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随想】夏探翙岗正当时
![]() |
说起桐庐县翙岗古街,很多人会觉得陌生。我恰好因为社会实践接触到了这个古街。它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位历经沧桑却又不掩安详(暗香),略带神秘却又美得简单的美人。与其他商业化的古街不一样,坐在路边的石凳上,翙岗会讲给你听她的故事。
![]() |
翙岗古建筑大多建立于清代,构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老街。建筑风格同样是以徽派建筑为主,古建筑多半是家族房屋相联通而成块状结构。选址时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
古街另一独特之处在于水沃,水质甘爽,养有数十条锦鲤;冬暖夏凉,一直使用至今。是全村饮用、洗刷之水,也用于农田灌溉;据说水位抬高之时,还可用以洗街。
![]() |
![]() |
古街里面尚住着不少的居民,大多是老人。途经可以看到装修老旧的馒头店、理发店、棉鞋棉被和手工作坊,大概以前都是以此为生。清晨,老人们坐在街边石凳上闲谈,或是抱着孙子在溪边玩耍。午后时分,便有老人在康德堂对弈,堂前天井开阔敞亮,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少年闰土》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顿觉有趣。巢里的小燕子叽叽喳喳,很是热闹。
![]() |
一幅“蛇医”招牌吸引我前去。右转入巷内,门口停放着一辆电动轮椅,收音机抑或是电视机的声音充斥着这条巷子,在播报着今日新闻。一位妇人正在砍柴烧水,交谈后知她是这家人请来的保姆,为照顾91高龄的蛇医老人。她说虽然老人耳朵也听不大清楚,但前不久还是治好了一位阿婆的病,颇让我生出些“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敬佩之情来。
![]() |
![]() |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叙伦堂。一抬脚踏进,便觉得是一户大人家。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天井亮堂。唯一突兀的是,“叙伦堂”的三字牌匾。后来听居民说,之所以用现代牌匾,是因为在文革期间被破坏,而不得不换之。走进细看,堂内木雕装饰讲究的很,鸟兽、花草、人物,精致不失有趣。很多剥落抑或是破损的部分已被修缮。墙上还贴着一些历史名人故事的介绍。“刘基(1311-1375年),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元至正二年(1342)秋,刘基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宦游生涯,刘基在野详情,不见史籍。实际上在这段时间里,刘基就“隐居”桐江,也就是今天的桐庐一带。刘基寓居翙岗期间,设馆教学,并指导在当地兴修水利。刘基认为当地地形如同起飞的凤凰,于是便题匾“凤翙高冈”。从此此地便改名为翙岗。”北宋抗金名臣李纲、东吴大帝孙权祖父孙钟、大孝子李康……有不少历史文化名人都曾游学或寓居于斯。
![]() |
![]() |
一路漫走,遇上许多有趣的景、有趣的人。第一次见就颇为亲密的摇尾巴狗,花盆上蔓草丛中唯一朵小花,拐角发现的一个小后花园,坐飞机游过大半个中国的老人,看到游客会朝你微微笑的村民……
石雕漏窗、黑瓦白墙、木雕楹柱、自成一体。一条条狭窄石板路,缀连古屋,连通光阴……这,便是翙岗古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