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小记(依旧是吐槽向)
想去首尔的原因很简单:从来没有去过和首尔官二代同学的盛情邀请。从小到大飞过首尔不少次,但从未经停。顺便说到这名官二代同学,生在伦敦北,长在江南区,爹妈双剑桥,夫人白富美。如果说这些因素还不足够显贵,那么能在韩国“逃掉”强制兵役而且不遭受惩罚这件事足以说明其程度。跟着这样的土著同学“混”,想必能了解到外人所不知道的首尔吧。当然,这个是后话。
韩国签证办起来挺水,基本的材料交齐后用不了几天就搞定,同时从合肥飞首尔只要区区两个小时,所以出行前自己并没有去异国他乡的兴奋和期待,更像是去邻省旅行而已。不过看到护照上终于有了一个东亚国的签证还是挺欣慰的。
第一次做大韩航空的航班,总体来说体验不错:虽说是短途,但是前台还是很贴心的把我安排到紧急出口的座位(终于放得下腿了,感动的泪奔三秒);机舱内部的色调是一种很韩系的蓝绿色,非常清爽;空乘姑娘盈盈细腰搭配着干练的短发和精致的韩妆,小伙则是很像韩剧男主角一样西装马甲三件套的瘦高个儿。去途时满载韩国人占了三分之二,回来时上座率不到一半,剩下的也大多是中国人。由此观之大韩航空在华的经营路数似乎是深入国内二三四线城市同时带动旅游产业,相比起来ANA实在是太高冷。
因为行程匆忙自己也是到了仁川机场才兑换了韩币。比起人民币对韩元,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大致是1000:1,反而更好去计算。换好韩币买了一张公交卡,直奔市区酒店入住,至此,首尔之行正式开始了。
挣扎和保守
第一次游览首尔,各处的服务态度很让人惊讶。虽然没有日本点头哈腰鞠躬那么夸张,但是对待旁人的态度非常主动热情。大众英语虽说不上好,但是足够满足游客的需要。稍作休息,便先同尚未谋面却又要在芝大相处数年的韩国同学见面,在他的引导下游览政治区。自己所住的光化门是首尔乃至韩国的政治中心。韩国政府首尔大楼,首尔市政厅,美国大使馆,首尔地方警察厅,宪法裁判所等政治机构均在此地。世宗大王像矗立在街道中央,背靠着光化门。如果说世宗大王为了去汉化造韩文而造就了韩国的民族性,那么光化门的布局反而说明了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力。整个光化门地区就像是故宫到天安门广场的微缩改编版:道路没有长安街那么宽,广场也不及天安门那么大,光化门自然是比不上天安门雄伟。不论历史是否能被周遭现代的气息冲淡,去汉与仿汉两种势力在根源上就这么微妙的排列在了一起。

私认为非常有有意思的一个景观是美国大使馆恰好正对着世宗大王像的东侧。这是否意味着日美的崛起带来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气息?回顾历史,韩国始终都在远大国羽翼下寻求庇护和学习。满清的臣服,俄国的威胁,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干涉,不论文化是东还是西,不论距离是远还是近。 “Learn from the best”似乎能够很贴切的描述韩国一路生存发展的过程。
或许是韩国始终生活在大国的影响下,这样独特的依附(亦或者是自卑感)反而造就了韩国对具有强烈血性的民族认的同渴望。除了豪车,几乎所有的汽车都是现代。无处不在的韩服韩餐,同日妆一争高低的韩妆,竭尽精美的韩剧电影,都体现出这个国家对于他国认同的需求。后两日去韩国中央博物馆参观时,里面也方方正正的写着大韩帝国史(Korean Empire History)。其实从严格历史意义来上说,我认为韩国并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帝国”:没有古罗马英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没有法国日本领土的扩张,更不用提君权至高无视邻为蛮夷的汉唐(接着又自然脑补到了Finer的《统治史》)。何况所谓的“帝国”在历史上也不过区区延续了两三代而已。说到这里,富二代也连连点头表达同意,可是看着旁边听者讲解如痴如醉的同胞,他又不禁露出一丝苦笑。联想到自己接触到有过留学经历,或者收到过良好教育的韩国教授,同学都对韩国历史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韩国的精英“学霸”反而会主动学习汉字或者日文,而天天叫嚣着叫嚣那的那些人细思也不足为奇了。

与挣扎的民族性相对应的是保守的韩国政治。纵观历史很明显的是韩国总统鲜有善终者,而不论他们结局是否悲惨,政治导向大体上是保守为主。所在的光化门恰好也是去是前不久百万人抗议前总统朴槿惠的所在地。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集中在此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譬如抨击三星财团,要求统一朝鲜半岛等等。集会者男女老少十分多样,然而方式却都相对温和统一:标语,静坐,集会。再次回忆起在Z教授课上讨论当代社会运动/政治运动时被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的情况。的确,哪怕公民活动非常活跃,今日韩国仍旧是被三星,现代,乐天,LG等几大财团所控制。国内的六大新闻媒体也都是以保守或者中立偏保守的立场为主(例如朝鲜日报,东亚日报等三家保守,一家中立)。除了倒朴这样几乎动员全国的示威,普通民众,民间团体对于韩国政治的干涉程度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democracy or not, makes no big differences in certain cases. 到达第一日晚上去了清溪川,感谢李明博,把一条类似于回龙沟的臭水沟改造成了首尔市内散步恋爱的好地方(同时得知富二代的亲爹是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原来富二代本质是官二代,可怕)。

传统和现代
在畅游了光化门附近以后,自己独自一人游览了北村韩屋村,国立民俗博物馆,景福宫。昌德宫,南山/首尔塔和明洞。恰好这一天天气微雨,不甚炎热,雨中出游也增添了几分情趣。
北村说白了就是一片全是韩国传统房屋样式的居住区,类似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如同这两个地方一样,许多民居如今也被告造成了咖啡馆或者工艺品商店,再加上来来往往的游客和连锁店的入侵,只能说是了解一下韩国房屋的大致式样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这些传统房屋里的住户似乎都开车奔驰,宝马等豪车而并非现代。这似乎彰显了韩国传统文化式微和现代化力量的强大。

从北村出来到国立民俗博物馆的一路上恰好路过了韩国现代集团的总部。笔力遒劲的繁体现代二字,配合背后四四方方的大厦,给人一种财大气粗的威严感。比起后来路过三星集团那造型独特的大厦,两个建筑物的对比很好的体现出了当代韩国文化的冲突点:传统和现代。讽刺的是“现代不现代”,更强调踏实,科层和传统有序的韩国价值观;反而三星则是创新,大胆,善于改变。而大财团中总部唯一不在首尔的乐天,则是结合了两者的特征:受着日本财阀的管理,赚着中国游客的钞票。


景福宫和昌德宫大致存在的意义类似于北京的故宫和颐和园,建筑风格也是严格遵守了当时王朝于中国的宗藩关系而建。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见识了太多雄伟壮丽金碧辉煌古建筑的我而言,形容这两座宫殿还是用精致小巧古典比较贴切。两座宫殿的色调无一都是冷色,庭院除了主路都铺陈着沙石(而非故宫般一色的石板)。记得当年故宫正殿中门槛高隔,景福宫和昌德宫建筑则更加平淡。雕栏画栋虽说丰富,但远没有故宫那一般壮丽。游览完毕的时候恰好看到了光化门内身着韩国传统服饰的侍卫站岗,一个个高大长髯(尽管是道具),增光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景福宫边上的国立民宿博物馆让我惊艳了一把:展厅通过春耕夏作秋收冬藏,配合光电效果很好地展示了韩国传统农业社会和生活。衣食住行娱乐教育方方面面都介绍的比较清楚。只可惜这里的中国游客反而稀少(毕竟没有什么可以租韩服用美颜自拍摆造型的景点)。

博物馆中有一部分专门介绍韩国泡菜,花花绿绿的摆了一柜子乍看很是诱人。然而在韩国几天的生活饮食后发现其实泡菜无非就是物资稀缺下便于保存的食物而已。尽管现在物资相对丰富,但是不难发现韩国的饮食仍旧单一,大多是各式泡菜+猪肉+米饭的组合而已。后来两天尝试到了冷面和其它食物,可是仍旧不够丰富。饮食上的单一化造就了韩国人大多纤瘦。至于高热高脂的炸鸡,泡菜煎饼还有酒类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在传统食物得意延续的同时,首尔对于西方餐饮的追求十分明显:咖啡馆的数量几乎可以说是十步一店:除了星巴克这样的连锁品牌,韩国国内的几个比较有名的店铺Angel in us,巴黎贝甜等等也是所处可见。富二代同学更是到了要每天两杯否则毁一天的程度。至于意大利菜,法国菜还有披萨馆也是在各街道上屡见不鲜。不过看到台湾的贡茶以及各种茶饮品店仿佛又提醒我这里离西方还是挺远。
简单来说,首尔给我的印象就是在传统和现代中摇摆的城市。这样一对矛盾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这一点在我当天乘着雨一人到了南山首尔塔感觉更加明显。自己一路顺着楼梯硬是爬到了山顶,韩剧中恋人约会的景点此时真实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被锁所覆盖的平台,因为大雾而不能看清全貌的首尔市区失去了往日游客繁忙的景象。塔底的西式快餐厅,塔里的西餐厅和塔顶的高档西餐厅在这样一个国家地标级的地方绽开,默默感叹这个故宫里的星巴克又有什么不同呢?Niall Ferguson说西方文明用六种武器“杀死“了东方文明,可如今看来一种就行了:万能的capitalism。

教育和分化
韩国不大,高校数目却不少,大多更是集中在首尔。铁三角S(首尔国立)K(高丽)Y(延世)不用多说,剩下的梨花女子大学,弘益大学,西江大学等在韩国也是优秀的学校。韩国的阶级固化到什么程度呢?富二代同学和夫人都是研究生首尔国立大出身,本科分别是在高丽大学和梨大。韩国内的财团一般都只招聘SKY的毕业生(当然,不否认校友和人脉的重要性)。而在就读大学期间,顶尖大学的学生通常能够赚到不少的“easy money”,即帮助重点高中生课外补习的代课费。而一般大学的学生只好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从事其他收益低并且琐碎的劳务工作,这也造成了他们更没有时间投入在学习上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早上拜访了梨花女子大学,更是见识了传说中的梨花墙。作为一所顶尖的私立大学,能进入这里就读的大都是首尔当地的白富美们。尽管是暑假,漫步校园仍然可以看到双腿修长长发披肩皮肤白皙的女孩子们在公共区域呷着咖啡,旁若无人的看书学习。比起前两日气氛庄重或现代的政治/金融区,梨大学校周边一下子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各种化妆品店,服饰店让人应接不暇。年轻的情侣们拉着手肆意的在路边散步购物。同行的富二代更是告诉我梨花的女生不愁没对象:周边其所高校的男生趋之若鹜不用多讲,甚至在城东的延世大学和江南的首尔国立大的男生都会为了一亲芳泽而主动的跑到这里来结识联谊。

当天下午去了首尔国立大学。校园坐落在江南依山傍水的福地。在首尔寸土寸金的地方SNU的校园占地不得不让人赞叹它背后支持的实力之强劲。哪怕如此,SNU仍然同中国大多数学校一样是一所重理轻文的学校。自己一行特地拜访了社会科学学院,不出意外的是将近十来个专业分支全部被压缩在了一栋教学楼里。至于SNU的校园,图书馆可以用壮观来形容:新老两馆架在一起,比起芝大的Regenstein要壮观许多。学校内古籍保存馆,戏院还有活动中心风格各异。全球各地的学生在这里三三两两穿梭在青山绿水中,而这里的礼堂也成了当地权贵校友结婚的不二之选。


当晚前往弘益大学的路上,自己了解到了SKY的内部分化。SKY虽说总排在一起,可SNU当之无愧的是韩国老大哥,各个专业基本上都能做到碾压韩国其他学校。校内专业按照数字排名,从1的韩语开始,再次不出意料,社科排到了50开外。高丽大学如其名,从学风到做派都是“保守型”,富二代打趣道就是学校开派对学生都只喝米酒烧酒而从不喝洋酒。而延世作为铁三角唯一的私立则选择了欧美风:出国留学的人数较多,学生生活也倾向西化,喝洋酒,玩洋货成了时尚。
弘益大学处在首尔的西部,离延世,梨花,西江大学都非常近,也因此成了首尔最具有活力的地方。弘益大学本身也许不够拔尖,但是却盛产艺术家,使得周边成了街头表演和各种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乘着暮色到了弘大周围,发现挺像宇宙的中心五道口:热闹,拥挤又充满着年轻人的荷尔蒙(看到有一家店名字叫Morning Glory,和旁边的富二代两人心照不宣傻笑了好久)。年轻,酒精,活力,性,大学真的是在哪里都是一个样子呀。

晚上在回城的地铁里,看到了十分熟悉的一幕:下了班的年轻人西装革履妆容精致,但仍旧掩盖不了工作一天的疲惫的辛苦。热闹的站台充斥着礼貌的点头哈腰道别,而这些浮华终究在关上门的那一刻被冰冷的手机屏幕所取代。首尔是这样,上海,纽约,伦敦又何尝不是这样?不一样的国家文化,一样的工作落寞。我们都觉得自己不同,可最后都沦为了社会的齿轮(想想看,都评价说韦伯悲观。可他悲观恰好就是认识到了我们沉沦的本质吧)。

富人和国家
如果把托尔斯塔那句经典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换成富人和穷人,我觉得也没什么大问题,至少,在首尔吧。
雨夜,一个人漫步回宾馆。同世界上任何城市一样,首尔地铁角落里里蜷曲着流浪汉。白天熙熙攘攘的街道如今被各种简易的雨棚所遮蔽。棚子下围坐着吃烧烤小吃的男男女女,昏黄的灯光伴着烧烤的热浪呛得人睁不开眼。路过一家关了门的小店,一个中年大叔叼着香烟蹲在门口打着电话神色悲伤又凝重。本来很想悄悄地摸出手机拍一张这绝好的素材,可是想想,算了吧。我一个外国人还是不要打扰这样一个男人可能仅有的自己肆意宣泄的时光。

翌日,终于有机会踏足江南区。第一次知道江南区源于psy的那首神曲,进而了解到江南是首尔乃至韩国富人的聚集地。同行的富二代同学自小生长在这里,可以说熟门熟路。比起游客一头扎进购物中心,我被他领着在江南高楼林立纸醉金迷的繁华里穿梭。

江南区的人同New Yorker, Londoner, Chicagoan一样,也有着自己的称呼。他们的孩子就读在区内最好的私立学校,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孩子们会进入最好的高中,再去SKY中的一所。妈妈们则会去COEX 购物中心地下的超市从容的购买各种高价生活物品,包装精致的牛肉在这里不是奢侈品,昂贵的新鲜水果也成了必需品一般的存在。如果邻居在这里偶遇,那么妈妈们会你来我往的寒暄交谈。倘若这一幕发生在任何其他超市,双方都会默契的对对方视而不见。到了周末,江南人带着孩子去不远的Starfield图书馆挑上几本昂贵的读物。闲得无聊了,去狎鸥亭或者清潭洞散散步,再或者去公寓自带的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一番。至于交通嘛,自然不用在意拥挤的地铁或者炎热的天气,宽阔的马路还有家里的豪车都是为了这样的情况而存在。

到了商店,满目的奢侈品和国际大牌。江南人对自己身材的管理严格,油腻的炸鸡是不会考虑的,更配不上手里的古琦包包。这里的乐天商场虽然没有明洞那里的乐天购物中心辉煌,却也充满了满满的国人。前一阵子抵抗韩国反萨德的事情还没有多久,如今同胞们就开始有新的追求了,挺好。毕竟一个人吃饱喝足了就没什么精力想去折腾造反啦。
在江南区享受了一顿价格不菲的午餐,两个人晃到了国立中央博物馆。博物馆三层,第三层是中国和日本的展品陈列,第二层是私人馆藏和艺术作品,只有第一层算是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韩国历史。

除了对于大韩是否为帝国的怀疑,同样让我感兴趣的还有中日韩三国对于儒家文化不同地传承。如果说中国继承了“孝”,日本继承了“勇”, 那么韩国就继承了“悌“。韩国文化中对于长辈的敬爱,前辈的遵从都是很明显的。结合强制兵役和部队文化,整个国家都体现出一种上下层级之间的秩序感。至于对待中国和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不论是在地铁报站,外出参观还是在餐厅菜单上,语言顺序永远是韩——英——中——日。我们称呼中日韩三国,日本称呼日中韩,韩国则是韩中日。这个微妙的顺序包含了历史上的扩张与战争,也包含了对他国实力和威胁的评估。

离开首尔的时候晨光熹微,机场大巴默默地穿行在城市。首尔,再会。
最后依旧是最喜欢的吐槽环节:
1. 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在韩国扮演了在ATM的角色,其中第三段时间仍在继续(人傻钱多欢迎来的既视感?);
2. 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动物,萨德后乐天免税店里中国人的数目类似于菜市场吧,每个专柜都有中国店员也是很贴心:);
3. 要不是同胞,韩国所有的的免税店应该都要倒闭,接着是国人最爱的游客景点,然后是航班公司;
4. 插队这种行为跟国籍无关,跟年纪可能有关,对,说的就是地铁公交上往里面挤的韩国大爷大妈们;
5. 网络时代不懂的问题可以谷歌,再不济百度(何况韩国网络出了名的快)。逮到个同胞就问路同胞也很绝望啊~
6. 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怎么判断是不是同胞呢?很简单:凡是到一个地方二话不说开始自拍的,穿着韩服各种坳造型的,手里提着箱子满大街逛的,对着苹果手机隔空喊话的,开弹簧门从来不关心身后有没有人的,都是同胞;
7. 装成ABC购物参观会有奇效(前提是有一口牛腻的英语),受到比中国人更加热情的对待(崇洋媚外都是一个尿性),还能避免热情过度中文柜员骚扰(当然,拿出来护照就露馅了);
8. 终于有一个可以和同胞比拼嗓门的国家了,不过因为是韩语听不懂心不烦,好赞!
9.韩餐搭配基本公式是韩餐=泡菜(各种花样)+生菜叶(有或者没有)+拌饭酱(各类)+猪肉(或者海鲜)+主食(米饭);进食原理是包裹食物造成一种营养丰富均衡吃得很饱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