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杂书馆遇到自己
《晓说》自话
路,走了四十七年;方向,却不止一边; 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 护照,四十八页;但每个终点都值得赞颂千篇; 旅程,左右万里;时差却最多一天; 世事,上下千年;却偏要说出瞬间; 2017,世界依旧很大;大到可以——晓说。
相遇高晓松·杂书馆
北京崔各庄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距离地铁15号线-马泉营-站约1.5公里,此处有一地名为高晓松·杂书馆。最原先臆想应该是一处居民楼,崔各庄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的门口的路边上有一排长长的矮矮的小小的杂货店。路上杂草丛生,恰逢雨后,坑坑洼洼的凹坑上有满带雾霾的雨水,很契合我理解里的北京,有很多雾霾的北京。我原先还以为除了北京的雾霾外,除了北京的都市夜景外,北京的路上都应该是很漂亮的,即便是没有住所人栽的绚丽的花藤,那理也不应有野草、垃圾。初见的印象很重要,我想于我来说精神升华更为重要,但两者皆完美就更好了。 杂书馆是一所民间公益性的图书馆,周二闭馆整修,大概是考虑到图书馆的规模及读者读书的质量,周三到周一是要有提前预约方可入馆的,这样便能很好的加以控制人流量;图书馆分为国书馆与新书馆,二者的区别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及预约前的简介大可分为出版时间段及文献的罕见性,进到图书馆后并没有好好的参观整个图书馆,而是第一时间奔向中共文献当代史区域。
从爱中寻找荒废的美丽——恰逢鲁迅
《晓说》的缘故,从初浅的知道鲁迅到想要主动的深入了解鲁迅,这是一个奇妙的旅程,我把这段时间誉为思想开阔的一道门,我想走进去,看看是否有个小孩已经拿着折好的纸飞机在里屋等我。我愿从微小的事物中冥思,成长自己。此次的进阶之旅本来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我把这所我亲身感受到的杂书馆作为此次开启之旅的起点,心之所往。在一排排不同相间年份的书籍里,鲁迅文集并当首选,选了一本《鲁迅散文集》看阅,我想一下午就此荒废也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是这么描述生活美好的细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尤为喜欢这一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乐趣”,我可以感受得到我小小的手掌在玩捏着看不出现状的小泥人,脚底、小腿根到处沾满了软泥,妈妈在窗边唤我回家吃饭---阅读真真是可以享受得到笔尖的温度、沉思岁月的美好的事物,好似所有的事物晃眼间都在昨天发生着。可谓此间少年, 我们不老。
树与树的对话
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是你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是你能与智者对话、遨游书海,是你可以成为有趣的人,还是你能面对弱者侃侃而谈,一展博学风姿-----静心也好,长智也好,树人也好,留住美好的容颜也罢,大家各求所得。于我而言,读书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我在书中看到另外一个自己,这个自己与现状的自己完全不会自相矛盾,她教我哭泣,教我微笑,教我成长;而成长的美好,不是个子变高,阅历增长,而是眼里有星辰,心里有一汪清水。
好似木偶奇遇记,在书海中遇到另一个自己,2017年7月27日留于杂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