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墟非牛噓,是吹牛逼
【牛墟】是一種定期舉行的露天牛隻買賣市集。 牛墟是早期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市集,與廟會同等重要,當時人們到牛墟不僅看牛隻交易,還順便購買日常用品、交換資訊,有如現在的「博覽會」、「電腦展」。
明清以來,閩粵地區陸續移民來台開墾,農村生活與牛息息相關,農村文化可謂「牛的文化」。作為台灣早期單純牲口買賣的市場,有記錄在日據時代曾經一日交易量可達1000頭以上,甚至後來演變出一套專門牛墟交易的術語及計算符號。也有不擇手段,為了讓牛買到好價錢,無視動物保護協會的倡導,在快到開墟日前,強迫牛兒喝水吃草,讓它看起來肥碩可以抬高價格。

但隨著農業社會被工業社會取代之後,牛墟也面臨了轉型危機,因為農耕機械化,沒有牛耕的需要了,牛兒對於他們來說已經變成養肥後殺了上餐桌而已。
可以說,牛墟已沒有牛,純粹吹牛逼。
台南詩人鄧豐洲 【 遊牛墟】
市集喧囂萬眾留,雜陳數味散飄流;新奇百貨鮮魚滿,舊款五金美食周。
昔日犁耕出命力,今時俎宰入餐脩;繩鈴擔耨成文化,唯見牛車不見牛。
貳貓兒抽空開車去了趟善化牛墟(善化牛墟,在西元1870年設立當時為台灣府轄內最早成立的牛墟),可以說地址不是很明確,GPS找的位置是空空如也的農田,於是在各種農田裡開來開去後,尋著人潮的地方終於找到該牛墟。
原本滿腔熱情的找到後有一種冷卻的感覺,第一印象就好像是一般的市集,完全沒有什麼特別,有種各路江湖集聚一堂的架勢,可謂什麼都有賣,用句不恰當的話來說像露天款的2元超市。包括藥品、農耕機具、百貨、農產品、衣物及食品點心等。


貳貓看著這種家門口菜市場有些敗興,不知道大老遠驅車前往要看啥。但還是堅持每個攤位都跑去看了一下,發現其實沒有表面上看著那麼普普,還是偶爾發現一些獨特的地方,說明如下:
1.毛片市場
這個太特別,值得第一個分享,貳貓意外在市場的最裡面角落發現有一個碟片選購市場。不仔細也就認為是光碟的買賣,但是貳貓觀察到顧客都是老男人之外,攤位沒有宣傳影片的海報不說,低調的擺著抽屜式的盒子,將光盤一個個收納好,裡面其實沒有什麼韓劇、日劇、宮廷劇的追劇系列,都是各種AV、CV、RV的誘惑版,而且價格非常優,非常適合不會上網、愛收藏的男人們。

2.現殺的牛蛙 & 現宰牛肉 哪個比較厲害
雖然牛墟沒有牛了,但是尚存帶有牛字的牛蛙,也算是應景了。貳貓有機會在這裡看到活體(隱約看著蛙腿顫抖著),現場宰殺,絕對新鮮的給你帶回家烹飪。

吃貨一定懂的溫體牛,是台灣人特別愛吃的牛肉料理。它特別在剛剛新鮮的牛肉,因為剛殺的,還有餘溫呢,肉質本身的鮮甜度和嫩度都還是保持,吃起來是鮮嫩又多汁。特別是台南人最愛吃溫體牛肉,從台南的著名美食「牛肉湯」就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牛肉的新鮮度的執著, 另外,台灣主要的屠宰場均在台南,善化和鹽水,剛好貳貓今天光臨的是善化牛墟。這是不是也算是呼應了牛墟的緣由,雖然已不是活的牛交易,但是還是很有趣的牛肉飲食文化呢。


3.農具販售,各種刀類修理
雖然不販牛了,但是應對農耕的需求,仍有區域會販售農具的部分。一堆貳貓不認識的工具,看著像鐮刀、斧頭、鋤頭,個中作用貳貓也是不知道,只知道均為手工製作(hand made),聽說有木工愛好者有幸在牛墟的刀具區域淘到古老的刨刀,甚是驚喜不已。可惜貳貓沒這個運氣,倒是買了隻可愛的牛鈴鐺,準備回家給貓咪戴上,因為它是給牛的戴的,所以不似一般的鈴鐺聲音清脆而聲小,很適合我家鬼靈精怪的貓咪戴著大聲地讓我知道它們的動靜。


【結語】
牛墟在台灣已有200多年歷史, 如今牛去墟空,傳統牛隻交易已成過眼雲煙,現在的牛墟市場改變經營形式,一半是生活市集,一半販售農務所需,如果沒有對早期的牛墟有所體驗或了解,是無法感受到那份充滿「牛」味的情懷。
貳貓感嘆如今網絡市場興起,電腦科技的時代,使得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很少關注傳統文化,越來越多人對牛墟這個名詞陌生,更何況是外地的觀光客對於台灣的了解。
作者希望台灣傳統文化之一的牛墟,雖然不再延續耕牛買賣,但是也希望古老的市集可以延續下去。
推薦有興趣來台旅遊、時間充沛的朋友們不妨抽空走一遭,感受一下台灣版的淘寶商城:)或許你可以發現驚喜。
臺灣在日據時期曾一度有八十餘處牛墟。由於時代的變遷,目前較具規模者僅餘3處,而且早已不是純粹的牛市集。
- 北港牛墟:位於雲林縣北港鎮,墟期為每旬的三、六、九日
- 善化牛墟:位於臺南市善化區,墟期為每旬的二、五、八日 ---》這是上述貳貓去的唷
- 鹽水牛墟:位於臺南市鹽水區,墟期為每旬的一、四、七日
有關牛墟書籍LIST
1.繪本《牛墟》
文/林良 圖/鄭明進 策畫/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出版發行:青林國際 2007年
主要 善化牛墟的歷史過往及現況 ,讓更多人了解最富有特色的市集。

2.台灣牛墟的腳步:牛與牛車的追憶。
作者:郭春暉 出版:台南縣立文化局 2001年一版二刷
作者利用一年多的時間,以善化牛墟為主軸,進行採訪、調查、研究並編成本書,希望能將牛墟民俗文化、牛與牛車記憶傳承保存下來。

我叫 貳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