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周阅读笔记:《西方哲学史》(2)
阅读笔记:《西方哲学史》(2)
1.基督教的主要教条:三位一体说;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
2.“经院哲学”含义: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3.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4.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要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5.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6.托马斯的认识论: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
感觉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
他说:“有感觉才能理解”,“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错误的。
(2)认为认识在由感觉到理智的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
外感觉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感官活动,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成看觉、听觉、嗅觉、尝觉、触觉五种,其中触觉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的外感觉。
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是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觉。
理智论
托马斯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的认识活动来论述的。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
(2)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就是抽象活动,抽象活动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的,他是把可感形式中的质料因素,即一切于具体形状、大小有关的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的、普遍的形式的认识。
(3)认为人的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也就是共相,共相一方面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独立概念或名称,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的普遍实在,是普遍概念的对应物。他在此企图调和唯名论和实在论。
意欲论
(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外,还有意欲的活动方式。意欲是人从内到外的活动,它以外部事物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用外物,外物的变化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果。意欲也就是人的行为。
(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和理性意欲两种,它们的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的差别一样。
感性意欲是动物意欲,是人的自然意欲;理性意欲则是意志。很显然他认为意志要比感性意欲高级。
(3)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行为”和“人的行为”。
人性行为是完全由理性意欲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所特有的属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则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的本质。
7.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 • 培根
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
(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
(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
(3)盲目的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
(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对新学科内容的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二)约翰 • 邓 • 司各脱
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
(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
(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
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
(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
(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
(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
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
(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
(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威廉 • 奥康
“奥康的剃刀”:
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的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
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8.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一个历史功绩是“自然的发现”,表现为自然哲学的思想: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的发现”。
9.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 • 培根
(一)“四假相”说: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这些“假相”有四种。
(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四假相”说虽然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二)培根创立的归纳法
培根在经验中看中科学实验,在他看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的,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法的“新工具”。
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
(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
(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
(3)归纳。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
10.机械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
(一)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
具体表现在: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把物体定义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把运动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即认为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认为可感性质是偶性;认为哲学的方法是加减。
(二)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11.笛卡儿
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心物二元论。
12.斯宾诺莎哲学
基本特征:(1)把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作为哲学的目的。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
一方面是对道德理解得到升华和更深刻的意义(因为他反对把幸福看作财富、荣誉和感官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哲学的实践价值。因此他将他的一本主要哲学著作命名为“伦理学”。
(2)极力推崇几何学方法,用几何学方法来研究和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斯宾诺莎的哲学研究方法明显受到了笛卡儿的影响。他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方法的步骤是:确认真观念;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
1.基督教的主要教条:三位一体说;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
2.“经院哲学”含义: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3.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4.阿维洛伊主义
13世纪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方面,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即以柏拉图哲学为主变为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主。在促成这个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是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12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由于是在阿拉伯人翻译和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形成的,所以它主要的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其中对经院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有:
(1)认为物质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谓从“无”中创造出世界的学说,是神学家最荒谬的臆造之一。
(2)“双重真理论”:认为哲学和宗教归根到底导致同一个真理。二者追求真理的形式不同。哲学高于神学。
5.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
阿维洛伊主义是西欧人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要途径,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就是阿维洛伊主义被译成拉丁文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思想,也叫“世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代表人是巴黎大学的西格尔。
拉丁的阿维洛伊主义使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经院哲学的影响具有了直接的现实性。其对经院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主要是以上阿维洛伊主义所主张的观点。
6.托马斯的认识论:感觉论 理智论 意欲论
感觉论
托马斯的认识论与他的实体学说是一致的,因此他首先论及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认识形式——感觉。
(1)认为感觉是知识的一个来源,知识开始于感觉。
他说:“有感觉才能理解”,“只有当感觉健全、精确时,心灵才能自由驰骋”。因此他认为感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犯错误的。
(2)认为认识在由感觉到理智的过程中,感觉区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两种形式。
外感觉是以有形事物为对象的感官活动,根据感官和感觉对象的结合的区分标准,分成看觉、听觉、嗅觉、尝觉、触觉五种,其中触觉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人的外感觉并不高于动物的外感觉。
内感觉以可感形式为对象,它是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进行再认识,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包括在事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从各方面认识事物全部。它包括有通感、辨别、想象、记忆四种形式,其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内感觉。想象意味着理智潜在地参与了感觉活动,因此想象是思想的初级阶段。人的内感觉超过动物的内感觉。
理智论
托马斯是把理智活动看作比感觉活动更高级的认识活动来论述的。
(1)认为理智活动以抽象形式为对象,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也是知识的一个来源。
(2)认为人的灵魂的理智活动就是抽象活动,抽象活动是在感性活动内部自发产生的,他是把可感形式中的质料因素,即一切于具体形状、大小有关的印象完全排除,达到对无形的、普遍的形式的认识。
(3)认为人的理智从有形事物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也就是共相,共相一方面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独立概念或名称,另一方面又是存在于可感个体之中的普遍实在,是普遍概念的对应物。他在此企图调和唯名论和实在论。
意欲论
(1)认为人除了认知活动外,还有意欲的活动方式。意欲是人从内到外的活动,它以外部事物为目的,把自己的力量施加在外物上,改变或利用外物,外物的变化是意欲在心灵之外造成的结果。意欲也就是人的行为。
(2)认为意欲分为感性意欲和理性意欲两种,它们的差别就如感觉与理智、动物与人的差别一样。
感性意欲是动物意欲,是人的自然意欲;理性意欲则是意志。很显然他认为意志要比感性意欲高级。
(3)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行为”和“人的行为”。
人性行为是完全由理性意欲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所特有的属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则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它出自人的本质。
7.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 • 培根
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
(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
(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
(3)盲目的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
(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对新学科内容的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二)约翰 • 邓 • 司各脱
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
(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
(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
(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
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
(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
(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
(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
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
(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
(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威廉 • 奥康
“奥康的剃刀”:
奥康的新唯名论是反对实在论的,直接针对的就是实在论设置的普遍实在,在他看来,它们统统是无必要的、多余的,要坚决把它们剔除掉。后人把他的这个理论设立原则叫做“奥康剃刀”。
“奥康剃刀”用奥康的话表述为:“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后人的表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
它也叫做一条思维经济原则。
8.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一个历史功绩是“自然的发现”,表现为自然哲学的思想:对世俗生活的重视必然引起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神学的眼光去面对自然界,为16世纪以哥白尼的天文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繁荣打下了基础。因此称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的发现”。
9.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 • 培根
(一)“四假相”说:认为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这些“假相”有四种。
(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四假相”说虽然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它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却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指出了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是产生谬误的认识论根源,并且仔细分析了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条件。它对于人们防止和克服错误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二)培根创立的归纳法
培根在经验中看中科学实验,在他看来,因为科学实验讲究科学方法的,而他认为科学实验应用的方法应是归纳法,它是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演绎法的“新工具”。
他的归纳法是分三步进行的:
(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
(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
(3)归纳。该步最要紧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一环。
10.机械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
(一)霍布斯的机械论的哲学
霍布斯认为哲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由研究自然物体的“自然哲学”和研究人以及人造物体(国家)的“公民哲学”两个部分组成。在自然哲学中,他充分利用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的材料,论述了关于自然物体的观点,系统地阐明了机械论的自然观。因此他的哲学的机械论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然哲学里。
具体表现在:认为世界和人都是机器;把物体定义为“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袤”;把运动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即认为运动就是机械的位置移动;认为可感性质是偶性;认为哲学的方法是加减。
(二)霍布斯的社会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
11.笛卡儿
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论上帝和世界的存在;心物二元论。
12.斯宾诺莎哲学
基本特征:(1)把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作为哲学的目的。斯宾诺莎继承和发扬了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提倡的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的传统,把人生幸福定位于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
一方面是对道德理解得到升华和更深刻的意义(因为他反对把幸福看作财富、荣誉和感官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哲学的实践价值。因此他将他的一本主要哲学著作命名为“伦理学”。
(2)极力推崇几何学方法,用几何学方法来研究和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斯宾诺莎的哲学研究方法明显受到了笛卡儿的影响。他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方法的步骤是:确认真观念;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