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我觉醒 第七章 人性剖析 第四节 心理平衡
为什么善行之后会有恶行?犯错误之后又会有好的表现呢?
人们有个心理上的错误认识,心里渴望成为“那样的人”,却还有受到本能欲望驱使的眼前的自己,分辨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如果认为眼前受本能驱使的自己才真实,那么总会在为“心里的自己”付诸行动后评价一番,倘若得到善意的认可,就会高兴并希望能得到些许奖励,而这些奖励都不是给未来的自己兑现的,总会变成对眼下自己欲望的许可,比如在锻炼身体活动后会允许自己大块朵颐一番,在口若悬河的宣讲善良后会允许自己逃掉停车费,在漂亮的完成工作后允许自己和女同事暧昧。当然有些人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人们想成为渴望中的自己,所以在有超越眼下的表现时,特别是偶尔的时候,并不常态的情况里,处于心理成长期的人都会得到暗示,“我可以得到一些奖励”,而这些奖励相对于贪恋眼下的自己时的一种压力,须尽快释放,就会表现为恶行,得意忘形在处于青年期的人群中更是普遍。
人性最终是要达到自我平衡的,任何的失衡都会造成灾难,严重的会导致自身生命危险,或者引发其他失控。有些失衡来自于压力管理的失败,有些失衡来自于自我意识体系的垮塌。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上流社会的中年人,生活、工作很平顺,可是难以再有心潮澎湃的激情了,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本身很睿智,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在一个难眠的夜晚,收拾好所有的行头,在街上随机的找寻作案对象,确定目标后,长时间的对目标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其活动,并且设计了看起来天衣无缝的谋杀计划,然后在某一天晚上秘密的去实施。完成的时候,心情难以抑制的激动,很陶醉,似乎心里彻底放松后才能睡着。然而他也是很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称职的丈夫。
有些失衡是可以自我治愈的,有些则很难,非要借助于外力,而且最难的是不宜发现,就像抑郁症似得,患者开始时,自身除了偶尔意识到自己不太正常之外毫无征兆,甚至有所察觉也毫不在意,外人已经发现并告知自己,可仍觉得没什么不正常,找借口“工作太累”,“家庭关系不顺心”等,试图说服自己是正常的。可到了严重的时候,自己又无力调节,需要药物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最终还是靠自己。
当然,有些失衡仅仅依靠自己是基本无望的抗衡,就像鸦片、权力、金钱,一旦贪欲熏心,深陷泥潭,人的心理已经变成另一种状态“畸形平衡或幻想平衡”,认知已经被眼前的包装所迷惑,就像陷入梦中一样无法自省,基本上意味着没救啦,自己越是挣扎反而陷入越深。
可以采用自我暗示-设置红线,例如告诫自己在犯错的道路上,这是最后的一次,但人的意志力总是有弱点的。怎么样通过借助外力来影响自己呢,特定环境的预防性教育(情景法),是个不错的方法。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吗?这大概是不对症的方式,虽然可能起到一定效果,比如就像权欲过度的人,你请他去参观养鸭场,他非要赶鸭子上架不可,你请他去听戏,他指不定要每个演员都评头论足一番不可。预防性教育,就是还没到真的结果,但是很可能会导致这样的后果的提前演练。特定环境呢,就是要置身于类似真实的环境中,才能达到强烈的效果。比如官员,需要请他到监狱住上一天;缺乏安全驾驶行为意识的人,你仅仅让他看各种交通事故的凄惨影像,还是难以在他头脑中引起强烈反响-建立意识,必须带他去见一场刚发生的事故,把他放在肇事车里。
电影《超能失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少年意外发现拥有超能力,少年安德鲁就像大多数宅男那样,内向、不善言辞,还有社交恐惧。来自父亲的暴力以及母亲的病弱,更让他对一切充满失望,整日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迷于拥有的超能力,而同样拥有超能力的表哥麦特和好朋友史蒂夫,试图帮助他建立对未来的信心,建立起自制力,可最终还是无法掌控自己,从而引起失控,并与表哥掀起超能大战。
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调准自己的位置?
人就像是精神世界种在现实世界里的一株萝卜,身躯在现实世界中汲取水、空气等养料,也离不开现实环境,更深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真正制造能量的,却是伸展在精神世界里的叶子,不断汲取光和热,把从现实世界里吸收来的养料合成自身的一个个生命细胞。人介于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总是受到内心世界的跌荡,而时常撕扯着现实世界的躯体。人总是不满现实世界,总想追求纯粹的精神,然而偶尔能摆脱现实已经很难得,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常态。现实世界是靠人的想象虚构的事务或概念来维持人类活动秩序的。
人的思想意识就像是立于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面镜子,互相折射来反映彼此,折射总会造成一些损失,眼睛看到的世界和内心想象的世界总是有一些差距,这是我们困惑的根源,损失原本可以避免,就在于镜子是否合适。你心中的我,与我眼中你的心里的我之间的差距大小,会直接影响你和我的关系,同样的事务,经过意识的处理之后,就变了,有的人变得更高大,有的人就变得渺小,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快速缩小这之间的差距呢?增进理解之后,你会发现对方的形象在你心理变了,这就是意识之镜因为认识的变化而改变了。
保持信仰是很有必要的,在个人对自身的意识了解不全面的时候,持有信仰,是为了在个人心智严重失衡时,还能有外在的力量来压制住不良倾向性的难以控制的行为意识。
信仰一定是空虚的,不要试图解析其真实性、计较其细节。信仰是临时补充认知空白的万能贴,信仰是意识缺陷的填充平衡剂。
不要说中国是无信仰的国度,其实中国人的信仰蕴含哲学理念,只不过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信奉神而已,而是信奉一种信念,经过几千年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更显理智一些,思想观念上对于神的崇拜并不比对于人的精神的认识强些,反而淡化神的形象和地位,从道家、佛家的传播思想上可以看出,神无非只是作为一个阐述道理的宣讲者,解决许多人们想要明白的道理,都源自宣讲者,而不是出自哪个“凡人”之口,否则道理就会变得暗淡且毫无影响力,于是神作为某些道理的精神代言人存在,而儒家思想的兴盛,大大抬高了道理在人心中的地位,人们因为相信这世界存在的道理而行事,不是因为神,特别是关于人的生与死,并不是因为相信神的支配而循规蹈矩,于是神退位到幕后。靠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摆脱了旧社会的中国人,自然呈现新面貌的形象里,无神论者比比皆是。“仁义礼智信”才是信仰的精神之根,我们也大可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或者哪路菩萨、神仙搬出来,告诫人们,我们的神不仅宣扬仁、义、礼、智、信这些道理,而且以无边的法力来庇佑人们向善,“人在做天在看”,可在人们的认识已经拨开迷雾的时候,实在没有必要。
无论信仰怎样,精神上的重要活动总是需要仪式来表彰的,即仪式感。仪式是一种将精神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里,且锚下对应点的一种方式,否则精神总是脱离现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仪式总会随着政权的统治需求而不断的破坏和重建。
在宗教和政治并行的国家,政治上的更替并不影响宗教,所以其仪式的传承比较完整。而信奉的宗教里,除了借神之口宣扬道理之外,更是将神的能力和作用极度夸大,使得人们并不依赖道理,而产生依赖神的心理,无论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与否,总之相信神即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是否该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是不完善的,有时候就要听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自己的心智还未成熟时,儿时、少年时期、甚至青年时期,我们要听爸爸妈妈的意见,老师或长辈的教导,或者其他权威声音;那么什么都要听从别人的“高见”吗,当然也不是的,因为别人可能是看到了另一面而已,绝不能养成吃别人剩饭的习惯,咽别人嚼烂了又吐出来的东西(思想),那样的不成熟,只能培养出自己奴才的根子。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真正的独立,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的意识,都是参考,这基本是在自己心智将成熟或已成熟时期,要学会的一些思考方法,以便能够融合多种意见,要让自己的意识平衡的发展,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逐步细化并丰满各个方面的意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的话,那就是,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大胆的尝试,保持独立的人格,成就自己,方向明确、勇气过人、方法诸多、动力强劲。
“开胸验肺”不是对现代医学技术的嘲讽,而是对权威失职的无奈,以个人的悲壮之举来求证人性的存在,是技术或能力的失误还是人的什么东西缺席,值得我们深思。
人们有个心理上的错误认识,心里渴望成为“那样的人”,却还有受到本能欲望驱使的眼前的自己,分辨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如果认为眼前受本能驱使的自己才真实,那么总会在为“心里的自己”付诸行动后评价一番,倘若得到善意的认可,就会高兴并希望能得到些许奖励,而这些奖励都不是给未来的自己兑现的,总会变成对眼下自己欲望的许可,比如在锻炼身体活动后会允许自己大块朵颐一番,在口若悬河的宣讲善良后会允许自己逃掉停车费,在漂亮的完成工作后允许自己和女同事暧昧。当然有些人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人们想成为渴望中的自己,所以在有超越眼下的表现时,特别是偶尔的时候,并不常态的情况里,处于心理成长期的人都会得到暗示,“我可以得到一些奖励”,而这些奖励相对于贪恋眼下的自己时的一种压力,须尽快释放,就会表现为恶行,得意忘形在处于青年期的人群中更是普遍。
人性最终是要达到自我平衡的,任何的失衡都会造成灾难,严重的会导致自身生命危险,或者引发其他失控。有些失衡来自于压力管理的失败,有些失衡来自于自我意识体系的垮塌。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上流社会的中年人,生活、工作很平顺,可是难以再有心潮澎湃的激情了,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本身很睿智,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在一个难眠的夜晚,收拾好所有的行头,在街上随机的找寻作案对象,确定目标后,长时间的对目标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其活动,并且设计了看起来天衣无缝的谋杀计划,然后在某一天晚上秘密的去实施。完成的时候,心情难以抑制的激动,很陶醉,似乎心里彻底放松后才能睡着。然而他也是很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称职的丈夫。
有些失衡是可以自我治愈的,有些则很难,非要借助于外力,而且最难的是不宜发现,就像抑郁症似得,患者开始时,自身除了偶尔意识到自己不太正常之外毫无征兆,甚至有所察觉也毫不在意,外人已经发现并告知自己,可仍觉得没什么不正常,找借口“工作太累”,“家庭关系不顺心”等,试图说服自己是正常的。可到了严重的时候,自己又无力调节,需要药物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最终还是靠自己。
当然,有些失衡仅仅依靠自己是基本无望的抗衡,就像鸦片、权力、金钱,一旦贪欲熏心,深陷泥潭,人的心理已经变成另一种状态“畸形平衡或幻想平衡”,认知已经被眼前的包装所迷惑,就像陷入梦中一样无法自省,基本上意味着没救啦,自己越是挣扎反而陷入越深。
可以采用自我暗示-设置红线,例如告诫自己在犯错的道路上,这是最后的一次,但人的意志力总是有弱点的。怎么样通过借助外力来影响自己呢,特定环境的预防性教育(情景法),是个不错的方法。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吗?这大概是不对症的方式,虽然可能起到一定效果,比如就像权欲过度的人,你请他去参观养鸭场,他非要赶鸭子上架不可,你请他去听戏,他指不定要每个演员都评头论足一番不可。预防性教育,就是还没到真的结果,但是很可能会导致这样的后果的提前演练。特定环境呢,就是要置身于类似真实的环境中,才能达到强烈的效果。比如官员,需要请他到监狱住上一天;缺乏安全驾驶行为意识的人,你仅仅让他看各种交通事故的凄惨影像,还是难以在他头脑中引起强烈反响-建立意识,必须带他去见一场刚发生的事故,把他放在肇事车里。
电影《超能失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少年意外发现拥有超能力,少年安德鲁就像大多数宅男那样,内向、不善言辞,还有社交恐惧。来自父亲的暴力以及母亲的病弱,更让他对一切充满失望,整日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迷于拥有的超能力,而同样拥有超能力的表哥麦特和好朋友史蒂夫,试图帮助他建立对未来的信心,建立起自制力,可最终还是无法掌控自己,从而引起失控,并与表哥掀起超能大战。
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又该怎样调准自己的位置?
人就像是精神世界种在现实世界里的一株萝卜,身躯在现实世界中汲取水、空气等养料,也离不开现实环境,更深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真正制造能量的,却是伸展在精神世界里的叶子,不断汲取光和热,把从现实世界里吸收来的养料合成自身的一个个生命细胞。人介于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总是受到内心世界的跌荡,而时常撕扯着现实世界的躯体。人总是不满现实世界,总想追求纯粹的精神,然而偶尔能摆脱现实已经很难得,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常态。现实世界是靠人的想象虚构的事务或概念来维持人类活动秩序的。
人的思想意识就像是立于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面镜子,互相折射来反映彼此,折射总会造成一些损失,眼睛看到的世界和内心想象的世界总是有一些差距,这是我们困惑的根源,损失原本可以避免,就在于镜子是否合适。你心中的我,与我眼中你的心里的我之间的差距大小,会直接影响你和我的关系,同样的事务,经过意识的处理之后,就变了,有的人变得更高大,有的人就变得渺小,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快速缩小这之间的差距呢?增进理解之后,你会发现对方的形象在你心理变了,这就是意识之镜因为认识的变化而改变了。
保持信仰是很有必要的,在个人对自身的意识了解不全面的时候,持有信仰,是为了在个人心智严重失衡时,还能有外在的力量来压制住不良倾向性的难以控制的行为意识。
信仰一定是空虚的,不要试图解析其真实性、计较其细节。信仰是临时补充认知空白的万能贴,信仰是意识缺陷的填充平衡剂。
不要说中国是无信仰的国度,其实中国人的信仰蕴含哲学理念,只不过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信奉神而已,而是信奉一种信念,经过几千年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熏陶,中国人更显理智一些,思想观念上对于神的崇拜并不比对于人的精神的认识强些,反而淡化神的形象和地位,从道家、佛家的传播思想上可以看出,神无非只是作为一个阐述道理的宣讲者,解决许多人们想要明白的道理,都源自宣讲者,而不是出自哪个“凡人”之口,否则道理就会变得暗淡且毫无影响力,于是神作为某些道理的精神代言人存在,而儒家思想的兴盛,大大抬高了道理在人心中的地位,人们因为相信这世界存在的道理而行事,不是因为神,特别是关于人的生与死,并不是因为相信神的支配而循规蹈矩,于是神退位到幕后。靠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摆脱了旧社会的中国人,自然呈现新面貌的形象里,无神论者比比皆是。“仁义礼智信”才是信仰的精神之根,我们也大可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或者哪路菩萨、神仙搬出来,告诫人们,我们的神不仅宣扬仁、义、礼、智、信这些道理,而且以无边的法力来庇佑人们向善,“人在做天在看”,可在人们的认识已经拨开迷雾的时候,实在没有必要。
无论信仰怎样,精神上的重要活动总是需要仪式来表彰的,即仪式感。仪式是一种将精神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里,且锚下对应点的一种方式,否则精神总是脱离现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仪式总会随着政权的统治需求而不断的破坏和重建。
在宗教和政治并行的国家,政治上的更替并不影响宗教,所以其仪式的传承比较完整。而信奉的宗教里,除了借神之口宣扬道理之外,更是将神的能力和作用极度夸大,使得人们并不依赖道理,而产生依赖神的心理,无论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与否,总之相信神即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是否该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是不完善的,有时候就要听听别人的意见,特别是自己的心智还未成熟时,儿时、少年时期、甚至青年时期,我们要听爸爸妈妈的意见,老师或长辈的教导,或者其他权威声音;那么什么都要听从别人的“高见”吗,当然也不是的,因为别人可能是看到了另一面而已,绝不能养成吃别人剩饭的习惯,咽别人嚼烂了又吐出来的东西(思想),那样的不成熟,只能培养出自己奴才的根子。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真正的独立,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的意识,都是参考,这基本是在自己心智将成熟或已成熟时期,要学会的一些思考方法,以便能够融合多种意见,要让自己的意识平衡的发展,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逐步细化并丰满各个方面的意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指导自己的人生的话,那就是,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大胆的尝试,保持独立的人格,成就自己,方向明确、勇气过人、方法诸多、动力强劲。
“开胸验肺”不是对现代医学技术的嘲讽,而是对权威失职的无奈,以个人的悲壮之举来求证人性的存在,是技术或能力的失误还是人的什么东西缺席,值得我们深思。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