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11与历史对话
在穿过英式花园上班的路上,有一处柏油马路在维修。暴露在路皮下的,是杀死恨天高的小石头路。这些被码得整整齐齐的小石头之间的缝隙正在被新一层的柏油填满,路基也因此被抬高。虽然我素日里讨厌极了欧洲的这些小石头路,因为我所有的鞋跟都被它们磕坏,但是看到把它们藏入地下的施工现场,心中不免有些惆怅,因为那个时代的美学就要被包裹在这个时代的功能里去。
这像极了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意大利的维罗纳,参观教堂博物馆时的感受。好像有一把大刀切开了数米的路基,就像切开黑森林蛋糕一样,一层蛋糕一层奶油,又一层蛋糕又一层奶油,让人清清楚楚地看清哪一层的路基属于罗马时代,又是哪一层路基属于中世纪,哪一层是属于文艺复兴,而哪一层又是属于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修旧如旧。而我们就是最表面的那一层樱桃和巧克力,如果不走下去,完全不知道下面还藏着这么丰富的世界。
可能这就是欧洲的魅力吧,从罗马的城市文明开始,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都覆盖在上一个时代的印记之上。那么,这就意味着现实的生活和考古的遗迹之间,并没有空间隔离,它们只是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之中的不同的时间维度。城市的路基在不断地抬高,教堂和城堡在不断地扩充或改建,就连壁画也是随着新一代赞助人的喜好而掩盖掉上一版的壁画,而民居则是随着时代或繁荣或衰败。
在这些城市里,尽管住在一栋走步路都能听见楼板吱吱呀呀响的楼里,但是每次走在被楼梯环绕的、铺满马赛克图案的罗马式的内部庭院,每次打开窗户看到一个帕特农神庙之类的古代地标的时候,心中总有一些默念的自豪,好像自己就活在那些个离我们远去的黄金时代。幸好我不是当时的奴隶,只是作为后人享受着前人的“黄金”。这对我自己平日里循规蹈矩的生活来说,都是一种跳脱、一种瞎想、一种延续。我不是石雕、也不是壁画,不能在时间轴上直立行走,也就不去追求一个触不到的未来了,享受当下的体验就好。更何况,就连希腊罗马的石雕壁画也常常被砸碎了,混进下一个项目的建材里去。
虽然希腊与罗马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说,城市标配五件套:神庙、斗兽场、歌剧院、大型洗澡堂、水渠与下水道系统,但是罗马世界的这一切与希腊文明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空间上希腊更多地逡巡于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代外,它在空间上与后代人类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隔离,除了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外,我们只能在远离当前城市的地方,通过考古发掘来寻找线索。
或许,也正是罗马定义了最初的欧洲吧。在希腊见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说,“他们欧洲”,即便希腊通行的也是欧元。
有了罗马就有了之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有了之后的宗教运动,就有了之后的拿破仑横扫,就有了之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以及一战二战。那么,同样,每一个长了眼睛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时代的政治、以及政治审美所留下的痕迹。比如说拿破仑扫荡欧洲与兵败滑铁卢前后对德国特里尔大黑门非罗马时代建筑的改造和未完成的改造,比如说墨索里尼对罗马遗迹上民居的强拆给我们留下现在罗马的名片。
建筑和路基上的每一凿每一斧,其实都被后人看着、评论着。我们不知道后人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也没有办法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前人来说,作为后人的我们,却可以在城市的演化中,找寻一些超越时代的美的化身。
这些美的化身是不同的,有的如帕多瓦大学16世纪所建造的解剖学剧院(Autonomy Theater),它让楼上七层椭圆形回廊的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教授在中间解剖的全部细节;有的如维琴察的帕拉迪奥(Palladio)所设计的建筑,它们被复制到杰佛逊总统建造的弗吉尼亚大学以及欧洲其他的城市;有的如威尼斯和热那亚通过称霸地中海与中亚贸易和资本而积累的财富,它们与佛罗伦萨一道给文艺复兴带来物质基础,引得欧洲学子对意大利趋之若鹜;有的如佛兰德斯等低地国家所缔造的现代法治社会与金融制度,它们不仅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基础上带来了新的画派,也构成了我们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方式。
但是,数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认为它们是美的,因为我们在看到那些痕迹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地起鸡皮疙瘩般的感动,或许这也是因为我们还活在那个时代所缔造的美学价值体系里。那么,我们呢?好像我们永远也无法超越大师,好像我们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欲望外,也没有多少能在制度、在艺术、在美学上有所贡献。
每每想到此时,就有一种无力感,就好像那天听研究经济制度史的刘老师说,一般的经济制度史教学开篇就是11世纪的威尼斯,之后,就直接跳到了低地国家17世纪的资本主义,中间这600多年似乎就没有了价值。但是,哪里会有天上掉下来的新的更好的制度?这两者之间,还有从里昂向四面辐射的丝绸贸易网、还有沿着河谷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商道、替代了美第奇家族的奥格斯堡福格尔银行家族、安特卫普的金融纽带、以及控制北海与易北河贸易的汉萨同盟,等等等等。一点点小的更符合需求的渐进式的演进,最后让一股洪流得以以制度变革的形式摧枯拉朽地奠定它的历史地位。
这样看来,没有什么大成就的我们,活着本身也是有价值的。那么,活得不开心的时候,就与历史对个话吧。
这像极了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意大利的维罗纳,参观教堂博物馆时的感受。好像有一把大刀切开了数米的路基,就像切开黑森林蛋糕一样,一层蛋糕一层奶油,又一层蛋糕又一层奶油,让人清清楚楚地看清哪一层的路基属于罗马时代,又是哪一层路基属于中世纪,哪一层是属于文艺复兴,而哪一层又是属于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修旧如旧。而我们就是最表面的那一层樱桃和巧克力,如果不走下去,完全不知道下面还藏着这么丰富的世界。
可能这就是欧洲的魅力吧,从罗马的城市文明开始,每一个时代的印记都覆盖在上一个时代的印记之上。那么,这就意味着现实的生活和考古的遗迹之间,并没有空间隔离,它们只是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之中的不同的时间维度。城市的路基在不断地抬高,教堂和城堡在不断地扩充或改建,就连壁画也是随着新一代赞助人的喜好而掩盖掉上一版的壁画,而民居则是随着时代或繁荣或衰败。
在这些城市里,尽管住在一栋走步路都能听见楼板吱吱呀呀响的楼里,但是每次走在被楼梯环绕的、铺满马赛克图案的罗马式的内部庭院,每次打开窗户看到一个帕特农神庙之类的古代地标的时候,心中总有一些默念的自豪,好像自己就活在那些个离我们远去的黄金时代。幸好我不是当时的奴隶,只是作为后人享受着前人的“黄金”。这对我自己平日里循规蹈矩的生活来说,都是一种跳脱、一种瞎想、一种延续。我不是石雕、也不是壁画,不能在时间轴上直立行走,也就不去追求一个触不到的未来了,享受当下的体验就好。更何况,就连希腊罗马的石雕壁画也常常被砸碎了,混进下一个项目的建材里去。
虽然希腊与罗马之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说,城市标配五件套:神庙、斗兽场、歌剧院、大型洗澡堂、水渠与下水道系统,但是罗马世界的这一切与希腊文明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空间上希腊更多地逡巡于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代外,它在空间上与后代人类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隔离,除了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外,我们只能在远离当前城市的地方,通过考古发掘来寻找线索。
或许,也正是罗马定义了最初的欧洲吧。在希腊见到的每一个人都会说,“他们欧洲”,即便希腊通行的也是欧元。
有了罗马就有了之后的神圣罗马帝国,就有了之后的宗教运动,就有了之后的拿破仑横扫,就有了之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以及一战二战。那么,同样,每一个长了眼睛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时代的政治、以及政治审美所留下的痕迹。比如说拿破仑扫荡欧洲与兵败滑铁卢前后对德国特里尔大黑门非罗马时代建筑的改造和未完成的改造,比如说墨索里尼对罗马遗迹上民居的强拆给我们留下现在罗马的名片。
建筑和路基上的每一凿每一斧,其实都被后人看着、评论着。我们不知道后人的伦理和道德观念,也没有办法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前人来说,作为后人的我们,却可以在城市的演化中,找寻一些超越时代的美的化身。
这些美的化身是不同的,有的如帕多瓦大学16世纪所建造的解剖学剧院(Autonomy Theater),它让楼上七层椭圆形回廊的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教授在中间解剖的全部细节;有的如维琴察的帕拉迪奥(Palladio)所设计的建筑,它们被复制到杰佛逊总统建造的弗吉尼亚大学以及欧洲其他的城市;有的如威尼斯和热那亚通过称霸地中海与中亚贸易和资本而积累的财富,它们与佛罗伦萨一道给文艺复兴带来物质基础,引得欧洲学子对意大利趋之若鹜;有的如佛兰德斯等低地国家所缔造的现代法治社会与金融制度,它们不仅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基础上带来了新的画派,也构成了我们的游戏规则和生存方式。
但是,数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认为它们是美的,因为我们在看到那些痕迹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地起鸡皮疙瘩般的感动,或许这也是因为我们还活在那个时代所缔造的美学价值体系里。那么,我们呢?好像我们永远也无法超越大师,好像我们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欲望外,也没有多少能在制度、在艺术、在美学上有所贡献。
每每想到此时,就有一种无力感,就好像那天听研究经济制度史的刘老师说,一般的经济制度史教学开篇就是11世纪的威尼斯,之后,就直接跳到了低地国家17世纪的资本主义,中间这600多年似乎就没有了价值。但是,哪里会有天上掉下来的新的更好的制度?这两者之间,还有从里昂向四面辐射的丝绸贸易网、还有沿着河谷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商道、替代了美第奇家族的奥格斯堡福格尔银行家族、安特卫普的金融纽带、以及控制北海与易北河贸易的汉萨同盟,等等等等。一点点小的更符合需求的渐进式的演进,最后让一股洪流得以以制度变革的形式摧枯拉朽地奠定它的历史地位。
这样看来,没有什么大成就的我们,活着本身也是有价值的。那么,活得不开心的时候,就与历史对个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