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课堂——张继《石门颂》简析第七讲
三品课堂——张继《石门颂》简析第七讲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分析了《石门颂》结构的动态处理,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石门颂》结构的综合处理手段,它的综合处理手段我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间分割:
空间分割包括“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的相对“均匀的分割”和“不均匀的分割”。
第二、聚散开合:
所谓“聚散开合”是指向心状态和放射状态,向心是聚,是合;放射是散,是开。“聚散”这种排列可以说是变化中的排列,也是排列中的变化,其间包括了“聚散之变”、“轻重之变”、“长短之变”、“藏露之变”,具有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三、穿插迎让:
“穿插”指的是点画之间或者是偏旁部首之间的“避实就虚”关系;“迎让”指点画或部首之间的靠近或分离关系,但要注意迎中有让,让中有迎。
第四、敛收纵放:
“敛收”是一个意思,“纵放”是一个意思,实际上是讲结字的收放关系,在字形构成上要有收有放,这些我们在前面也分析过。隶书,包括《石门颂》以及其它字体,它们结字的基本规律都是多收少放。
除此之外这种综合变化的手段还有“灵变避同”、“一字多态”,“结字变异”等。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种综合手段处理的结字。
我们现在先看第一个字“惟”,这个字的特点就是在构成过程中非常注意字内空间的匀称分割,感觉这个字比较“拙”,有一种稚拙的美。
再看这个“靈”字,它的字内空间也是分割得比较匀称。这种字形给人的整体感觉比较“拙”,也就是说重心下沉。
我们再看字内字外空间不太均匀的分割:
“有”字的中上部分笔画之间的距离相对比较匀,但是“月”的下半部③比较空,左边“横”与“撇”之间①的空间比较大,“撇”与“竖撇”②之间的空间也比较大。与前边的两个字相比,这里属于不太均匀的分割。但是从审美角度来看,恰恰不太均匀的分割更适合于我们正常的欣赏习惯,因为一般情况下汉字的构成是“上紧下松”,“上密下疏”,这样比较符合常规的审美心理。但是前面所讲那种相对均匀的分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处理手段,增加字的情趣,会给人们带来一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再看这个“域”字,它笔笔之间的疏密关系安排都比较匀,但是这个字恰恰在审美上给人感觉比较拙,有一种稚拙的美。
我们再看“充”字,这个字下边和上边对比,上边①处理得比较密,而下边②比较空阔。这样的处理在“审美”上有一种很洒脱的效果。
此处的“命”字,它在《石门颂》里边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处理手段,加强了“竖”笔①在书写效果上的夸张。这样的字绝对属于不匀称分割,因为上边非常地密,下边非常地奔放,可以说是极度的夸张。这样的字看似非常不匀称,但恰恰给我们一种极其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种感受是那种完全均匀分割所不能达到的。
另外,综合处理手段里边还有很多处理方式,比如这个 “圍”字,把中间竖画①完全打通,这种表现手法在隶书里边也是经常出现的。
说到隶书里边的“打通”,我们看“章”字,也是这种①处理手法。
我们看“谷”,它的处理手段是“变点为线”①。本来这一横是分开的两笔,应该是示范中第二个“谷”的写法,但是在这里却把它们连起来写,这也是一种处理手段。
另外我们看“復”,原本双人旁是由两个“撇”和一个“竖”组成的,但是它在这里变竖画为曲线①,“以曲破直”,这又是处理结构的一种手段。
再看这个“隨”,在处理结构时把左边的“阝”①旁往上提,把最右边的部分②往外让,腾出中部的空间来处理“辶”,这种“穿插迎让”关系利用得非常巧妙。
我们看这个字“艱”,“艮”的最后一笔本来是两点,
或者说原来是这种结构,现在写成了这样,这也是“变线为点”的处理手段。
像“道”字这种字形,在处理上利用了“聚散开合”的关系。“辶”的三个点①呈放射状,形成的这种组合属于“排列中的变化”,也可以说成是“变化中的排列”。这些“点”里边还涉及到“轻重之变”,书写时“里重外轻”,同时它还具有“藏露之变”,里边藏外边露,并且还有“虚实之变”,有实有虚,有时也会有“长短之变”。
另外我们看这个“槍”字。这里就利用了结构处理中的“迎让关系”。
字中被圈起来的这三笔很明显有两笔是“收笔”,一笔是“起笔”,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叫“迎”,但是“迎”中有“让”,它们三个并没有产生撞击。整体给人感觉有交点、有聚点,但是这个聚点中又有松动,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处理。
再看“碭”字,右半部①呈放射状。并且这里边体现出了我们所讲到的“轻重之变”,都是里轻外重;“藏露之变”,起笔都是露锋;还有“长短之变”,三个“撇”有长有短,有时还会体现出虚实之变。这也是“排列中的变化”和“变化中的排列”。这样的造型给人感觉非常美观。
最后我们来看 “心”字,它的三点的关系①在处理上都往字的中心靠拢,有非常清晰的向心状。书写时要注意笔断意连,气息通达。
这节课我们对《石门颂》结构的综合处理手段的分析就到这里,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石门颂》的意临。相约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三品名家》是一档由三品美术馆出品的书画艺术栏目。目前三品美术馆设立于北京、深圳、贵阳三地,隶属于国内一家崇仰传统艺术文化的公益机构,每年在国内举办数次全国名家大展。出品栏目主要面向关注或从事书画艺术等相关文化行业的人群,以挖掘、呈现艺术家鲜为人知的生活风采、情感轶事、艺术心得等为主要访谈话题,同时品读艺术家的得意之作,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观众分享。目前出品栏目涵盖艺术培训、书法培训课堂、名家作品赏析、艺术家深度访谈、名家画作展览等精彩内容。微信搜索《三品名家》微信公众号,即可收看更多精彩内容(书法,教学,学书法,艺术家)。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分析了《石门颂》结构的动态处理,这节课我们继续分析《石门颂》结构的综合处理手段,它的综合处理手段我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空间分割:
空间分割包括“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的相对“均匀的分割”和“不均匀的分割”。
第二、聚散开合:
所谓“聚散开合”是指向心状态和放射状态,向心是聚,是合;放射是散,是开。“聚散”这种排列可以说是变化中的排列,也是排列中的变化,其间包括了“聚散之变”、“轻重之变”、“长短之变”、“藏露之变”,具有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三、穿插迎让:
“穿插”指的是点画之间或者是偏旁部首之间的“避实就虚”关系;“迎让”指点画或部首之间的靠近或分离关系,但要注意迎中有让,让中有迎。
第四、敛收纵放:
“敛收”是一个意思,“纵放”是一个意思,实际上是讲结字的收放关系,在字形构成上要有收有放,这些我们在前面也分析过。隶书,包括《石门颂》以及其它字体,它们结字的基本规律都是多收少放。
除此之外这种综合变化的手段还有“灵变避同”、“一字多态”,“结字变异”等。
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种综合手段处理的结字。
![]() |
我们现在先看第一个字“惟”,这个字的特点就是在构成过程中非常注意字内空间的匀称分割,感觉这个字比较“拙”,有一种稚拙的美。
![]() |
再看这个“靈”字,它的字内空间也是分割得比较匀称。这种字形给人的整体感觉比较“拙”,也就是说重心下沉。
我们再看字内字外空间不太均匀的分割:
![]() |
“有”字的中上部分笔画之间的距离相对比较匀,但是“月”的下半部③比较空,左边“横”与“撇”之间①的空间比较大,“撇”与“竖撇”②之间的空间也比较大。与前边的两个字相比,这里属于不太均匀的分割。但是从审美角度来看,恰恰不太均匀的分割更适合于我们正常的欣赏习惯,因为一般情况下汉字的构成是“上紧下松”,“上密下疏”,这样比较符合常规的审美心理。但是前面所讲那种相对均匀的分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处理手段,增加字的情趣,会给人们带来一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 |
再看这个“域”字,它笔笔之间的疏密关系安排都比较匀,但是这个字恰恰在审美上给人感觉比较拙,有一种稚拙的美。
![]() |
我们再看“充”字,这个字下边和上边对比,上边①处理得比较密,而下边②比较空阔。这样的处理在“审美”上有一种很洒脱的效果。
![]() |
此处的“命”字,它在《石门颂》里边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处理手段,加强了“竖”笔①在书写效果上的夸张。这样的字绝对属于不匀称分割,因为上边非常地密,下边非常地奔放,可以说是极度的夸张。这样的字看似非常不匀称,但恰恰给我们一种极其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种感受是那种完全均匀分割所不能达到的。
![]() |
另外,综合处理手段里边还有很多处理方式,比如这个 “圍”字,把中间竖画①完全打通,这种表现手法在隶书里边也是经常出现的。
![]() |
说到隶书里边的“打通”,我们看“章”字,也是这种①处理手法。
![]() |
![]() |
我们看“谷”,它的处理手段是“变点为线”①。本来这一横是分开的两笔,应该是示范中第二个“谷”的写法,但是在这里却把它们连起来写,这也是一种处理手段。
![]() |
另外我们看“復”,原本双人旁是由两个“撇”和一个“竖”组成的,但是它在这里变竖画为曲线①,“以曲破直”,这又是处理结构的一种手段。
![]() |
再看这个“隨”,在处理结构时把左边的“阝”①旁往上提,把最右边的部分②往外让,腾出中部的空间来处理“辶”,这种“穿插迎让”关系利用得非常巧妙。
![]() |
![]() |
![]() |
![]() |
我们看这个字“艱”,“艮”的最后一笔本来是两点,
或者说原来是这种结构,现在写成了这样,这也是“变线为点”的处理手段。
![]() |
像“道”字这种字形,在处理上利用了“聚散开合”的关系。“辶”的三个点①呈放射状,形成的这种组合属于“排列中的变化”,也可以说成是“变化中的排列”。这些“点”里边还涉及到“轻重之变”,书写时“里重外轻”,同时它还具有“藏露之变”,里边藏外边露,并且还有“虚实之变”,有实有虚,有时也会有“长短之变”。
![]() |
另外我们看这个“槍”字。这里就利用了结构处理中的“迎让关系”。
字中被圈起来的这三笔很明显有两笔是“收笔”,一笔是“起笔”,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叫“迎”,但是“迎”中有“让”,它们三个并没有产生撞击。整体给人感觉有交点、有聚点,但是这个聚点中又有松动,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处理。
![]() |
再看“碭”字,右半部①呈放射状。并且这里边体现出了我们所讲到的“轻重之变”,都是里轻外重;“藏露之变”,起笔都是露锋;还有“长短之变”,三个“撇”有长有短,有时还会体现出虚实之变。这也是“排列中的变化”和“变化中的排列”。这样的造型给人感觉非常美观。
![]() |
最后我们来看 “心”字,它的三点的关系①在处理上都往字的中心靠拢,有非常清晰的向心状。书写时要注意笔断意连,气息通达。
这节课我们对《石门颂》结构的综合处理手段的分析就到这里,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石门颂》的意临。相约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三品名家》是一档由三品美术馆出品的书画艺术栏目。目前三品美术馆设立于北京、深圳、贵阳三地,隶属于国内一家崇仰传统艺术文化的公益机构,每年在国内举办数次全国名家大展。出品栏目主要面向关注或从事书画艺术等相关文化行业的人群,以挖掘、呈现艺术家鲜为人知的生活风采、情感轶事、艺术心得等为主要访谈话题,同时品读艺术家的得意之作,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观众分享。目前出品栏目涵盖艺术培训、书法培训课堂、名家作品赏析、艺术家深度访谈、名家画作展览等精彩内容。微信搜索《三品名家》微信公众号,即可收看更多精彩内容(书法,教学,学书法,艺术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