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电影(4)
虽然标题为《最近看的电影》,但由于前段时间有些小忙,因此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不怎么最近了。
最近的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是党庆那天看的,片名叫《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片中故事,与题有何干?的确,除了电影里有个日本鬼子正好也念过这几句词外,我就没发现二者还有什么关系了。总有种制片方有意卖弄风骚,但胸中又实无几两墨水,于是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事实上,作为一部在七一那天上映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基调,尽管电影一开始有一段八路帮助“文化人”撤离香港的剧情,但这段光有“文化人”,而无“文化事”的剧情,除了更加坐实了制片方故弄风骚之嫌外,实在与“文化”二字相去甚远。另外,这部电影的节奏也很成问题,前半段的剧情其实还算挺有意思的,但到了后半段,就各种冗余和刻意,尤其是安排周迅她妈出事那段,总有种为了悲剧而悲剧的感觉,让人看着各种尴尬。不过话要分开说,除了文不对题和前紧后松这两点外,这部电影总体还是不错的,至少在近几年的华语片中算是相对良心的了,至少讲了一个还算圆通的故事,算是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国产(laji)电影保护月开了个好头。至于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想讲什么?是歌颂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是表达个体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挣扎、无奈和抉择?反正我是没看懂,也就不展开了。而我看这部电影本意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当是陪党过生日了。顺带一提,周迅她妈才是全片最佳。
也许《明月几时有》本身并不算太糟,只是相比我最近看的其它电影却要逊色许多,因此以此开篇,就权当是为接下来出场的重磅嘉宾们抛砖引玉了。
最近我总共看过三部院线电影,除了《明月几时有》外,还看了一部《摔跤吧,爸爸》和《加勒比海盗4•死无对证》。
我看电影有个习惯,就是会先去网上看影评,如果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好看,我才会跑去影院看,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粉丝电影外,我很少会看首映,《摔跤吧,爸爸》就是我看了网上的评论后才跑去影院看的。不过在看《摔爸》前我并没做什么功课,除了知道这是部印度片外,其它几乎就是一无所知,因此电影一开始,当看到阿米尔汗那张熟悉的面孔时,我竟对身边的朋友小声道:“你看这个演员是不是很适合演魔幻电影里的精灵族(因为耳朵又尖又长)?”后来看着看着才渐渐想起原来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男主角。看完电影后我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下,原来这名演员还挺有名的,这部《摔跤吧,爸爸》还是他自导自演的作品,这就不得不让一些人将他和国内的某名同喜剧出身的知名演员兼导演——周星驰进行比较,不过由于我个人对这两人均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展开讨论了。我们把话题回到这部《摔爸》本身,有人说《摔爸》是一部反应女权的电影,我觉得这是有一些解读过度的。我没去过印度,对印度也不怎么了解,只是通过一些文章、视频认识印度,对印度的总体印象,感觉就像是九十年代的中国,这种相似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我印象颇深,就是有个女孩对两个主角说,自己很羡慕她们,因为自己一成年就要嫁做人妇,而她们尽管被迫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至少她们的父亲给了她们另一种选择。然而坐在荧幕前的另一个国度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并认同这种“羡慕”了,在我们看来,不管是被迫嫁人,还是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从本质上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的国人来说,自由才是个体的最高追求,除此之外,哪怕是为国争光,只要不是自己选择的,就没什么值得羡慕的。然而如果时光倒退二十几年,你会发现我们也许会更加认同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这种价值观。因为当物质不够丰腴的时候,个人的追求就不得不妥协于经济利益,这个时候哪怕是多一点点的选择,都会被视作是一种恩赐,我就记得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村里的一些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在继续读书和提前就业之间做出选择,而这样的年代,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样,那个年代的我们也和影片中的父女一样,也更加认同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统一,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伟大的追求,这其中除了对国家主体的认同外,也有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得不依附于国家价值实现的无奈。而随着时间递进,国内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还有多少人会将这种选择视作馈赠?我们如今的变化,正是因为我们的物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本身有了更多的选择,甚至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不必须再捆绑国家或集体价值的实现,这个时候追求从物质到精神、从肉体到思想的全面自由就成了更优先的选项,这种价值观可以说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是一致的,也是曾经的我们比较不认同的。今天的我们看印度,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当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看我们的。我无意也无法去比较这两种价值观的对错,因为一种代表曾经,一种则是现实,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明天会更加美好而否定今天,我们也不能用现在来否定过去。也许有一天印度人回看《摔爸》,也会和我们一样,不一定认同《摔爸》所反映的价值观。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至于一些人提到的“女权”,其本质也是经济问题,哪怕西方国家经常念叨在嘴边的“人权”,很多时候也只是经济问题的一种表象。不过对于影片刻意选择女性来作为主角这点,结合印度的社会现状,我还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制片方这么做更多地只是在考虑市场预期,毕竟“女性”摔跤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听起来就更加有话题嘛,不见得就一定是为了宣扬“女权”,毕竟奥运会的摔跤比赛男子和女子本就是分开比的。我个人认为《摔爸》的核心主题,还是延续自《三傻》以来的阿米尔汗的电影反复强调的“追求卓越,成功便会尾随而来”。另外,尽管《摔爸》在各方面都表现的不错,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可改进之处的,可能是阿米尔汗一直演喜剧的关系,或者印度电影本身就带着一种浓浓的喜剧味,电影对角色的塑造很像话剧,形象都过于扁平,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也坏得分明,甚至为了增强剧情的矛盾,刻意让人物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行为,比如《摔爸》中的那名教练,尤其是他将爸爸软禁的那段,看得真让人看的莫名的尴尬,有点用力过猛,过犹不及了。但瑕不掩瑜,《摔爸》的确是一部值回票价的电影,我们的国产电影人们还有许多需要向它学习的地方。而电影所表达的那些价值观,我们不一定认同,但却仍有共鸣,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被触动了。
上文说了,由于我的观影习惯,除了一些特定的粉丝电影外,我很少去看首映,而《加勒比海盗4》就是这么一部让我看了首映的粉丝电影。作为一名“加勒比粉”,虽然我个人十分喜欢这个系列的电影,但要写点什么,却也不知从何落笔,如果一定要写,就是《加勒比海盗》正好可以作为上文的《摔爸》的反例。《加勒比海盗》正是一部宣扬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的作品,我们会如此痴迷于这部作品及那名邋遢而潇洒的杰克船长,很多时候正是受到我们内心的某种冲动的指引,就像杰克船长的那个罗盘一样,会指出我们内心最渴望的方向。
说到“自由”这一话题,正好写到我最近看的另一部电影——《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我个人特别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高中的英语课上,那个时候老师不想上课的时候就会给我们放些英语电影,美其名曰学口语。但由于课堂时长有限,所以当时只看了个开头,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主动上网找电影的习惯,因此就这么搁下了,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一直很深刻,尤其是在第一堂课上基廷老师让学生们聆听“死者”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那段,在那一声声魔魅的呼唤声中,我们也突然惊觉,原来死亡离我们从来很近,只是我们从不自知,影片以“死亡”命名,便是为了警示我们。后来上了大学开始喜欢上看电影,不过当我百度这部《死亡诗社》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的资源,我读大学那几年正好是十八大前那几年,国内的网络环境十分压抑,很多词都会被禁为敏感词,国外的一些政治色彩较右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很容易被打上“政治敏感”的标签,现在很多网民喜欢调侃的“查水表”一词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联想到《死亡诗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我想这部电影在当年被禁,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因此我到了今天才有幸看完这部作品,也算是了了一个心愿。《死亡诗社》和《摔跤吧!爸爸》正好是两部互为映射的作品,《摔爸》中两个女儿正是遵从了父亲的教导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死亡诗社》中尼尔却用死亡来反抗这种近似的“父爱”。《摔爸》和《死亡诗社》,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曾经的我们应该会更加认同前者,而今天我们却更向往后者,而《死亡诗社》当年被禁,如今又解禁,似乎也暗示着某些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原因,国内很多人不一定看过《死亡诗社》,但这部电影的导演彼得•威尔的另一部代表作《楚门的世界》也许大家会更加耳熟,《楚门的世界》中主角因追逐自由而“生”,而《死亡诗社》中男孩却因追求自由而“死”,两部作品一悲一喜,但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是一样的。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仅有群体性,还有个性,因此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完整的人格,才能被真正称为“人”。其实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亦或《加勒比海盗》,它们所折射的价值观并没有对错之分。个体的自由固然无价,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希冀和追求的,但从需求层次理论上讲,它是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它的实现必须首先依托于满足其它更低层次的需求上,简单点说,就是在满足身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的人们追求自由是有其前提的,是以其极大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为背书的,而作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这并不是说我们主观上不愿,而是客观上不能,一味地强调,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个时候《摔跤吧!爸爸》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一些西方国家喜欢向我们灌输普世价值,其实我想说的是,等我们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了,不用他们灌输,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接收他们的一套了;否则,客观经济条件不满足,灌多了,人就傻了,反而有碍我们通往自由、民主的“康庄大道”嘛。就像《死亡诗社》中,男孩以死明志,但终究没能改变什么,有些事情看起来反而更糟了,家长将孩子的悲剧推卸给学校,学校又将这一罪责强加给一个老师,即便是全班学生嘶声呐喊,终无法挽回基廷老师的被迫解职。内心的述求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更需要的是实现梦想的力量。当然,我们的心中也一定要有某种光明的信念,至少到了有力量的那天,能像杰克船长的罗盘一样,指引我们驶向正确的前方。Oh, Captain! My Captain!
上文似乎一直在讨论关于“自由”的话题,接下来我们说点别的。
上次我朋友给我推荐了《爆裂鼓手》和《完美陌生人》两部电影,我回头写了文章,称赞这两部电影很好看,这次他又给我推荐了一部《触不可及》。首先在这里感谢下这位朋友,他推荐的电影确实蛮对我胃口。《触不可及》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据说此前还有一部纪录片,至于中间有多大的艺术创作,我就没有去考证过了。《触不可及》讲述的是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穷黑人之间的友谊的故事,亿万富翁是个高位截瘫患者,最初他只是想招个人帮忙照顾自己的起居,然而这个黑人却浑没有半点仆人的样子,不仅在富翁面前毫无拘束,甚至还会对他开玩笑、讲黄段子,正是这种久违的“亲近感”打动了富翁。《触不可及》这个片名实则一语双关,字面上看是指高瘫的富翁无法触碰近在咫尺的东西,深层次映射的正是富翁与黑人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影片中有一段情节很有意思,就是黑人走后,富翁又招了一些人,然而这些人对富翁总是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你说月亮是方的,他就不会说圆的,已经习惯了黑人的幽默和自尊的富翁不自觉地就大发了脾气。瘫痪太久、疏于人际的富翁内心一定是太渴望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因此才会放下身段去接纳身份地位如此悬殊的对方,而黑人的自尊和正直也为他赢得的相应的尊重。这让我想起了《庄子》中的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友谊源于平等,这种平等,不是身份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然而影片中二人的友谊仅仅只是一种奇迹,现实中大部分时候我们很难逾越这种阶级的差距,否则这二人的友谊也就没必要被拍成电影了,只是有些品质并不应结果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否则便是本末倒置了。
另外,最近还看了三部日影,分别是《生日卡片》、《溺水小刀》和《花牌情缘》,其中《花牌情缘》又分为上下两部。
看《溺水小刀》和《花牌情缘》的动机其实是一样,我之前看《你的名字》的时候,就挺喜欢影片里的女主角的,听说该角色的配音原本是个演员,叫上白石萌音,于是就想去看她演的电影,然后就找到了这两部,不过萌音在这两部电影里出演的均是配角,因此最后的焦点反而不再她身上了。
《溺水小刀》是典型的no zuo no die的日式青春片,我记得之前有一期专门讲过日本青春片,因此这里就不再展开说明了。对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就跟《恋空》一个档次,甚至连剧情的模式也是一个套路。我这里说的跟《恋空》一个档次的意思,希望大家没理解错。
《花牌情缘》可谓是漫改电影中的良心之作,由于一些原因,漫改电影拍得好的并不常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二次元的角色都趋于“完美”,而这种“完美”在三次元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真人去演绎,光找气质相近的演员就很难,我印象中特别成功的也就一部《死亡笔记》和一部《浪客剑心》,《花牌情缘》勉强也算一部。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其实并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同名动漫,然而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动漫原著了。不过对比动漫来看,这部真人版的《花牌情缘》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的,比如某些剧情改编上的失度,和演员偶尔的用力过猛,但整体来说在漫改中已属上乘,不然我也不会因为看了部电影就跑去看动漫原著的。我上面说的漫改的成功是否与找不找的对演员有很大关系,而在这点上《花牌情缘》就做的很好,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动漫里的木梨浩,再对比看看真人版的木梨浩,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而我一开始是冲着萌音去看的,结果却被丝丝俘获了。至于《花牌情缘》的影评,我看这期的《最近看的电影》也写了不少字了,我想以后写篇这部动漫的专题,到时再详细介绍下,这里就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追逐是最隽永的思念;然而,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生日卡片》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之前住的地方的附近有一家书店,那家书店有提供一项特殊的服务,就是给未来写信。具体的操作也很简单,就是你写完信后,在信封上写上你想寄的人的名字,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然后再写上寄信的时间,书店的工作人员就会在那天将信寄出,寄给那个你希望收到这封信的人。《生日卡片》讲得就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母亲给未来的女儿写信的故事。总体而言,这部电影的质量比较一般,但立意比较新颖,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也很能打动人心,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因此推荐给大家。结合前面的《花牌情缘》我想说一点,很多人都会给重要的人送生日礼物,殊不知最好的生日礼物其实就是陪伴。
最后,最近我还看了一部姜文的《让子弹飞》,这片子有些年头了,以前也有朋友推荐过我,不过直至今天我才补上,根本上来说我是不太喜欢这类题材的片子,也不敢说能看懂多少姜文的政治隐喻,但对姜文本人我还是比较欣赏和钦佩的,以前也看过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觉得他真是国产电影人中的一颗良心。最后就用《让子弹飞》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来结尾吧:让姜文再浪一会吧!
2017年7月23日
最近的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是党庆那天看的,片名叫《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片中故事,与题有何干?的确,除了电影里有个日本鬼子正好也念过这几句词外,我就没发现二者还有什么关系了。总有种制片方有意卖弄风骚,但胸中又实无几两墨水,于是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事实上,作为一部在七一那天上映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基调,尽管电影一开始有一段八路帮助“文化人”撤离香港的剧情,但这段光有“文化人”,而无“文化事”的剧情,除了更加坐实了制片方故弄风骚之嫌外,实在与“文化”二字相去甚远。另外,这部电影的节奏也很成问题,前半段的剧情其实还算挺有意思的,但到了后半段,就各种冗余和刻意,尤其是安排周迅她妈出事那段,总有种为了悲剧而悲剧的感觉,让人看着各种尴尬。不过话要分开说,除了文不对题和前紧后松这两点外,这部电影总体还是不错的,至少在近几年的华语片中算是相对良心的了,至少讲了一个还算圆通的故事,算是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国产(laji)电影保护月开了个好头。至于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想讲什么?是歌颂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是表达个体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挣扎、无奈和抉择?反正我是没看懂,也就不展开了。而我看这部电影本意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当是陪党过生日了。顺带一提,周迅她妈才是全片最佳。
也许《明月几时有》本身并不算太糟,只是相比我最近看的其它电影却要逊色许多,因此以此开篇,就权当是为接下来出场的重磅嘉宾们抛砖引玉了。
最近我总共看过三部院线电影,除了《明月几时有》外,还看了一部《摔跤吧,爸爸》和《加勒比海盗4•死无对证》。
我看电影有个习惯,就是会先去网上看影评,如果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好看,我才会跑去影院看,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粉丝电影外,我很少会看首映,《摔跤吧,爸爸》就是我看了网上的评论后才跑去影院看的。不过在看《摔爸》前我并没做什么功课,除了知道这是部印度片外,其它几乎就是一无所知,因此电影一开始,当看到阿米尔汗那张熟悉的面孔时,我竟对身边的朋友小声道:“你看这个演员是不是很适合演魔幻电影里的精灵族(因为耳朵又尖又长)?”后来看着看着才渐渐想起原来是《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男主角。看完电影后我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下,原来这名演员还挺有名的,这部《摔跤吧,爸爸》还是他自导自演的作品,这就不得不让一些人将他和国内的某名同喜剧出身的知名演员兼导演——周星驰进行比较,不过由于我个人对这两人均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展开讨论了。我们把话题回到这部《摔爸》本身,有人说《摔爸》是一部反应女权的电影,我觉得这是有一些解读过度的。我没去过印度,对印度也不怎么了解,只是通过一些文章、视频认识印度,对印度的总体印象,感觉就像是九十年代的中国,这种相似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我印象颇深,就是有个女孩对两个主角说,自己很羡慕她们,因为自己一成年就要嫁做人妇,而她们尽管被迫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但至少她们的父亲给了她们另一种选择。然而坐在荧幕前的另一个国度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并认同这种“羡慕”了,在我们看来,不管是被迫嫁人,还是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从本质上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的国人来说,自由才是个体的最高追求,除此之外,哪怕是为国争光,只要不是自己选择的,就没什么值得羡慕的。然而如果时光倒退二十几年,你会发现我们也许会更加认同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这种价值观。因为当物质不够丰腴的时候,个人的追求就不得不妥协于经济利益,这个时候哪怕是多一点点的选择,都会被视作是一种恩赐,我就记得很小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村里的一些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在继续读书和提前就业之间做出选择,而这样的年代,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真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同样,那个年代的我们也和影片中的父女一样,也更加认同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统一,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伟大的追求,这其中除了对国家主体的认同外,也有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得不依附于国家价值实现的无奈。而随着时间递进,国内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还有多少人会将这种选择视作馈赠?我们如今的变化,正是因为我们的物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本身有了更多的选择,甚至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不必须再捆绑国家或集体价值的实现,这个时候追求从物质到精神、从肉体到思想的全面自由就成了更优先的选项,这种价值观可以说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是一致的,也是曾经的我们比较不认同的。今天的我们看印度,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到当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看我们的。我无意也无法去比较这两种价值观的对错,因为一种代表曾经,一种则是现实,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明天会更加美好而否定今天,我们也不能用现在来否定过去。也许有一天印度人回看《摔爸》,也会和我们一样,不一定认同《摔爸》所反映的价值观。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至于一些人提到的“女权”,其本质也是经济问题,哪怕西方国家经常念叨在嘴边的“人权”,很多时候也只是经济问题的一种表象。不过对于影片刻意选择女性来作为主角这点,结合印度的社会现状,我还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制片方这么做更多地只是在考虑市场预期,毕竟“女性”摔跤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听起来就更加有话题嘛,不见得就一定是为了宣扬“女权”,毕竟奥运会的摔跤比赛男子和女子本就是分开比的。我个人认为《摔爸》的核心主题,还是延续自《三傻》以来的阿米尔汗的电影反复强调的“追求卓越,成功便会尾随而来”。另外,尽管《摔爸》在各方面都表现的不错,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些可改进之处的,可能是阿米尔汗一直演喜剧的关系,或者印度电影本身就带着一种浓浓的喜剧味,电影对角色的塑造很像话剧,形象都过于扁平,好人什么都好,坏人也坏得分明,甚至为了增强剧情的矛盾,刻意让人物做出一些有悖常理的行为,比如《摔爸》中的那名教练,尤其是他将爸爸软禁的那段,看得真让人看的莫名的尴尬,有点用力过猛,过犹不及了。但瑕不掩瑜,《摔爸》的确是一部值回票价的电影,我们的国产电影人们还有许多需要向它学习的地方。而电影所表达的那些价值观,我们不一定认同,但却仍有共鸣,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被触动了。
上文说了,由于我的观影习惯,除了一些特定的粉丝电影外,我很少去看首映,而《加勒比海盗4》就是这么一部让我看了首映的粉丝电影。作为一名“加勒比粉”,虽然我个人十分喜欢这个系列的电影,但要写点什么,却也不知从何落笔,如果一定要写,就是《加勒比海盗》正好可以作为上文的《摔爸》的反例。《加勒比海盗》正是一部宣扬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的作品,我们会如此痴迷于这部作品及那名邋遢而潇洒的杰克船长,很多时候正是受到我们内心的某种冲动的指引,就像杰克船长的那个罗盘一样,会指出我们内心最渴望的方向。
说到“自由”这一话题,正好写到我最近看的另一部电影——《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我个人特别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高中的英语课上,那个时候老师不想上课的时候就会给我们放些英语电影,美其名曰学口语。但由于课堂时长有限,所以当时只看了个开头,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主动上网找电影的习惯,因此就这么搁下了,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一直很深刻,尤其是在第一堂课上基廷老师让学生们聆听“死者”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那段,在那一声声魔魅的呼唤声中,我们也突然惊觉,原来死亡离我们从来很近,只是我们从不自知,影片以“死亡”命名,便是为了警示我们。后来上了大学开始喜欢上看电影,不过当我百度这部《死亡诗社》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的资源,我读大学那几年正好是十八大前那几年,国内的网络环境十分压抑,很多词都会被禁为敏感词,国外的一些政治色彩较右的影视文学作品也很容易被打上“政治敏感”的标签,现在很多网民喜欢调侃的“查水表”一词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联想到《死亡诗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我想这部电影在当年被禁,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因此我到了今天才有幸看完这部作品,也算是了了一个心愿。《死亡诗社》和《摔跤吧!爸爸》正好是两部互为映射的作品,《摔爸》中两个女儿正是遵从了父亲的教导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死亡诗社》中尼尔却用死亡来反抗这种近似的“父爱”。《摔爸》和《死亡诗社》,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曾经的我们应该会更加认同前者,而今天我们却更向往后者,而《死亡诗社》当年被禁,如今又解禁,似乎也暗示着某些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原因,国内很多人不一定看过《死亡诗社》,但这部电影的导演彼得•威尔的另一部代表作《楚门的世界》也许大家会更加耳熟,《楚门的世界》中主角因追逐自由而“生”,而《死亡诗社》中男孩却因追求自由而“死”,两部作品一悲一喜,但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是一样的。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不仅有群体性,还有个性,因此只有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完整的人格,才能被真正称为“人”。其实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亦或《加勒比海盗》,它们所折射的价值观并没有对错之分。个体的自由固然无价,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希冀和追求的,但从需求层次理论上讲,它是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它的实现必须首先依托于满足其它更低层次的需求上,简单点说,就是在满足身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的人们追求自由是有其前提的,是以其极大丰富的物质经济基础为背书的,而作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这并不是说我们主观上不愿,而是客观上不能,一味地强调,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个时候《摔跤吧!爸爸》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一些西方国家喜欢向我们灌输普世价值,其实我想说的是,等我们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了,不用他们灌输,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接收他们的一套了;否则,客观经济条件不满足,灌多了,人就傻了,反而有碍我们通往自由、民主的“康庄大道”嘛。就像《死亡诗社》中,男孩以死明志,但终究没能改变什么,有些事情看起来反而更糟了,家长将孩子的悲剧推卸给学校,学校又将这一罪责强加给一个老师,即便是全班学生嘶声呐喊,终无法挽回基廷老师的被迫解职。内心的述求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更需要的是实现梦想的力量。当然,我们的心中也一定要有某种光明的信念,至少到了有力量的那天,能像杰克船长的罗盘一样,指引我们驶向正确的前方。Oh, Captain! My Captain!
上文似乎一直在讨论关于“自由”的话题,接下来我们说点别的。
上次我朋友给我推荐了《爆裂鼓手》和《完美陌生人》两部电影,我回头写了文章,称赞这两部电影很好看,这次他又给我推荐了一部《触不可及》。首先在这里感谢下这位朋友,他推荐的电影确实蛮对我胃口。《触不可及》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据说此前还有一部纪录片,至于中间有多大的艺术创作,我就没有去考证过了。《触不可及》讲述的是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穷黑人之间的友谊的故事,亿万富翁是个高位截瘫患者,最初他只是想招个人帮忙照顾自己的起居,然而这个黑人却浑没有半点仆人的样子,不仅在富翁面前毫无拘束,甚至还会对他开玩笑、讲黄段子,正是这种久违的“亲近感”打动了富翁。《触不可及》这个片名实则一语双关,字面上看是指高瘫的富翁无法触碰近在咫尺的东西,深层次映射的正是富翁与黑人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影片中有一段情节很有意思,就是黑人走后,富翁又招了一些人,然而这些人对富翁总是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你说月亮是方的,他就不会说圆的,已经习惯了黑人的幽默和自尊的富翁不自觉地就大发了脾气。瘫痪太久、疏于人际的富翁内心一定是太渴望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因此才会放下身段去接纳身份地位如此悬殊的对方,而黑人的自尊和正直也为他赢得的相应的尊重。这让我想起了《庄子》中的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影片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友谊源于平等,这种平等,不是身份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然而影片中二人的友谊仅仅只是一种奇迹,现实中大部分时候我们很难逾越这种阶级的差距,否则这二人的友谊也就没必要被拍成电影了,只是有些品质并不应结果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否则便是本末倒置了。
另外,最近还看了三部日影,分别是《生日卡片》、《溺水小刀》和《花牌情缘》,其中《花牌情缘》又分为上下两部。
看《溺水小刀》和《花牌情缘》的动机其实是一样,我之前看《你的名字》的时候,就挺喜欢影片里的女主角的,听说该角色的配音原本是个演员,叫上白石萌音,于是就想去看她演的电影,然后就找到了这两部,不过萌音在这两部电影里出演的均是配角,因此最后的焦点反而不再她身上了。
《溺水小刀》是典型的no zuo no die的日式青春片,我记得之前有一期专门讲过日本青春片,因此这里就不再展开说明了。对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就跟《恋空》一个档次,甚至连剧情的模式也是一个套路。我这里说的跟《恋空》一个档次的意思,希望大家没理解错。
《花牌情缘》可谓是漫改电影中的良心之作,由于一些原因,漫改电影拍得好的并不常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二次元的角色都趋于“完美”,而这种“完美”在三次元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真人去演绎,光找气质相近的演员就很难,我印象中特别成功的也就一部《死亡笔记》和一部《浪客剑心》,《花牌情缘》勉强也算一部。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其实并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同名动漫,然而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动漫原著了。不过对比动漫来看,这部真人版的《花牌情缘》还是有些不足之处的,比如某些剧情改编上的失度,和演员偶尔的用力过猛,但整体来说在漫改中已属上乘,不然我也不会因为看了部电影就跑去看动漫原著的。我上面说的漫改的成功是否与找不找的对演员有很大关系,而在这点上《花牌情缘》就做的很好,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动漫里的木梨浩,再对比看看真人版的木梨浩,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而我一开始是冲着萌音去看的,结果却被丝丝俘获了。至于《花牌情缘》的影评,我看这期的《最近看的电影》也写了不少字了,我想以后写篇这部动漫的专题,到时再详细介绍下,这里就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追逐是最隽永的思念;然而,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生日卡片》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之前住的地方的附近有一家书店,那家书店有提供一项特殊的服务,就是给未来写信。具体的操作也很简单,就是你写完信后,在信封上写上你想寄的人的名字,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然后再写上寄信的时间,书店的工作人员就会在那天将信寄出,寄给那个你希望收到这封信的人。《生日卡片》讲得就是一个身患绝症的母亲给未来的女儿写信的故事。总体而言,这部电影的质量比较一般,但立意比较新颖,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也很能打动人心,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因此推荐给大家。结合前面的《花牌情缘》我想说一点,很多人都会给重要的人送生日礼物,殊不知最好的生日礼物其实就是陪伴。
最后,最近我还看了一部姜文的《让子弹飞》,这片子有些年头了,以前也有朋友推荐过我,不过直至今天我才补上,根本上来说我是不太喜欢这类题材的片子,也不敢说能看懂多少姜文的政治隐喻,但对姜文本人我还是比较欣赏和钦佩的,以前也看过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觉得他真是国产电影人中的一颗良心。最后就用《让子弹飞》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来结尾吧:让姜文再浪一会吧!
2017年7月23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