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赏析 |诗之精魂.肖邦
Classical Music
汇集最动听的音乐册
曲目一:《夜曲No.1 Op.9-1》
演奏: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
Samson Pascal Francois
珍珠般的声音
我们先来听一首肖邦的《夜曲》,肖邦一共创作21首《夜曲》。“夜曲” (Norturne)的语源是拉丁语NOX所演变,有“夜神”的含义。《夜曲》这种体裁是爱尔兰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立的,菲尔德也写过21首夜曲,所以肖邦创作21首夜曲也是向这位前辈致敬。
这个作品大家很熟悉,是《夜曲》系列的第一首,各位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夜曲》的演奏,很多人把它弹得很轻,因为弹得轻才能表达宁静与神秘,肖邦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诗意。然而只有这样的旷世奇才——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弹出如此的对比与幅度。当代欧洲著名的女钢琴家叫皮雷斯(Maria-Joao Pires)曾说:“有两个《夜曲》是不可磨灭的——鲁宾斯坦30年代的版本与弗朗索瓦的版本。”弗朗索瓦是法国学派的典范——“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说到这儿,我今后还有很多系列跟大家分享,比如有一个系列就是所谓的学派。我们会讲到德奥学派,俄罗斯学派,法国学派,还有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学派。讲到学派就比较专业了,是比较深刻的挖掘。探讨肖邦就必须讲到两个学派,一个就是肖邦的祖国波兰,另一个就是法国学派。因为肖邦1831年定居巴黎,当时巴黎是整个欧洲的艺术中心,欧洲著名的演奏家,画家,雕塑家,文学家,诗人大都聚集在这里,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所以肖邦受法国艺术的影响也是必然的。那么法国学派的特点是什么呢 ——“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这是法国学派非常准确的一个定义。
今夜皓月当空,我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一句:“新月发出沉静的光芒,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看到月亮,我很感动。在清辉下的何去,听肖邦的《夜曲》,真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法国的美学是很独特的,法国的绘画,文学法国的美食,美酒,法国的服装,包括法国的电影(它的色彩,它的角度)表面看很淡雅很特殊,但是有非常深的含义。法国的声音美学自成一体,几乎没有受其他流派的影响,当李斯特如日中天之时,他像一阵狂流席卷所到之处,1852年李斯特造访俄罗斯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虽然俄罗斯的有一个作曲家叫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曾经写文章抨击李斯特,但是李斯特对俄罗斯的影响是不可阻挡的,他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音乐家与演奏家。但是法国的美学始终以它独特的方式孕育和发展。那么这种声音美学的来源是什么呢?大家记住,是大键琴。法国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品牌,叫“普莱耶尔(player)”,这个牌子曾经生产当时欧洲一流的大键琴,巴黎有一个音乐厅叫“普莱耶尔音乐厅”,这个代表法国美学的钢琴师法国人的骄傲。
曲目二:《离别》
演奏:威廉·巴克豪斯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首作品有一个名字叫《离别》。肖邦一共写了27首练习曲,常见的有24首,作品十的这12首是献给李斯特的,其中最后一首就是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花丛中的大炮”舒曼语),大家可以去听一下,那种激情那种悲愤。《离别》是作品十的第3首。肖邦曾经说过 “我今后很难再写出这样的旋律。”肖邦在离开波兰之前,曾将一掊故乡的泥土放进瓶子里,带在身边。
2005年的时候我和曾艾去了肖邦的博物馆,看到了他的面模,这是乔治桑(肖邦情人)的女婿——雕塑家克莱辛格的作品。克莱辛格赶到肖邦去世的房间为他制作了一个石膏的面模,这个原件就在肖邦博物馆里,从1849年到现在,已经泛黄了。我在那个面模前呆了半个多小时,非常感动,我能体会到肖邦生命最后的那种痛苦。
《离别》这如歌的旋律,很多人弹得浪漫而伤感。我们方才听到的却是萧煞而肃穆,这是“狮王”巴克豪斯的演奏。德奥的另一位巨匠施纳贝尔,他曾说肖邦是一个“只有右手的作曲家”,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所以我常说:“小人物犯小错误,大人物犯大错误。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曾经跟傅聪先生交流肖邦的作品,把左手任何一段拿出来演奏,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感人的旋律与和声,所以施纳贝尔有巨大的偏见。巴克豪斯的演奏透出一种悲壮的情怀,我每一次听都会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甚至你会觉着有那么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豪情!这个版本特别耐听,没有一丝伤感情调,只有肖邦的筋骨!
威廉.巴克豪斯 (素描) 野公作
曲目三:《雨滴》
演奏:阿尔弗雷德·科尔托
Alfred Denis Cortot
窗前夜雨残灯在
我们接下来听肖邦的前奏曲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肖邦写了二十四首,后来又作两首,一共二十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这套前奏曲是肖邦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大家注意听,这首《雨滴》从头到尾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声音,像淅淅沥沥的雨声。肖邦跟他的情人乔治.桑到马略卡岛去度假的时候正好碰上梅雨季节,日夜不停地下雨,肖邦的肺病在此期间发作,非常严重。今晚的《雨滴》是1942年的录音,它那神奇的效果,有一种被雨雾笼罩的感觉。我有一支朱泥美壶,底刻“窗前夜雨残灯在”,就是这个意境。
阿尔弗雷特·科尔托的肖邦是20世纪所有钢琴家中傅聪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这位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的最重要的人物在教学上也是无与伦比。刚才演奏《夜曲》的弗朗索瓦就是科尔托的学生,我最爱的一位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姬尔也是科尔托的学生,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叫迪努.李帕蒂,只活了30多岁,也是他的学生……当然科尔托本人最欣赏的是弗朗索瓦。刚才我让大家注意科尔托的弹性速度,这是他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肖邦当时在巴黎的时候,很多音乐家对他无比崇拜,包括李斯特,李斯特被称为“钢琴之王”,万能的李斯特在弹性速度上也做不到肖邦独步天下的绝世歌唱!
曾经有评论说20世纪有两位演奏肖邦的巨匠影响巨大,其中一位是科尔托,还有一位是波兰的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所以在肖邦的领域里,波兰和法国的演奏家是最重要的。他们两人风格各异,鲁宾斯坦是刚中带柔,而科尔托是柔中带刚。我曾经多次问我的学生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 刚中带柔,它的本质是刚;柔中带刚,它的本质是柔。实际上,肖邦是比较阴性的,所以他的音乐有一种私密感,仿佛他是写给自己的,尤其是一些比如像《玛祖卡》这样的作品,如此内在,私密,但是又充满了幻想性。肖邦的音乐有个特点,用英文表达”Overthere”,即“在那里”。科尔托曾多次录制“前奏曲”,经过多年的比较,我最后选择1942年版本的这个录音,能让你感受肖邦“诗之精魂”的神秘与幻想!
曲目四:《玛祖卡》
演奏: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
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
半人半琴的精灵
对于肖邦本人来讲,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玛祖卡》,因为《玛祖卡》是肖邦的心灵日记,生前已发表的有四十一首,在他去世以后,又整理出了十首遗作,所以加起来是五十一首《玛祖卡》。《玛祖卡》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肖邦的一生。肖邦在他去世以前一个星期还在写《玛祖卡》。我们听这最后的《玛祖卡》能感受到什么呢?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又在幻觉之中,现世是多么的孤独和痛苦,彼岸是多么的宁静而温暖。在这最后的《玛祖卡》中,他已脚踏阴阳两世界了……
这位《玛祖卡》的演奏者,可以说是二战以后对声音最执着的钢琴家——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我们知道德奥的一个重要钢琴家阿劳,虽然他是智利人,但属于20世纪德奥学派的一个重要的大师。阿劳为了追求琴声的极致,放弃了音乐的流动性,他的演奏从60岁以后越来越慢,他去世之前最后录了五张唱片,是用整个生命去探索他心中的声音。这最后的琴声,我献给它一个称呼——“声音的舍利子”。
跟阿劳相比,米凯兰杰利对声音的执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有一个雅号叫“拉丁隐士”,他是莫瑞季欧·波里尼和马尔塔.阿格里奇的老师,这两位都是肖邦大赛的冠军。波里尼是1960年肖邦比赛的冠军,五年以后马尔塔.阿格里奇夺冠。1975年肖邦大赛的第一名波兰的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也是对音乐,对声音探索非常深入的一个人)。有人问他“你心中最伟大的钢琴家”,他说“我的上帝是米凯兰杰利。”其实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我个人不是特别的欣赏,过于执着,音乐不是那么的自然。肖邦音乐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肖邦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无数次强调“要自然”,我们讲的“道法自然”,肖邦也是这样的追求,一切要在自然之中要没有痕迹,一切技巧最终服务于音乐本身。所以每当我看到那种像马戏团的跳梁小丑式的表演,真的感觉很恶心,如此丑陋的演奏,是对音乐的玷污。
这首《马祖卡》作品33-4,其中有一个音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不一样,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里面那个“之”,每一个都不一样。这张唱片最能充分体现米凯兰杰利对声音的探索。他曾经讲过“钢琴应该发出各种声音,唯独不要发出它本来的声音。”他还说:“最理想的琴声是小提琴加上管风琴的声音。”这位神秘的独行侠,从不考虑观众,所有的演奏都是弹给他自己听,他常常随意地取消音乐会,所以他的粉丝们往往如履薄冰……
多年以来有很多学者从各个层面研究肖邦,一些人在这个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但有一点,这是我个人的感悟,给大家讲一下。李斯特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学生欧根.达尔伯特,达尔伯特人琴合一到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曾经讲过一句话:“达尔伯特是一个半人半琴的怪物。”这是我所见到的形容一个钢琴家最极致的一个表达。“半人半琴的怪物”!但是我听了达尔伯特晚年的录音,并没这种感觉。我认为古往今来肖邦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半人半琴的精灵”。肖邦只写钢琴音乐,他对钢琴这个乐器的感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已经把钢琴拟人化了,他把钢琴看作一个生命,看作一个“人”,而且这个“人”仿佛跟他已经合体。我觉得肖邦对钢琴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还有一点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说出来很美妙,我们来看我们的手,大家觉得我们的手哪个手指是最美的?——对,无名指,我们的手最美的是无名指!肖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一次跟我曾艾说“肖邦一定会极度爱他的无名指”,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喜地跟我说“是的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某些作品的指法有意要多用无名指,有时候这个指法实际上不那么方便,一般来讲作曲家一定要用最方便的指法,而肖邦却有心多用无名指,这充分说明肖邦对无名指的偏爱。还有一点需要讲一下,肖邦对手的感悟……这个生命真是一个奇异的精魄,他曾经说过“我们的手是神的杰作,每一个手指都是独立的生命。”他的音乐是完全根据人手自然的力度来发挥它们的作用,而其中他最爱无名指,因为它最美,因为它最孤独,仿佛肖邦本人的生命一样。
汇集最动听的音乐册
曲目一:《夜曲No.1 Op.9-1》
演奏: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
Samson Pascal Francois
珍珠般的声音
我们先来听一首肖邦的《夜曲》,肖邦一共创作21首《夜曲》。“夜曲” (Norturne)的语源是拉丁语NOX所演变,有“夜神”的含义。《夜曲》这种体裁是爱尔兰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立的,菲尔德也写过21首夜曲,所以肖邦创作21首夜曲也是向这位前辈致敬。
这个作品大家很熟悉,是《夜曲》系列的第一首,各位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夜曲》的演奏,很多人把它弹得很轻,因为弹得轻才能表达宁静与神秘,肖邦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诗意。然而只有这样的旷世奇才——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弹出如此的对比与幅度。当代欧洲著名的女钢琴家叫皮雷斯(Maria-Joao Pires)曾说:“有两个《夜曲》是不可磨灭的——鲁宾斯坦30年代的版本与弗朗索瓦的版本。”弗朗索瓦是法国学派的典范——“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说到这儿,我今后还有很多系列跟大家分享,比如有一个系列就是所谓的学派。我们会讲到德奥学派,俄罗斯学派,法国学派,还有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学派。讲到学派就比较专业了,是比较深刻的挖掘。探讨肖邦就必须讲到两个学派,一个就是肖邦的祖国波兰,另一个就是法国学派。因为肖邦1831年定居巴黎,当时巴黎是整个欧洲的艺术中心,欧洲著名的演奏家,画家,雕塑家,文学家,诗人大都聚集在这里,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所以肖邦受法国艺术的影响也是必然的。那么法国学派的特点是什么呢 ——“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这是法国学派非常准确的一个定义。
今夜皓月当空,我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一句:“新月发出沉静的光芒,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看到月亮,我很感动。在清辉下的何去,听肖邦的《夜曲》,真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法国的美学是很独特的,法国的绘画,文学法国的美食,美酒,法国的服装,包括法国的电影(它的色彩,它的角度)表面看很淡雅很特殊,但是有非常深的含义。法国的声音美学自成一体,几乎没有受其他流派的影响,当李斯特如日中天之时,他像一阵狂流席卷所到之处,1852年李斯特造访俄罗斯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虽然俄罗斯的有一个作曲家叫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曾经写文章抨击李斯特,但是李斯特对俄罗斯的影响是不可阻挡的,他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音乐家与演奏家。但是法国的美学始终以它独特的方式孕育和发展。那么这种声音美学的来源是什么呢?大家记住,是大键琴。法国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品牌,叫“普莱耶尔(player)”,这个牌子曾经生产当时欧洲一流的大键琴,巴黎有一个音乐厅叫“普莱耶尔音乐厅”,这个代表法国美学的钢琴师法国人的骄傲。
曲目二:《离别》
演奏:威廉·巴克豪斯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首作品有一个名字叫《离别》。肖邦一共写了27首练习曲,常见的有24首,作品十的这12首是献给李斯特的,其中最后一首就是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花丛中的大炮”舒曼语),大家可以去听一下,那种激情那种悲愤。《离别》是作品十的第3首。肖邦曾经说过 “我今后很难再写出这样的旋律。”肖邦在离开波兰之前,曾将一掊故乡的泥土放进瓶子里,带在身边。
2005年的时候我和曾艾去了肖邦的博物馆,看到了他的面模,这是乔治桑(肖邦情人)的女婿——雕塑家克莱辛格的作品。克莱辛格赶到肖邦去世的房间为他制作了一个石膏的面模,这个原件就在肖邦博物馆里,从1849年到现在,已经泛黄了。我在那个面模前呆了半个多小时,非常感动,我能体会到肖邦生命最后的那种痛苦。
《离别》这如歌的旋律,很多人弹得浪漫而伤感。我们方才听到的却是萧煞而肃穆,这是“狮王”巴克豪斯的演奏。德奥的另一位巨匠施纳贝尔,他曾说肖邦是一个“只有右手的作曲家”,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所以我常说:“小人物犯小错误,大人物犯大错误。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曾经跟傅聪先生交流肖邦的作品,把左手任何一段拿出来演奏,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感人的旋律与和声,所以施纳贝尔有巨大的偏见。巴克豪斯的演奏透出一种悲壮的情怀,我每一次听都会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甚至你会觉着有那么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豪情!这个版本特别耐听,没有一丝伤感情调,只有肖邦的筋骨!
威廉.巴克豪斯 (素描) 野公作
曲目三:《雨滴》
演奏:阿尔弗雷德·科尔托
Alfred Denis Cortot
窗前夜雨残灯在
我们接下来听肖邦的前奏曲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肖邦写了二十四首,后来又作两首,一共二十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这套前奏曲是肖邦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大家注意听,这首《雨滴》从头到尾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声音,像淅淅沥沥的雨声。肖邦跟他的情人乔治.桑到马略卡岛去度假的时候正好碰上梅雨季节,日夜不停地下雨,肖邦的肺病在此期间发作,非常严重。今晚的《雨滴》是1942年的录音,它那神奇的效果,有一种被雨雾笼罩的感觉。我有一支朱泥美壶,底刻“窗前夜雨残灯在”,就是这个意境。
阿尔弗雷特·科尔托的肖邦是20世纪所有钢琴家中傅聪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这位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的最重要的人物在教学上也是无与伦比。刚才演奏《夜曲》的弗朗索瓦就是科尔托的学生,我最爱的一位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姬尔也是科尔托的学生,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叫迪努.李帕蒂,只活了30多岁,也是他的学生……当然科尔托本人最欣赏的是弗朗索瓦。刚才我让大家注意科尔托的弹性速度,这是他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肖邦当时在巴黎的时候,很多音乐家对他无比崇拜,包括李斯特,李斯特被称为“钢琴之王”,万能的李斯特在弹性速度上也做不到肖邦独步天下的绝世歌唱!
曾经有评论说20世纪有两位演奏肖邦的巨匠影响巨大,其中一位是科尔托,还有一位是波兰的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所以在肖邦的领域里,波兰和法国的演奏家是最重要的。他们两人风格各异,鲁宾斯坦是刚中带柔,而科尔托是柔中带刚。我曾经多次问我的学生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 刚中带柔,它的本质是刚;柔中带刚,它的本质是柔。实际上,肖邦是比较阴性的,所以他的音乐有一种私密感,仿佛他是写给自己的,尤其是一些比如像《玛祖卡》这样的作品,如此内在,私密,但是又充满了幻想性。肖邦的音乐有个特点,用英文表达”Overthere”,即“在那里”。科尔托曾多次录制“前奏曲”,经过多年的比较,我最后选择1942年版本的这个录音,能让你感受肖邦“诗之精魂”的神秘与幻想!
曲目四:《玛祖卡》
演奏: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
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
半人半琴的精灵
对于肖邦本人来讲,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玛祖卡》,因为《玛祖卡》是肖邦的心灵日记,生前已发表的有四十一首,在他去世以后,又整理出了十首遗作,所以加起来是五十一首《玛祖卡》。《玛祖卡》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肖邦的一生。肖邦在他去世以前一个星期还在写《玛祖卡》。我们听这最后的《玛祖卡》能感受到什么呢?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又在幻觉之中,现世是多么的孤独和痛苦,彼岸是多么的宁静而温暖。在这最后的《玛祖卡》中,他已脚踏阴阳两世界了……
这位《玛祖卡》的演奏者,可以说是二战以后对声音最执着的钢琴家——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我们知道德奥的一个重要钢琴家阿劳,虽然他是智利人,但属于20世纪德奥学派的一个重要的大师。阿劳为了追求琴声的极致,放弃了音乐的流动性,他的演奏从60岁以后越来越慢,他去世之前最后录了五张唱片,是用整个生命去探索他心中的声音。这最后的琴声,我献给它一个称呼——“声音的舍利子”。
跟阿劳相比,米凯兰杰利对声音的执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有一个雅号叫“拉丁隐士”,他是莫瑞季欧·波里尼和马尔塔.阿格里奇的老师,这两位都是肖邦大赛的冠军。波里尼是1960年肖邦比赛的冠军,五年以后马尔塔.阿格里奇夺冠。1975年肖邦大赛的第一名波兰的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也是对音乐,对声音探索非常深入的一个人)。有人问他“你心中最伟大的钢琴家”,他说“我的上帝是米凯兰杰利。”其实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我个人不是特别的欣赏,过于执着,音乐不是那么的自然。肖邦音乐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肖邦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无数次强调“要自然”,我们讲的“道法自然”,肖邦也是这样的追求,一切要在自然之中要没有痕迹,一切技巧最终服务于音乐本身。所以每当我看到那种像马戏团的跳梁小丑式的表演,真的感觉很恶心,如此丑陋的演奏,是对音乐的玷污。
这首《马祖卡》作品33-4,其中有一个音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不一样,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里面那个“之”,每一个都不一样。这张唱片最能充分体现米凯兰杰利对声音的探索。他曾经讲过“钢琴应该发出各种声音,唯独不要发出它本来的声音。”他还说:“最理想的琴声是小提琴加上管风琴的声音。”这位神秘的独行侠,从不考虑观众,所有的演奏都是弹给他自己听,他常常随意地取消音乐会,所以他的粉丝们往往如履薄冰……
多年以来有很多学者从各个层面研究肖邦,一些人在这个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但有一点,这是我个人的感悟,给大家讲一下。李斯特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学生欧根.达尔伯特,达尔伯特人琴合一到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曾经讲过一句话:“达尔伯特是一个半人半琴的怪物。”这是我所见到的形容一个钢琴家最极致的一个表达。“半人半琴的怪物”!但是我听了达尔伯特晚年的录音,并没这种感觉。我认为古往今来肖邦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半人半琴的精灵”。肖邦只写钢琴音乐,他对钢琴这个乐器的感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已经把钢琴拟人化了,他把钢琴看作一个生命,看作一个“人”,而且这个“人”仿佛跟他已经合体。我觉得肖邦对钢琴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还有一点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说出来很美妙,我们来看我们的手,大家觉得我们的手哪个手指是最美的?——对,无名指,我们的手最美的是无名指!肖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一次跟我曾艾说“肖邦一定会极度爱他的无名指”,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喜地跟我说“是的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某些作品的指法有意要多用无名指,有时候这个指法实际上不那么方便,一般来讲作曲家一定要用最方便的指法,而肖邦却有心多用无名指,这充分说明肖邦对无名指的偏爱。还有一点需要讲一下,肖邦对手的感悟……这个生命真是一个奇异的精魄,他曾经说过“我们的手是神的杰作,每一个手指都是独立的生命。”他的音乐是完全根据人手自然的力度来发挥它们的作用,而其中他最爱无名指,因为它最美,因为它最孤独,仿佛肖邦本人的生命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