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之上——记30岁路口上的第一本书《皮囊》
生而为人,会思考、要表达、善自处。
初见《皮囊》,是2015年10月在三亚凤凰机场。
那时,我和闺蜜在三亚度假,第一次俩个女人带着娃,不远万里,中转两次,来到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度假。种种激动、兴奋不言而喻。蓝天、碧海、美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豪华酒店,第一次赶海,第一次坐海上降落伞……短短的一周,有太多的第一次、太多的美好回忆。带着意犹未尽地感慨,我们结束了行程准备回家。
在机场候机室,无聊的我逛到了书店。书店不大,只有十几平米,塞得满满的各种图书,杂志居多。《皮囊》就放置在一堆书上,被翻得有点旧。第一眼,它的标题就抓住了我的视线。《皮囊》?好奇怪的名字,是写什么的?我好奇的拿起书,看到简单的标题下一行小字——“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什么是刻在骨头里的故事,又有什么问题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带着疑问,我继续翻阅。看到简介说作者蔡崇达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新闻媒体,算是媒体人。可能因为我也算半个媒体人,我总觉得新闻报道和真正的文学作品天差地别,越优秀的新闻记者越不会写文,他往往太客观、太冷静,很难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缺少那种文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这本《皮囊》打破了我既有的观念。它的第一章《皮囊》就深深的打动了我。文章写他的阿太,那个倔强、坚强,很“舍得”的外婆的母亲。她是一个很狠的人,中年时亲自张罗女儿的丧礼,将自己不会游泳的儿子扔到河里强迫其学习游泳,切菜时指头都快切断了还若无其事,她最长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是啊,我们都太在乎我们的肉体了,为了装扮它而汲汲营营,被各种欲望所束缚,从不关心除了肉体,我们还有什么,我们还想什么。这篇文章就像一记重拳直击我的内心。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幸好它还有存货,不用硬撑着买那本试读的样本。遇到好书,我总是想拥有一本新的,独属于自己的,不管自己会在上面如何写画,但它一定要是完完全全干净的。这也是为什么总是买书而不是借书的原因了。算个人癖好吧。)
在三万里的高空,我开始细细品味这本书。看着他的母亲因为心中的执念,心中的爱恋执意扩建即将拆迁的房子;看着他的父亲由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的一家之主,因中风,直接坠落成家庭的负担、颓丧的胖子;看他描述重症病房里的众生,“每个房间的门口,都挂着他们相聚在此的理由:心血管、脑外科……疾病就是这里的规则,疾病也是这里的身份”,“在重症病房,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
在云端之上,看着那些死亡、疾病、残疾、愤怒、悲伤、抗争、无奈,我的泪不觉盈眶,他把他的苦难与奋斗,真实地呈现出来,那些事情是那么的平凡而又真实,不到生命尽头,我们不会知道我们对这个世间有多么留恋。不到分离时刻,我们不会知道自己对亲人有多么依赖。“子欲养而亲不待”,平时的我们总是对父母太苛刻,随便的发脾气、任性的冷战,因为我们深深地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爱,潜意识里知道“你奈我何?”,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妥协的、顺从的、付出的总会是父母亲。在那一刻,我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地攥住了,很痛、很痛。从别人的失去中,我明白了拥有的幸福。
飞机降落,还有半本未读,随着蜂拥而至的各种琐事,此书就一直搁置在书柜中。
时间匆匆,一晃又是新的一年。恍惚中觉得海南之行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不明白自己的时间都去哪了。静夜沉思,终觉得要有所改变,不能再虚掷光阴。2015年我坚持了跑步,想着不管生活如何,起码要有个好身体。2016年,我决定要好好读书,不能行万里路,起码要读万卷书吧。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一星期必须读2本。而想读地第一本书就是《皮囊》。我还记得云端之上的震撼与悲痛。
重读《皮囊》,我看到了理想、迷惘和不甘,看到了信仰、家族和虚荣,书中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人的苦痛,每一章都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作者通过他真挚的笔触,细细描绘出他生命中曾经那些他珍惜的人,那些影响了他使之成为他的人。儿时崇拜的偶像文展,少年时的玩伴阿小,青春期幻想的女神张美丽,大学时过了他想过人生的好友厚朴……他用文字记录了生活,“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人生。
30岁,是一个平凡而又特别的岁数。20多岁时,总觉得“三十而立”的说法太夸张,哪那么敏感,一个数字就能大彻大悟,一过30就各种紧张。但真正站在30岁的路口,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30岁。
《皮囊》中作者说,他三十岁生日那天才发觉自己其实不认识自己的父亲,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的故事,并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十几岁时,我们忙于学业,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个好大学,最大的烦恼就是大人不明白学习的苦;二十多岁时,初入社会,学着应酬、学着探索世界、学着享受青春,肆意挥霍美好时光。30,就像一道闪电突然而至,一下震惊!人生竟然已经进入3字头了,原来自己再也不能称之为小年青了。但回首人生,才发现想做而未做的事那么多,想过的生活还那么遥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惶恐、迷惘、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如影随行。不自觉地人就开始思考、开始寻找人生的真谛。人活着,不只是把这个皮囊伺候好这么简单,我们有感情、我们要互动、我们要交流,我们之所以成为世界的主宰在于我们会思考、会改正、会追梦。《皮囊》就是作者重新认识自己、审视人生的过程。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认人、认心。但只要开始,就还不算晚。
以前的自己,就像身处云端,任意游荡,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以后的自己,要学着表达感情,学着认识自己,学着认人、认心。 —— 2016年2月24日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