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物非——你觉得你和前人有何不一样?世界变了吗?
前阵子和人聊天,我说跟前人比起来,我们内核并未改变,变的只是使用的工具。
当年轻人们“嘲笑”老人们守着新闻联播,自己则守着微信朋友圈,微博,豆瓣等地儿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守着的对象不同了,“相信”的东西不同了,其实都是“看上去很美”。新闻联播是加工过的。朋友圈,微博和豆瓣发出来的东西同样是加工过的。真真假假,谁知道呢。总之发布者想让你看到什么,才发布什么。
同样是微信,当年轻人们“鄙视”老人们刷屏的养生,花卉拍摄,“震惊了全世界”,“还不看就晚了”,“长寿的n个技巧”......
其实年轻人们的内容也基本是套路,晒娃,晒猫,晒狗,晒大腿,晒衣服,晒旅游,“xx你还没去过就白活了”,要不就是仁波切+感恩(这里说的是频繁发的,一周发七次以上的)。微信群文化则如某网友所说,“红包,黄图,绿帽子”。
中年人则晒人生经验,晒手串,晒茶具,晒车,晒美满,晒“志在必得”,晒功成名就。 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发的内容不一样,内核没区别。 你能告诉我内核区别在哪儿吗?
以前,资讯不发达,别说网络,计算机都没见过。别说计算机,很多资料找本纸质书都困难。无知的人的很多。现在呢,想了解知识,你只要肯花时间去看,基本都能了解到,就算没办法深入,只要你去看,也会相对你一无所知的程度要了解很多。
结果是怎样呢,资讯爆炸了,大家的时间也变成金子般“贵”了,不了解的东西,哪怕花三十秒去搜索一下,也不肯,但是肯花三十秒来铁板钉钉地给他不了解的事情下定义,花更多的三十秒来谩骂。
不了解,不关注,不学习,这也就罢了,却以无知为荣,而且理直气壮。
我在一个关于当代艺术讨论的帖子下,看到乌泱泱的这样的人。这些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知的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在他们自己了解的领域是“有知”的。但对他们不了解的事情,却惊人地体现出一致的以无知为荣,理直气壮。他们的理由是很多当代艺术不美,所以是狗屎,不能称之为艺术。只要稍微学习一点点,也能知道,美只是艺术很多面里的一个面。另外,这些人中的很多人把“审美”这个概念等同于“艺术”,还很理直气壮地“我说的即真理”。
而且还要动辄把梵高搬出来批判当代艺术。这个不用去翻资料学习,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梵高活着的时候遭遇了什么,梵高在100多年画的东西,就是被当时的大众当成“这都什么玩意啊”。梵高时代的人看梵高作品,笑话他,跟现在“你们”看当代艺术“这都什么玩意啊”,本质有何区别?你现在看梵高作品觉得美爆了,那时候的人看的是“这都什么玩意啊”,本质跟前人有区别吗,区别在哪?
环境区别倒是有的,区别是那个时代的人连资料的没得翻,没见过这种东西,现在人只要你想稍微了解下,资料多的是。笑梵高时代的人看不懂梵高?谁有资格笑谁?
这里不是在说只有当代艺术是好的,古典艺术也很好,现代艺术也很好,任何艺术种类里都有好的东西也有差的东西。这里要说的是,时间过去百多年了,科技更发达了,那些无知的人,面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质有区别吗?
到你的身边去,你能发现,苹果手机,VR,网购,外卖… …改变的只是大家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娱乐方式,内核呢?你妈有逼你结婚吗?你妈有逼你生娃吗?你老公家有逼你生二胎吗?你是否想过光宗耀祖?你是否跟你的朋友说过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圆满的?
… …
这个世界的内核也并未改变,变的只是科技。另外一个层面的“世界”变了没,不想多写。最近一周在重新看《非常人》,《非常事》,《非常言》这几本书,不想多说,摘抄一些,看看就好。
雷海宗说:“中国知识分子一言不发的本领,在全世界历史上,可以考第一名”。(雷海宗:著名历史学家)
民国时期,王亚南说:专制制度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哑子,一种是骗子。我看今天的中国就是少数骗子在统治多数哑子。
(王亚南,中国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
1931年,蒋介石被迫第二次下野,《申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时评《欢送》。蒋再次上台后,放弃抵抗忙于剿匪,《申报》连发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蒋介石曾找史量才谈话:“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针锋相对:“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
1943年2月1日重庆版《大公报》数次披露了河南大灾荒的消息后,当天晚上,当局即勒令该报停刊3天。
国民党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十几年后,冯玉祥说:……那些书的名字,什么新生活与军事、新生活与政治、新生活与这个与那个,几十个名堂,事实证明是什么?政治是腐败的,军事是无能到极点,经济是贪污到极点,文化是摧毁到极点。实行新生活会有这个样子?
世界变了吗?
本文公号地址:人是物非——你觉得你和前人有何不一样?世界变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