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归处有情味——我与台湾的7年私人情况。
如果有一个目的地,值得你一去再去,百般不厌,这个地方,一定有着某种过人之处,于你,并非山海不变日月依旧,也并非形色新鲜光景漂亮,因为你对人有情对地有情,它于是就形同你未曾居所的故里,带着你前世今生的念想,而总是以一种深沉的身姿,等着你“回来”。

回程转机,停留在闹哄哄的香港赤鱲角机场,夹杂着国语、粤语、台湾腔、英语、东南亚粘腻口音和各色外语的候机人群里,吃一碗港式汤河粉的时候,我就想起离开台北前在辽宁街夜市,像奔赴一场盛大的私人礼宴一般,独自穿梭在逼仄街市,湿热空气在初夏提前裹来,我凌乱地左顾右盼中寻找一道合乎胃口的小吃:四神汤、麻辣臭豆腐、粉圆冰沙、药膳排骨汤……形容“盛大”的确有些言过其实,无非就是夜市文化里散落在时间里的舌根记忆,但就因为这些汤汤水水的味觉留存,空气乱流中的闷热和潮湿,形成了我对台湾私密的不可宣告般的初始感情和印象。

这是我第七次登陆这个岛屿,已然对台湾生成一种前世今生内外轮回的好感,往前往后,几乎命定了每年公私交叉着往台湾飞。时到如今,因为味道和空气,我决定把这几年里藏掩着的私密好感说出来,以文念记。

在2012年台湾出版的《在岛屿的角落升起营火》一书,来自大陆和台北双城的十数个友人以不同的台湾旅行路线,分享各自的路上经历。幸得前一年参与的那一趟台湾环岛行程的我,在书里写下这么一句话:“我是很容易相信,对这个岛,我是有太多感情的。且不说以往,所听的歌所闻的事,所看的电影所读的书,所留心的风情所迷恋的气质,所有台湾情结,早都形成一种习惯,伴随成长许多年,至今。而自上一年游历过台湾,风土人情,饮食游乐,好的事情总是让人愈加爱它。”
抵达之前懂得的台湾,来自影视综艺和音乐,浅浅理解,可谓朦胧的前世。2010年,第一次赴台,以台北-宜兰-花莲为路线的行程,建立在美好的味道之上,从此以后,台湾好品味就蔓延了往后几年的旅程,可谓踏实体会的今生。

于是陆续的,鸡蛋饼奶茶早餐,虱目鱼丸汤、大肠面线、麻油腰子、珍珠奶茶、粉圆和青草茶……味觉倒是受到了在北方生活未曾有的好待遇,且每样食物口味,各有各美妙,美妙的是每一个大小城市的在地夜市里,都能品尝到混搭口味的新派小吃,每一个人声鼎沸的餐馆里,无法统一归类,我于是只好把它们统统叫做台湾好味道。
我是如常适应这种台湾好味道的,它们于我,就是故时孩童的我成长间的味道,幼时在福州和汕头两地长大,培养起的味蕾,便是闽南与潮汕的味蕾。这二城与宝岛,仅以百来海里的台湾海峡作为邻里的隔断,共享一片海域,海味和生鲜亦无比近似。

旅途中,相信在地味道给予的指引,必是不会有所偏误的。我犹然记得垦丁恒春镇上,值得我一等再等直到开门营业的董娘卤肉饭,也犹然记得入夜奔离台南市区,20公里开外公路边挤入热气腾腾的阿裕牛肉火锅店,记得绕道台东火车站只为一份便宜的铁道便当,也记得看似一盘炒香葱而好吃得止不了口的宜兰在地菜“路荞”……
掉入美食的漩涡,就像贪食鼠类闯入粮仓的盛况,而我想要的,还有除了“粮仓”之外的遇见与故事。



去了又去的台湾,第一次,学会了流连夜市,以口舌触探这个岛屿;第二次,搭着友人们的肩,一同体会了南部太平洋海岸的夏天;第三次,出版了自己的摄影书,读通了艺文青年们的热爱;第四次,垦丁最南部灯塔,再度指引着海岛阳光的方向;第五次,北投的温泉让人忆起往年的宜兰冷泉,一冷一热打乱了亚热带的信息;第六次,我甚至没有离开台北,却也在城市边缘的乌来山上找到原住民的足迹;第七次,轮到这一次,我放弃了离岛的计划,只为遇一遇那些一并走过一段路的故人,一起在宜兰的黑沙滩和稻田间,听一听城市之外的声音,叙一叙各自的这些年。
旅行的起始和结尾,总是以旅者的个人喜好为引线——你爱美食,你一路吃吃吃而不知返;他爱风光,他翻山越岭只为险峰阔地好时光;我爱意外的怪人与景致,我穿过现实一次次抵达梦境异端。


台湾环岛自驾的公路上,兜兜转转遇见现实以外之境。超现实有如观音海岸迎风伫立的大型风车矩阵,因为视角的重叠,远观风车叠加成科幻般场面,机器怪兽在未来沙世界轰隆隆运转。迷幻又美好的梦想园林“秋茂园”里,风格迥异怪诞的各式雕像,裹一身时间的旧尘遗落在园林里,俚俗风格的八仙、西游混合了旧世代卡通形象和怪俗人像,简直就是台南最飞的幻境。再后来,日落之前奔入台中的高美湿地,奔入暗黑泥河中,高美湿地的浅水盖着淤沙,踩起一路水花仍不湿衣衫。


这都不是日月潭和太鲁阁的台湾,这也不是九份山城与淡水老街的台湾,这是这些年来,我遇见的有故事的台湾。
如果有一个目的地,值得你一去再去,百般不厌,这个地方,一定有着某种过人之处,于你,并非山海不变日月依旧,也并非形色新鲜光景漂亮,因为你对人有情对地有情,它于是就形同你未曾居所的故里,带着你前世今生的念想,而总是以一种深沉的身姿,等着你“回来”。

我说,一个有情味的地方,它也许就可以被称为心之归处,台湾如此。

//// 编号223的私誌////
摄影-旅行-创想-怪趣味-独立杂志-视觉
微信号:NO-223
微博:@编号223
instagram:finger223
编号223,摄影艺术家、作家。
城市美学私享者,
以摄影、旅行、写作和自出版
作为生活创作四件套,
长期对焦新生代次文化和生活状态,
探求当代中国新青年的爱与性及性别。
已出版摄影作品集《No.223》、《Hidden Track》,
旅行文集《漂游放荡》、《除非我们虚构了爱》。
尊重创意表达,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