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
“冬天冷,是因为为了让我们觉得,周围人的温暖,是多么珍贵。”
——《熔炉》
雾津,白色迷雾之都。清晨白雾散尽,姜仁浩看见绿色广告牌上的大字“雾津欢迎您”。他带着对新工作的憧憬来到仁爱学堂,却没想到看起来平常的聋哑学校,其实如这座城市一般迷雾重重。
被朴老师殴打的民秀,嗜吃的宥利,被塞进洗衣机的妍斗,终于让姜仁浩发现了慈善学堂背后的丑恶。但为师不善,为医不仁,为官不廉,势单力薄的姜仁浩带领三个孩子怎么能打败实力强大的校长兄弟和被潜规则链条捆绑的社会?于是这部电影一反平常电影中正义必胜的规则,而是很现实地让正义败给黑暗。剧终,虽然孩子们退学,有了帮助孩子们的善良的人,但是当姜仁浩再次看着广告牌,微笑,却也只是无奈的微笑。微笑是因为孩子们终于被解救,无奈是因为学校仍然在运营,邪恶终究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民秀也带着怨恨去世。
某部电影中说“生而为人,对不起。”于校长和老师而言,他们生而为人却未尽善事,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无辜的孩子们。于孩子们而言,他们从出生起就被写下被抛弃的命运,他们在深夜哭泣,认为自己是累赘,为自己的人生对不起。于姜仁浩而言,他最终没能保护孩子们周全,他对不起孩子们。所以每个人都会因自己生而为人,在灯红酒绿中苟延残喘而或多或少地想说一句对不起吧。
法律存在,却没有力量推动它实施。所以那只是一个统治者维护自己地位的无力工具。电影中徐有真辗转市政厅和教育厅,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得到的只是他们相互推卸责任。法律完善或不完善无所谓,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当法律得到重视,不完善自会得到补充。
隐藏在社会背后的利益链链接起每一片黑暗,校长大喊自己是基督徒,却贿赂律师警察,侵犯幼女,背着信任自己的妻子与其他女人通奸。他慈善圣洁的表象后面隐藏的却是不为人知的邪恶与阴暗。社会的本质无法琢磨,是人改变社会,还是社会改变人,全在心之所向。影片末尾说“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改变,是因为你择善而从,不昧本初之心;被改变,是因为你选恶而为,想满足更大的欲望。
妍斗有力地指出侵犯自己的校长,电视上播报相关的新闻。欢欣鼓舞也不过如此,可谁能想到,最终用金钱换来的一纸软弱却强大的判决书,让一切归零。孩子的期冀化为泡影,姜、徐二人的努力付诸东流。一切的一切,终究还是被权利压下来了。
整部影片大体走压抑黑暗的路线,但其中仍参杂着细微的光亮与温暖。姜仁浩耐心地告诉民秀,奶奶是因为太善良才原谅了朴老师;证人席上一群聋哑人相互扶持抵抗黑暗,徐有真为陌生的孩子相互奔走,以及最后圣诞节时事务所的胖职员拿着蛋糕大声喊出“Surprise”时孩子们的激动。无一不让人动容。在二审开庭前,姜仁浩的母亲让他管好女儿松儿,不要插手没用的事。但姜仁浩只是淡淡地说“这些孩子受到如此凌辱,我不能坐视不管,如果我对这种事都感到麻木,那我没有信心能做一个好父亲”。母亲嘴再毒,还是选择相信儿子,退庭时她颇不好意思德将一袋食物塞进姜仁浩的怀里后匆匆离开,姜仁浩看着母亲的背影,露出片中少有的让人温暖甚至足以热泪盈眶的微笑。比起网络中人们看完影片后的愤怒,我更倾向于感激那些令人动容的温暖。所以,我很喜欢这句台词“冬天冷,是因为为了让我们觉得,周围人的温暖,是多么珍贵。”
这是一部被认为改变韩国的电影。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上映后,一部关于《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通过韩国国会正式颁布,当时的嫌疑人也已被警方逮捕。可即便恶人伏法,但却从未受真正的惩罚。但东野圭吾在《虚无的十字架》中质问“所谓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的确。当人心沉沦,罪与罚只能起制约作用,而非将不正之风彻底根除。所以,正邪对立,二者相辅相成。没有绝对的正义,也没有绝对的邪恶。而我们生而为人,能做的便是一路奋进,努力伸张正义,不让这个世界改变自己。
而“熔炉”也已成为概括该事件的专有名词。真正原因为何不得而知,或许是比喻社会如熔炉般鱼龙混杂水深火热,或许是形容弱势群体生活环境如一个熔炉般将他们炙烤一生。
在没有想象空间的压抑背景下,我认为该片在艺术方面也颇具成就。摄影师对妍斗提供证词时因过度紧张而失禁进行的特写让我震撼无比,一个15岁不到的孩子,听不见声音,却要在众目睽睽下描述自己被侵犯的经过,可想而知,她内心感到多么恐惧。无声的恐惧,给人的痛苦更大。在海边,姜仁浩伴着海风和水声,用手语告诉妍斗“有时看不到的,听不见的,其实更为珍贵。”似乎如此,人的记忆无声无息地记录一切,它们是我们珍贵的馈赠,一生的礼遇。而这句话,似乎也在暗暗告诉妍斗,他们虽然聋哑,但他们都是上天派下来的天使,都是人间的珍宝。
说的很多也很乱。但总归只是一句话:生而为人,谢谢,对不起。从头到尾,不是正不压邪,而是正邪两者缺一不可。邪恶必将存在,但它不一定胜利。冬天必将寒冷,但仍有周围人的温暖陪伴我们左右。世界很好,你们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