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顾堂影印古籍学习笔记(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今日下午试处理部分张敦仁嘉庆11年刊刻的覆宋抚州公使库本《礼记郑注》,自然实际主事者仍是顾千里,我素有集十三经古注覆刻精本的想法,除覆严州本《仪礼郑注》已出者,其余若覆宋抚州本《礼记郑注》、五山版《春秋经传集解》、问礼堂本《春秋公羊传解诂》、古逸丛书本《春秋穀梁传》亦是计划中事,此类书文本质量即高,刊刻亦精美,读之悦目。故张本可算阅读《礼记郑注》的第一读本,后附顾爲张所做《考异》,更是可作为指导文献学入门的实战案例。其书底本藏于国图,或有以为底本尚存而不必重视此覆刻本者,本欲有辨,然此非本文所欲探讨,故留待他日。师顾堂所持底本刷印较早字迹清晰,当是佳本。处理之一页时,其版框右上角若下:

其“干扰”之细线自然是纸张纤维一类的东西,贯穿“寝”“耳”“胥”“先”四字,然四字虽然被侵扰,文字识别当无问题,稍加描润则可清晰。我处理书影日久,颇有习气,初见此节颇觉不协,但一时间又无法明白说出感觉不协调之所在,反复看,则“胥”字稍显靠右,于上下字不协。阅读前后文字则此字似当作“壻”,复取复本检验,则果然如此,图如下:

为了稳妥,又查询《再造善本》影印之底本,图如下:

则此处缺失乃师顾堂所持底本印刷印时所致当无疑虑,此时不由得一身冷汗。何者?
一、此发现纯属巧合,若非感觉不协,恐不会再深入观察,止修描纤维而过,则易引起读者混乱;
二、古籍影印选择底本极为重要,但他本此处虽清晰,不难保未有同类事情发生在他处,整理者未发现之处恐尚有,则古籍影印之整理,非独廓清版面,此类问题,若非纠结内容,核对复本,恐不易发觉;
三、处理古籍书影用以影印,尚需熟悉文本内容,则内外兼修,更能发现问题。若但懂修图,不知内容为何物,恐此处之类,一笔而过,永不复知。
四、然不可因为终究还是有问题而止步不前,恫吓自我,影印古籍之难非躬行而不可知,若欲做至稍善,非下一番死功夫不可。止拿来即印,是失敬于刊刻者,亦必见弃于读者;
五、不必忌惮于错不能尽扫(现),但做好事,精加校对,莫问前程。所谓”功不唐捐”,我辈所尽心力则天知地知,亦唯读者所知。
我去岁刻印一枚,曰“读印双绝”,虽辞俗,自表我心,谓作书之极,乃以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