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

昨天一不小心把我妈惹哭了。
本来只是讲了个有趣的现象给她听,她在削土豆皮,要晒干货(土豆削皮、切片、煮熟、再晒干,平时炸了后就是薯片),要削满满的一大盆,看她无聊才讲的。
在武汉习惯了没人叫我,虽然跟同事、客户总是说话,但都没经过心里,嘴巴动下而已。业余时间一般都自己待着,有时候一整天不需要跟人说话,很习惯。回来突然总被人叫来叫去,心里头有点烦。我妈问道:“你不是有朋友的吗,李城他们不天天跟你玩吗?”,“年龄大了,跟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就少了,每天干什么都是一个人”。
我妈突然就眼泪哗哗的,她说一年看不到你几次,所以就想多喊喊你,平时没机会喊。知道你在外面辛苦,可没想到连说话的人都没,你以后多回家,工作不开心就直接辞了,回来开心些。
她想动情了,估计内心把我往三毛流浪记的凄惨路子在想,掩面而泣,手上全是土豆皮,抹得一脸到处都是,我跟她又都哈哈大笑起来。其实也常跟朋友一起,主要是在家,被一群人围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回来了,每天被叫一百遍。
我奶奶每天都问我吃什么水果,他上街去买,早晚重复好几遍;
我爸做饭前都要问我,吃这个还是吃那个;
我妈隔一会儿就来看看我在干嘛,我在楼下边看书边陪她们聊天,我妈也隔一会儿就喊我的名字,再感叹下——你读的都是英文,你都认识啊。我在楼上看美剧,隔一会儿楼下唤我去帮忙摘个辣椒,再隔一会儿又喊我去把猪喂一下,她们打扑克牌走不开。
在家喜欢早上散完步回来慢悠悠的喝一杯咖啡(家里有一个雀巢的胶囊咖啡机),更新下公众号,把知乎收到邀请的问题看看筛选能回答的白天抽空写答案,手机不方便弄的早上一次性解决掉。
弄一半我妈喊我吃饭,告诉她等我弄完手里的事儿再下楼吃,隔两分钟就又重复喊,只得陪笑赶紧下楼,不然五分钟后就对我翻脸了,更年期的老妈谁不害怕。
吃完饭就问我要不要给我泡茶?
稍坐下就问我要不要给我拿根雪糕呀。
没事做也喊我一下,反正每天都被叫N遍。
坦白说在武汉的时候,除去工作的话,算上快递一起每天被人叫名字的次数不会超过三次。被叫名字的语境,是有主体需求,算中心,被围绕着。在客场习惯了,特别不适应被一群人当中心。
没人管我猪蹄是炖冬瓜还是炖土豆,也没人管我吃绿豆味的雪糕还是吃葡萄味的,没人管我要不要去街上给我先买一件安慕希,也没人管我一顿饭只吃一碗那两小时后必须下碗面。
这自然是幸福,沐浴春风的温暖,可贱骨头啊,这种福我容易腻,很怕。家里人这种爱护,虽是真心,一旦稍有摩擦,都是数落的资本,我一天如何如何对你,你却如何如何...,每每都很无奈的。家人的温暖永远是距离美,现在非常认可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观点,一定要跟父母分开住的。其实就像民主与自由,天然矛盾,只能选择;家人与自由也是一样的,选择自由的,难免冷清了些,要有独处的孤寂时刻,但轻松愉快;家人的爱护,虽然沐浴春风,但让人倍感压力;饭菜吃少了是错,连不爱吃水果都要辜负老人大清早上街,可实际上我只想喝一杯咖啡的,但家人难得有机会,自然要殷勤表达下关心,能理解体谅,但始终如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
年龄越大,能在家呆的越久,旧书多,风景也别致,随便一处都是童年的回顾,信步走走也有意思。但一个月是极限,享受到了头就是忍受,所以离家生活,假期归来,距离把亲情保鲜的特别好,彼此都是思念需要的状态,矛盾发生又离开了彼此没机会伤害彼此了。
我妈个性强势,我休假时当我是乖儿子大少爷,真要一起生活,光有朋友约了小聚不回家吃饭,她就得给我摆几天脸色,更别提我时常任性胡闹的自由生活,要跟她一起生活,准一副国产剧恶毒婆婆的态度生吃了我。远距离隔着生活,偶尔在一起,我淘宝买一堆酒跟苏打水,在家给他们调高球酒,一片嫣然自得我也假期欢喜。

以前觉得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太丧了,甚至有点大逆不道,自己是《论语》读惯了的老传统。现在慢慢觉得,他们坚持不跟父母一起生活的态度,其实特别好,多安排假期陪陪父母挺好,真朝昔相处,对大部分人来说,跟父母彼此都是受折磨。当然,国情如此,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的彼此都要忍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