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选择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
去专注地做点对得起光阴和岁月的东西。
这段时间一直看着上面的句子,不断地重复,刻意的提醒自己,到了该专注的做点对得起光阴和岁月的东西。这些事肯定不是那个被称为“工作”的东西,也许会是小时候那个有些幼稚但被称为“理想”的那个想法,也许是心底的那个常常与自己对话羞于对别人说出的“声音”,总之,应该是一直在身边如影相随、或许还不清晰,但是一直存在心底始终追寻的东西。
最近读书少,回忆和思考倒是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和想法吧。关于“读书”,不是看书本,是指系统的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获得专业的技能,并拿到学位证书以资证明的那种读书。
从大学开始说吧,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不是自己报的是服从分配调剂的。虽说专业知识学到的不多、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受益很深。四年简单而幸福的大学生活过后,是硕士报送名额的从天而降,30+/150的排名可以看出我的成绩只算是中上游,不是那么的优秀,能被保送的理由是我们学校有基地班,每年有30个保送名额,位列我前面的同学中有出国的、挂科的、英语四级不过的等等,去掉这些同学,报送名额就到了我眼前。大四随意选的专业方向(本科毕业不需要答辩,只要写个报告即可,好过关)-原子核物理成了我的专业方向。
硕士期间也是无忧而快乐的,作为二十年内唯一的师姐选读该专业,同年同专业也仅有我一人(另外两位同学在开学一学期之后,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新加坡),我没进过实验室没有主动找过导师谈论论文方向,前一年半都在傻呵呵的学习专业课。终于在第三个学期末,我的导师找到了我,是否愿意继续读他的博士,是否愿意去北京远郊的研究所里做毕业论文。因为同学一句“世界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我放弃了前者,同时选择去北京做毕设。这是我第一次与博士擦肩而过,是觉得女博士刺耳吗?应该不是,我对女博士根本没有概念,只是觉得都这个学位没那么重要。
在研究所读硕,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提前进入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周围都是当年又红又专的老牌大学生们,和他们一起工作和学习,日子过的很惬意。有个老师曾问我毕业之后想做什么?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当大学老师或者搞科研吧。”其实心里还有半句话“离核物理远远的,再也不搞这东西,免得大家都说我是搞原子弹的”。在那个找工作还不是很难、硕士生还算棵菜的年代,很轻松的就拿到了两个科研所的通知书。我选了离本专业稍远一些,和航天有关,进了中科院。
在中科院的科研领域是空间物理下的分支,工作五年后职称到了副研又面临瓶颈,不是博士没有资格评研究员,因此,我不得不再次面临选择读博的事情。在考博的路上苦苦挣扎了好几年,因为英语太差而过不了关,后来不得不选择在职博士这种替代品。辞职时我的在读博士还处于在读状态,辞职后感觉松了口气,终于不用继续读博了。
离开科研院所以后,曾经和我硕士导师提起,不想再搞理科了,想要读个人文类的专业,将来拿个人文类的学位。导师的建议是,想学那就就近去听课学习好了,拿不拿学位不是最重要的。当时只是想想,没有实践。现在想想当时为啥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呢?
人生再次面临抉择的时候,重新考虑需要做些什么了,这次真心的想听从内心的想法,做点对得起时光和岁月的事。看到了“社工”这个专业(澳洲这个专业的全称叫社会工作和人类服务学),以帮助他人为出发点,需要有社会学、心理学和基本的法律和政策为基础,同时配合社会实践的学科。心理隐隐的感觉这是我想找的方向,萌生了想要任性的做件事,远渡重洋去读个MSW。
先看到了澳洲的这个专业,回头又找国内的相关方向,发现国内很多大学也有类似的学科,网上讨论的话题主要是这个专业就业如何?工作方向都是啥?我不知道在一切都为了就业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学这样专业的人会是用怎样的心态去做社会工作。心中依然彷徨,想要读书这个想法是否正确。因为除了读书,没有考虑读书之后的规划。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这次我要just do it。
去专注地做点对得起光阴和岁月的东西。
这段时间一直看着上面的句子,不断地重复,刻意的提醒自己,到了该专注的做点对得起光阴和岁月的东西。这些事肯定不是那个被称为“工作”的东西,也许会是小时候那个有些幼稚但被称为“理想”的那个想法,也许是心底的那个常常与自己对话羞于对别人说出的“声音”,总之,应该是一直在身边如影相随、或许还不清晰,但是一直存在心底始终追寻的东西。
最近读书少,回忆和思考倒是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和想法吧。关于“读书”,不是看书本,是指系统的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获得专业的技能,并拿到学位证书以资证明的那种读书。
从大学开始说吧,大学的专业是“物理学”,不是自己报的是服从分配调剂的。虽说专业知识学到的不多、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受益很深。四年简单而幸福的大学生活过后,是硕士报送名额的从天而降,30+/150的排名可以看出我的成绩只算是中上游,不是那么的优秀,能被保送的理由是我们学校有基地班,每年有30个保送名额,位列我前面的同学中有出国的、挂科的、英语四级不过的等等,去掉这些同学,报送名额就到了我眼前。大四随意选的专业方向(本科毕业不需要答辩,只要写个报告即可,好过关)-原子核物理成了我的专业方向。
硕士期间也是无忧而快乐的,作为二十年内唯一的师姐选读该专业,同年同专业也仅有我一人(另外两位同学在开学一学期之后,一个去了美国一个去了新加坡),我没进过实验室没有主动找过导师谈论论文方向,前一年半都在傻呵呵的学习专业课。终于在第三个学期末,我的导师找到了我,是否愿意继续读他的博士,是否愿意去北京远郊的研究所里做毕业论文。因为同学一句“世界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我放弃了前者,同时选择去北京做毕设。这是我第一次与博士擦肩而过,是觉得女博士刺耳吗?应该不是,我对女博士根本没有概念,只是觉得都这个学位没那么重要。
在研究所读硕,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提前进入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周围都是当年又红又专的老牌大学生们,和他们一起工作和学习,日子过的很惬意。有个老师曾问我毕业之后想做什么?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当大学老师或者搞科研吧。”其实心里还有半句话“离核物理远远的,再也不搞这东西,免得大家都说我是搞原子弹的”。在那个找工作还不是很难、硕士生还算棵菜的年代,很轻松的就拿到了两个科研所的通知书。我选了离本专业稍远一些,和航天有关,进了中科院。
在中科院的科研领域是空间物理下的分支,工作五年后职称到了副研又面临瓶颈,不是博士没有资格评研究员,因此,我不得不再次面临选择读博的事情。在考博的路上苦苦挣扎了好几年,因为英语太差而过不了关,后来不得不选择在职博士这种替代品。辞职时我的在读博士还处于在读状态,辞职后感觉松了口气,终于不用继续读博了。
离开科研院所以后,曾经和我硕士导师提起,不想再搞理科了,想要读个人文类的专业,将来拿个人文类的学位。导师的建议是,想学那就就近去听课学习好了,拿不拿学位不是最重要的。当时只是想想,没有实践。现在想想当时为啥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呢?
人生再次面临抉择的时候,重新考虑需要做些什么了,这次真心的想听从内心的想法,做点对得起时光和岁月的事。看到了“社工”这个专业(澳洲这个专业的全称叫社会工作和人类服务学),以帮助他人为出发点,需要有社会学、心理学和基本的法律和政策为基础,同时配合社会实践的学科。心理隐隐的感觉这是我想找的方向,萌生了想要任性的做件事,远渡重洋去读个MSW。
先看到了澳洲的这个专业,回头又找国内的相关方向,发现国内很多大学也有类似的学科,网上讨论的话题主要是这个专业就业如何?工作方向都是啥?我不知道在一切都为了就业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学这样专业的人会是用怎样的心态去做社会工作。心中依然彷徨,想要读书这个想法是否正确。因为除了读书,没有考虑读书之后的规划。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这次我要just do it。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