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中小资产阶级们的焦虑,每月总要被消费数次,成就几篇100000+
昨天,朋友圈又被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给刷屏了,看了一下朋友圈转发的人,都属于“北京、有点钱、但买不起房”的中小资产阶级们,在我看来,是他们在大城市里的焦虑,养活了这篇100000+的文章。
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在我看来,既写得好,又写得不好。写得好的地方在于,他用一种直接而感叹的手法,写出了中国的一个群体——中小资产阶级的忧愁,讲真,这样的写作方式很适合当下互联网上的快餐式阅读:只需要表达情绪、站好立场就行了,不需要讲逻辑和道理。
中小资产阶级,一个在中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群体,月薪从数千到几万不等,他们CHANEL、万宝龙、BV缠身,谈事的地点经常在星巴克,出入的是写字楼,可是,他们唯一买不起的就是房子,这使得他们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里,很没有归宿感。北京、排外、房价、工资、加班、关门歇业……一系列的关键词堆砌起来,被这些外地过来的中小资产阶级一看到,简直就是触动了敏感的神经,一把老泪掉了下来:还说什么呢?赶紧的!转。
他写得不好的地方在于:太过于矫情,把生活的选择当成了必须,把生活的愁苦放大到全部。文章的结尾,作者甚至还定义了生活的真谛:
没有五套房,你凭什么气定神闲?凭什么感受生活气息?凭什么像北京大爷一样逗鸟下棋,听戏喝茶?
这篇文章不仅仅定义了生活,还定义了“什么叫非生活”:假如你在北京没有五套房,那么对不起,你属于假装生活的那2000万人。
作者崩塌的三观和撩起读者情绪的本领,让人不禁想起了咪蒙。从情感上来讲,你会被他所打动,可是如果你掰开揉碎了说,你会发现他的三观是崩塌的:
没有人情味的,其实不止北京。
作者在文中说:
北京人很忙,忙到晚上11点,还在三环路上堵着;北京社交时间成本真的太高,高到从石景山去通州吃饭,还不如去天津来得快;北京真的太大,大到根本就不像一个城市。
讲真,不是北京人忙,而是现代都市的年轻人都忙。大家忙着挣钱、忙着结婚、忙着带小孩照顾家庭。假如实在没东西可忙了,他们也会装作很忙的样子,低头不停地按手机,直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可能他们是真忙,也可能是他们喜欢别人看到自己很忙的样子,总之,一切印合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
人活一辈子,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
城市的增大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必定造成城市的拥堵和扩大,以及人情的疏远。我最近买房,就深刻的感觉得到:新建的电梯房,很明显没有楼梯房有“人情味儿”了:大家门窗紧闭,互不干扰,顶多出门的时候不小心撞见,打个招呼、寒暄一下。
不像楼梯房,隔着对面就能互相打招呼,下楼去会有人叫你坐会儿、闲聊会——可是,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啊,虽然没有了人情味,但你也获得了难得的清静、独处的空间,还记得以前住楼梯房时,被楼下大声讲话吵醒的午睡吗?还记得做作业时被对面走廊的人唱歌打扰但是碍于邻居脸面不敢吱声的时候吗?是的,你没有了人情味,但是你也多了份私人空间。
与城市现代化一起崛起的,是个人主义的抬头:人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需要不被人打扰。你得到了这方面,必定损失那方面,别得了便宜又卖乖。
你说北京的社交时间成本很高,晚上11点,还在三环是哪个堵着。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这么堵,这么糟糕,你还是舍不得离开北京?很显然,你舍不得北京的资源:他有全国最好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还有最好最耀眼的公司、一起共事的人才,你相信,你的才能在这里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可是,资源一集中,人必定多,人一多,必定堵,凡事不可占两面,别得了便宜不说,只说差的,这不公平。
文章的作者张先生说:北京太大,以至于西安的同学给他打电话,也说自己在北京,他问同学在北京哪里?同学说:我在北京十三环。
其实,没有哪个同学,会因为你隔得远而觉得你疏远,只觉得你没有花时间陪他而觉得惋惜。
在北京买房的,不一定是北京人。就像在长沙买房的,不一定是长沙人一样。
从文章的第二段开始,作者的逻辑就有点开始错乱了。首先说:“北京其实是外地人的北京”,因为“如果要让中国人评选一生中必去的城市,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北京。”
又说:“北京是终归是北京人的北京。”,因为“老北京人的这点生活气息是从基因里传下来的,也是从屁股下面五套房子里升腾起来的。”
总结下来就是:北京涌动的大都是外地人,但是真正属于这里的,是拥有五套房的老北京。
其实我想说,在房价面前,不分北京人和外地人,只分有钱人和没钱人,有远见和没远见的人。就拿作者本人来说,张先生自述“2006年,张先生来北京……”
如果我没记错,2006年的一天下午,我们的选修课老师推进教室的门来,惊讶地告诉我们:“你们知道吗?北京上海的房价已经到1万块钱一个方啦!真是吓死人!”如今11年过去了,你连个首付都没付得起,这能够怪谁?
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在长沙生活了20多年的长沙人,在拆迁的时候,也见过很多4口之家挤在50平米屋子、上公共厕所的长沙土著,甚至还看见过本来就有房的长沙人,但是为了有钱供自己花销,房子拆了以后不再打算买房,只打算租廉租房的人。
与此同时,我也见过在长沙买四套房的外地人。结婚几年,从没有见过1万元的现金,生活永远过得紧紧巴巴,钱永远用于房贷上面。但是谈及房子,他们已经拥有了4套,当年3000买的房子,现在涨到了10000一个方。令我这个拼尽全力好不容易买了两套房的土著羞愧不已。
我想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长沙,同样也发生在北京。在房价面前,至少在作者来北京的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分本地人和外地人,只分有钱人和没钱人。
一次又一次被消费的北上广深的中小资产阶级们
几乎每个月,中国北上广深的中小资产阶级们,他们的焦虑都要被自媒体消费几次:
前有《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对已经在北京买了套50平米房子的夫妇,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其实有房没房无所谓,爱情才是。
后有新世相组织的“逃离北上广“的活动:
这个活动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你逃离了的北上广,最后终究还是要回来的。
现在又有《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一文告诉你一个崩塌的价值观,重新定义了生活:
没有五套房,你凭什么气定神闲?凭什么感受生活气息?凭什么像北京大爷一样逗鸟下棋,听戏喝茶?
于此同时,他还定义了非生活:假如你在北京,没有5套房,那么对不起,你是在假装生活。
不仅如此,现在诞生出了一个“北京,北京套餐”系列,总有一款适合您:

北上广的中小资们,在这些莫名其妙的文章里被一次又一次地消费。你们觉得这些作者是在为你表达心声,其实是在消费你们的焦虑。与其说是在吐槽中获得快感,不如说是在崩塌的三观中接受一种绝望:有五套房,你就能生活,没有五套房,你就是在假装生活。而事实上,在这些看文章的人中间,有几个人能在北京买五套房呢?恐怕99%的人,就是倾尽三代人的力量,都买不起吧?
实际上,生活都是选择的结果。你们说“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诚然,从农村和偏僻小城市出来的你们,读完大学以后,回到故乡去种地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但是,也没有人逼你们非要留在北上广深:一年前,我觉得自己非得留在广州不可。但是后来我想通了:我的人生还有很多东西要追求,我不能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都绑在房价上面。一年后,我在这个城市里买了房,心头最大的石头放下,感觉终于能追自己想追逐的东西了。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欢迎你来长沙一样的二三线城市生活,这里只需要你有本科学历和工作就能买房,关键还很便宜:均价不到10000一个方。
如果你坚定留在北上广深,那么拥挤的交通、挤占的资源、高企的房价,这些都是你要承受的,这些是你选择的结果,并不是生活强加给你的。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生活不是一场苦大仇深》,在这里我还是想说,生活不是一场苦大仇深,一边享受着大城市带给你的便利:24小时便利店、随处可见的好吃的饭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边抱怨着这里的一切不好,没必要,生活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变得更好——相反,你只会因此而变得更悲观。
眼下,北京这2000万人的可悲之处已经不单单是他们在北京活的好不好的问题,可悲的是,这2000万活不好的人成了自媒体人的写作素材。而他们,还在这些自媒体人支离破碎的价值观里,一次又一次地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