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并非无邪,童年需要更多的爱与——《克莱因文集》让你正视孩子“危机”的童年
色的书房中,白炽台灯映射出双手敲击键盘声的节奏,两个影子一深一浅在白墙上晃动。它们妄图亲吻、博弈,却始终无法接近对方。因为它们来自同一个人。一个人怎么会出现两个影子?这不是耸人听闻的灵异故事,只是一个“魔术”。书桌上,台灯的对角多了一面镜子,便让灯光修炼出了“变身”之术。
人们总是自大地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真相、所认识的人。于是,总有故事让我们惊叹于“怎么会这样?他看上去很好,为什么会是……”是呀,我们专注于自己所见,就算能顾及其周围的环境,也很难审视内心。我们该如何打开心理与精神世界的迷宫呢?心理学以精神分析为基础,正在为人们锻造通往神秘内心世界的钥匙。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识了自我,克莱因走近了婴孩
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领域,他看穿了书房中隐藏在个人下的两个影子,从“人格理论”来看,可以说它们是“本我”与“超我”。本我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本能与冲动,本我中隐藏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放弃这些原欲,而梦境中天马行空、不受束缚的王国则是本我的一个避难所。
梦,成为弗洛伊德自我分析中的主要方法。在《精神分析引论》中,他研究显性的梦境和潜藏的梦意、梦的象征作用、孩童的梦等等,从而串联出“梦境——性——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研究线索。在最后一本著作,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大胆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他在后期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中,甚至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
弗洛伊德成为影响近代最为深渊的犹太人之一(另外两位是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三大真理也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坛艺术圈创作的源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成为弗洛伊德理论在文学中的经典代表。中国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叶灵凤也钟情于他。
可是就有人偏偏不服,来看下面的节选——
“不过,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罢,所以没有感到吃饭之难,只注意于性欲。……诚然,他也告诉我们,女儿多爱父亲,儿子多爱母亲,即因为异性的缘故。然而婴孩,出生不多久,无论男女,就尖起嘴唇,将头转来转去,莫非他想和异性接吻么?不,谁都知道,是要吃东西!”
这样“炮语连珠”的文字定是鲁迅,没错,在他《听说梦》中就把弗洛伊德研究的俄狄浦斯情结嘲讽了一番。可就是这鲁迅不削一顾的嘴唇动作,成为了梅兰妮·克莱因精神分析的起点。
梅兰妮·克莱因基于弗洛伊德的研究范式,她认为孩子的“吸吮”动作是“口腔施虐”的表征。什么是“口腔施虐”?克莱因认为,父母享受彼此的鱼水之欢,这被视为“口腔之乐”。父母的性关系,也是儿童焦虑与罪疚感的原点。很多年轻父母以为在婴幼儿面前发生关系并没有什么,但是幼儿的幻想反应在对父母的嫉羡中,并反过来增强了对他们的恨。
在克莱茵提供的案例中,很多都是幼儿看到父母性交而导致心理失衡,产生焦虑。于是孩子开始展开摧毁性的报复,这就是所谓“口腔施虐”——用嘴吸空母亲的乳房,尿道施虐,就是尿床,还有肛门施虐,肌肉施虐,都是一种反抗父母的行为,目的是干扰父母的性交。克莱因认为,这是心智疾病起源的重要因素,也是干扰性发展出同性恋倾向的主要因素。
婴幼儿的“口腔施虐”仅仅是梅兰妮·克莱因儿童精神研究的一环。从1921年她开始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功之后,近40年的时间里,她都沉醉于儿童的精神世界。在她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中,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期”大大提前,即孩童6个月的时候已经开始。无疑,克莱因的研究成果对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界等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也是《克莱因文集》(全四本)一定要纳入书房的一个原因。
家庭教育:非专业研究,为人父母也该了解克莱因
在《克莱因文集》中,作为普通的父母可以看看其中的2、4两卷——《儿童精神分析》《儿童分析的故事》。这两卷相对于《爱、罪疚与修复》《嫉羡与感恩》更实用易懂一些,尤其是在孩子成长教育方面,你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在他们有疑惑与困境的时候给予指引,不会让他们在迷宫中失去自我。
在最新关于“章莹颖失踪案”的消息中,一篇题为《章莹颖确认遇害,告诉亚洲女性一个残酷事实:当今世界的奴隶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多!》的文章中指出:犯人克里斯滕森喜欢玩三款游戏,即《暗黑地牢》《寒蝉鸣泣之时:鬼影》和《节奏地牢》,被铺前两周游戏在线累计时长高达78.8小时。种种信息表明,克里斯滕森对于暗黑系二次元有着非同寻常的迷恋,并由此推论,暗黑游戏的沉迷与背后的黑暗心理是他向章莹颖伸出黑手的原因之一。
文中,克里斯滕森犯罪心理的调查,与克莱因通过游戏进入孩子精神世界是一样的道理。
在《儿童精神分析》中,克莱因发现这些孩子用游戏隐喻她们的焦虑。每一个游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自慰幻想的释放,孩子也通过游戏表达“原初场景”时她的感觉。6岁的强迫症患者厄娜,她让一个玩具娃娃坐在积木上,把其他仰慕它的娃娃排成排,看着它排便。在真人的游戏中,克莱因扮演被屎弄脏的婴孩,她扮演妈妈。厄娜刚开始表现出母亲的爱护,但是不久就变得严厉,并虐待她的孩子。通过游戏,克莱因判断,厄娜在幼时刚刚学习如何上厕所时,失去了母亲曾经在她幼儿时期表现出的充沛的耐心与关爱。这便是厄娜患上神经官能症的“原初场景”。走在大街上,你不时也会看见一些父母因为找不到厕所,直接带着小孩在路边的树下方便。在克莱因的研究中,类似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孩子成长之后行为的偏差。
看到克莱因文集之前,我对儿童精神病的概念,仅仅停留在深蓝儿童、自闭症的浅薄认识中。阅读中我被一个有一个案例震惊,其实孩子无论是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是几岁的孩子,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敏感度都高于成年人。他们或有强迫症、或有俄狄浦斯情节等等,在这些神经官能症的背后,我看到的更多是父母、学校、社会的问题,而孩子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恶性循环之下,这些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报复社会、残害同类呢?我想到了一本书《凯文,我们谈谈》,也遗憾地想到了几次大学生恶性杀人事件,比如“药家鑫案”“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
克莱因认为,孩子在游戏中采用的古老以及象征形式的表征,“将心智世界用行动而不是用话语表现出来”,再矜持的孩子,也不会对玩具浑不在意。而游戏越开放越丰富越自由,也意味着孩子对现实的链接越好。游戏是克莱因研究孩子的方式,也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在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下的今天,不要让手机、平板成为你和孩子的障碍。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父母,克莱因会告诉你,你该怎么当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