一些细节,本文中就不赘述了。下面是一些运用该手法的实例(最有名的也许是罗马斗兽场,它的里面有四层叠加;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查找,这里就不单列出来了):



柱的叠加是一种有趣的手法,可如果不用心设计,仅仅机械地增加层数也会导致欠妥的结果:

比如图19,设计者竟然同时用了四层多立克柱构造立面,无韵律的重复反而导致整体单调,显得没有重点;八成是偷懒了。
那么层数增加之后,该如何设计立面呢?有一种普遍而有趣的方法是,运用"巨柱"。
所谓"巨柱(Giant order)"指的是高度达到两层及以上的柱;毕竟从来没有规定说,柱子只能有一层楼高。



巨柱的好处是,它把原本看上去相互关系不大的楼层连在了一起,使之成为一体(参考图20~22),而不是像纽约邮局那样给人松散的感觉。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还有更高的巨柱,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观察。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原点,因为横楣上还有话要说。

也许有读者已经发现,有时候横楣的上头还有一个部分。不错,这个部分叫"阁楼层"(Attic),本质上和基座是同一回事。

当建筑高度较低时,阁楼层自然地成了栏杆(图24);当建筑较高时,和基座一样,阁楼层也会形成内部空间。

有时候阁楼层高到一定程度时,可用独立的柱式来设计它(此原理当然也可以用于基座层);比如扬子大厦的阁楼层其实由一层爱奥尼柱构成(图25)。
本来我觉得本文应该到此结束了,但忽然想起来还差了一点。厘清上述这些设计原理之后,我们便能进入最后一部分——摩天楼。
不要看现在各大城市高楼林立都长一个样就以为摩天楼是现代建筑发明的;摩天楼是古典建筑的自然产物。

顾名思义,摩天楼很高,高到用巨柱也显得力不从心的地步(图26)。那就不要用柱子了,干脆把整体分成三个部分,把重点放在顶部和底部,一目了然(参考图27~30)。




有趣的古典摩天楼还有很多,这里也不一一枚举了;关于摩天楼的设计可以读我写的这篇文章。
本文完
水田英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阿斯图里亚斯掉了一盆沙姜 (9人喜欢)
- 二〇二五年五月四日 梦
- 二〇二五年五月三日 梦 (1人喜欢)
- 二〇二五年四月廿九日 梦 (1人喜欢)
- 二〇二五年四月廿八日 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