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故事
查看话题 >深夜食堂故事:幸福饺子馆(六)
几个漂泊异乡的人。一家营业至凌晨的小饭馆。生活涓滴,世相众生,喜怒哀乐。幸福或许还有点远,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去靠近。
文/姜汁
唐老板(上)
事出反常必有妖 ,张鹤这么削尖了脑袋要留在幸福饺子馆,刘丽以为其中必有蹊跷。
小样儿,你以为攀攀老乡、套套近乎就能蒙混过关?你当你姐在外头混的这么些年是吃干饭的?
刘姐,外面桌椅都摆好了!关哥,烧烤炉已经点上火了啊!张鹤一边推门走进来一边说。这小子嘴很甜,一口一个刘姐、关哥,还特别会讲笑话,经常把一屋子人逗得前仰后合。好在他做事十分勤快,所以刘丽决定先静观其变。
转眼夏去秋来,随着对街藏书羊肉店的重新开业,张鹤露出马脚来了。
苏州藏书镇的羊肉全国闻名,是中国四大羊肉之一(另三家是山东单县羊肉、四川简阳羊肉、内蒙古海拉尔羊肉)。藏书镇地处苏州城西、太湖东岸、穹窿山脚下,其名称得来还与一位出生于此的历史名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汉武帝时的会稽太守朱买臣。传说朱买臣家境贫寒,不治产业,靠砍柴勉强糊口,但他酷爱读书,为避人嘲笑,常将书藏于一块大石之下,“藏书”的地名遂由此而来。
提起朱买臣,更为人熟知的恐怕是“朱买臣休妻”的故事。据《汉书·朱买臣传》的记载,朱买臣每日上山砍柴,与妻子一同担去集市售卖。途中朱买臣总是边走边大声诵读诗书,甚至如唱歌一般,每每引来路人的侧目与嘲笑。朱妻感到难堪,劝他不要如此,朱买臣非但不听,反而“愈益疾歌”,状似癫狂。朱妻“羞之,求去”,提出离婚,朱买臣笑着对妻子说:我五十岁时当大富大贵,如今我已四十多岁,你跟我吃了二十多年苦,再过几年等我富贵了,定会好好报答你。朱妻闻言恚怒道:如你这般,最后只能饿死沟中,如何能够富贵?朱买臣见劝不住妻子,只得听凭其离去。之后朱买臣独自负薪边走边唱,遇见朱妻和她改嫁后的丈夫,朱妻见他又冷又饿,还招呼他给他饭吃。五十岁时朱买臣真的富贵了,做了会稽太守的朱买臣衣锦还乡,在路上看到正在为他——会稽新任长官洒扫道路的朱妻和丈夫,朱买臣停下车,命侍从载上夫妻二人,送入太守府供养起来。过了一个月,朱妻却上吊而死,朱买臣又出钱给其夫让他好好安葬。两千年来,朱妻多被视作一个嫌贫爱富的女人饱受挖苦,如李白就在诗中讥讽她为“会稽愚妇”,后世的一些戏剧如《马前泼水》更是对她极尽抹黑。其实若认真看《汉书》中的记载不难发现,朱妻当初选择离开朱买臣并非是“嫌”其“贫”,而是“羞”其“狂”。大约在她看来,穷点不怕,安生过日子就好,不然她也不会跟着朱买臣吃了二十多年苦,到了四十多岁才想起来离婚,而她再嫁的丈夫也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倒是唐末的罗隐在他的《越妇言》中演绎了一个“另类”的朱妻,罗隐写朱妻被接到太守府住了一月后,对朱买臣的近侍说:朱买臣饥寒时常言日后若通达了当“匡国致君”、“安民济物”,如今他果然通达了,却再也不提以往的志向,只满足于向我这个妇人夸耀,可见他不过是个“急于富贵”的虚伪之人,我又怎能受他供养?说完自尽而死。读来颇令人动容。
说回羊肉。藏书镇境内群山绵延,草木丰盛,十分适宜养羊。明、清时期,藏书人开始从事养羊、杀羊、烧羊、卖羊肉的行当,起初以担卖或摊卖为主,光绪二十二年,藏书周家场的周孝泉在苏州醋坊桥畔开设了城内第一家堂吃的“升美斋”羊肉店,民国以后,藏书的羊肉店渐渐多了起来,俗称“羊作”。
羊肉味甘性温,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有“羊肉一碗汤,胜过大补膏”之说。那么藏书羊肉独特在哪里呢?就独特在那一只百年杉木桶上,所谓“一只木桶走天下”,也就是说,藏书人是把羊肉放在特制的木桶锅里烧煮。具体来讲,就是选用2岁左右的“爬坡羊”,杀好后把羊身切作四到六大块,放入木桶锅中加水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捞出羊肉放入清水中洗清(称为“出水”),再清除锅底的沉渣(称为“割脚”),之后把羊肉放入原汤中重新入锅,加盐加水,用旺火烧煮3小时以上,待肉烂汤浓后即可出锅拆骨装盆。如此烹制出来的羊肉细嫩滑口,几无膻味,“羊汤勿鲜勿要铜钿”(羊汤不鲜不要钱)。

因羊肉性温,一些人夏季吃羊肉容易上火,所以大多数藏书羊肉店的经营是有季节性的,即夏季歇业,立秋以后再重新开业。对街的店铺原本是一家沙县小吃,不知为什么不做了,春节后变成了一家藏书羊肉店,老板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姓唐。
大约是因为忙碌,唐老板不大爱“理人”。藏书羊肉店一般早上7点开始营业,早市主要经营羊肉面,重头戏则是在晚上,一般也要营业至凌晨。加上羊汤要熬得久,羊肉也要烧得久,所以即使不是用餐高峰时段,经营者也很少能闲下来。唐老板来这条街上晚,又歇业了几个月,刘丽与他不过偶尔碰过几面点了个头,几乎没有交谈过。于是乎这一天,当唐老板气哼哼找上门来,又气哼哼砸下这么一句话时,刘丽惊诧极了,目瞪口呆!
你店里那个叫张鹤的服务员,你阿能辞掉他?唐老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